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1%。近年来国外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部分在2%至10%。从得到的有限资料来看,中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是中西方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的不一致及文化差异造成的。各种类型人格障碍的共同临床特征为:1.从早年开始,一般在青春期开始。2.严重的人格缺陷,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且性格的某些特征过分发展。3.人格偏离的牢固性一旦形成后不容易改变,矫正困难,但到40~50岁以后可渐趋缓解。4.对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5.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及偶然动机所驱使,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6.适应不良,自己感到痛苦又贻害于周围。人格障碍的临床分型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以及循环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不适当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其他人格障碍。治疗人格障碍的方法有哪些?人格障碍临床治疗有较大难度,大多数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更不会主动求医,加上没有专门治疗人格障碍的药物。因此,大多数患者并不会接受专门治疗。尽管如此,部分愿意来接受治疗的患者,通过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相关对症药物等较长时间的治疗,还是可以有一定改善。康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ys/30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