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边缘性人格者,确切地说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是一种明确的心理疾病,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才能逐渐痊愈。遗憾的是,至今大众对其知之甚少,或许是因为这种病的表现形式也能用脾气差、自私等负面词汇来概括,容易让人误以为不过是性格使然罢了。事实上,边缘性一词诞生于20世纪前半叶,研究者们认为有些患者的行为介于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之间的边缘区域。这一边缘性的本义如今已被废弃,只留下了这一名词。对于对其不甚了解的我们来说,可以将其理解为“再进一步就要发疯的边缘”的意思。如我们生活中所见的那样,有一些我们爱的人却总是折磨我们,我们害怕跟他们分享因为总是被他们否定,经常莫名其妙成为对方倾泻怒火的靶子,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被对方(故意)曲解。在如今的中文化联网上,与之最接近又得到广泛传播的概括性词汇应该是PUA,一种俗称精神控制的系列手段。不过,科学地去分析这一问题,就会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一名词。保罗·梅森和兰迪·克莱格合著的这本《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提供了从甄别到应对的一系列系统的方法,这本历时三年、收集了大量真实案例并加以分析的书条理清晰,真实可信。本书面向的读者并非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而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非边缘型人格者。这些并非患者的人同样饱受折磨,而且从数量上来说,显然比患者多得多。第一部分“认识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先厘清了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的许多特征。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边缘性人格者并非易于分辨。他们可能幽默风趣,可能魅力十足,甚至可能小有所成。然而,这只是他们的一个方面。某些角度看,与非边缘性人格者相比,他们只是更加喜怒无常、更加易于迁怒、更加不可理喻或者更加自私而已,换句话说,问题似乎远远不至于上升到“疾病”的程度。这不仅让患者本人拒绝就医,也让深爱他们的人无法确认他们到底是因病而为之还是性格使然。特别是由于患者们的特征之一即是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把每一个问题的责任推给其他人——往往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于不太熟悉的人,他们或许是好朋友、好师长、好邻居、好同事和好上司,只有在最亲密的人面前,他们才会暴露出作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那一面。这也与人们对于这是否是一种疾病有所疑虑,然而,通过阅读《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我们就知道这恰恰是他们的特点。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先要确认问题是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帮助我们明确关爱的人是否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毕竟除了这一个原因,导致生活不幸福的还有很多。如果源头并非如此,那按照本书去改善生活无疑南辕北辙。第二部分“重新掌控你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实操性。诚如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并非能一蹴而就。特别要指出的是,尽管问题的根源在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身上,但是作为他们身份的非边缘型人格者,才是改变的主要动作方。这部分分为5章,主要内容分别为“从内心开始改变”“认识你的处境:设置界限,磨炼技巧”“自信而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制订安全计划”“保护孩子不受边缘性人格障碍行为的影响”。从以上可知,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第一步,从内心开始改变。不仅是边缘型人格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患病,他身边的非边缘型人格者也一样。甚至,饱受折磨的他们还会更加积极地为他们开脱,诸如“他只是工作太累了”“她最近心情不好”等等借口实在司空见惯。然而,这种对于现实的粉饰没有任何益处,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劣,甚至让非边缘型人格者逐渐向边缘性人格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靠拢。正确且唯一的做法唯有认清现实,从内心开始改变,从而在行动上做出改变,最终将整个生活进行改变。仅凭以上两部分翔实可靠的内容,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针对边缘型人格者的方式方法,不过,仍然存在一些格外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302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