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465351.html武志红在《白说》的演讲中曾说: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可以肯定的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中,受到“关系”的影响,同时,又影响着各种“关系”。对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关系”这个词似乎有点抽象。想要理解它的内涵,我们需要慢慢来,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把一切事情都放在“关系”的框架去理解时,就会发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看问题的深度似乎也一下子深刻了很多。比如,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一般我们可能会认为ta不够聪明,或者逻辑性不强,但其实这是一个并不完全成立的因果结论。如果把这个现象放在“关系”的框架里去理解,就会知道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孩子与数学的“关系”不好——也许是因为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承载了太多的象征性意义,比如学数学好就说明自己聪明、和数学老师关系不好,进而影响了对数学的喜好、父母曾特别强调过数学的重要性、ta自己曾经因为算错题而被嘲笑等等。是ta与数学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才导致ta数学成绩不好。所以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回到关系中去解决问题。当把一个问题放在关系的框架中去理解,就会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逻辑中走出来,看的更深刻,目光更犀利。这些天看了一本并不算厚的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并不算新鲜,但是我却连续看了两遍。这本书的核心要义,依然在说“关系”。本质上说,我们都是关系的产物。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关系,即命运。这个结论在这本书里呼之欲出,我们可以从书里详实的案例和各位心理学的先贤著作中明确的看到这一点。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显得如此厚重。01关系,即命运在我的文章中,我常引用荣格的一句话,因为我认为这句话道尽了心理学的秘密:“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潜意识,就是被压抑在我们意识之下的冰山。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我们心灵的2/3被无意识占据,并且有时候它会像冰山一样构成威胁。但同时,它也可以是一个美好的支持者,是在我们不能够回答时它却知道所有答案的、令人着迷的朋友。潜意识通过梦境、表象、直觉、感受和记忆来呈现,它巨大的存储功能堪比最先进的计算机。它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体如何工作、提醒我那些被忘记的紧急任务,还记录我们所做过和感受过的一切。所以,本质上说,我们的命运是被潜意识控制着走向的。所以,命运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由外在力量所改变,而是由潜意识支配。本质上说,我们眼里的现实世界,不过是自己内心投射的结果。而不同的人格发展水平,会投射出完全不同的结果。那么,人格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又在哪里呢?精神分析理论给出了一个好像咒语的答案:人格,在关系中形成,在关系中展现,在关系中改变。命运的轮回与破解的秘密,就在这三句话里。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人格。所以,人格是在主体育重要客体的关系中构建和形成的。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无数这样的例子。商务顾问leo意识到自己会在会议期间过于频繁的去厕所,而且会议的重要性和膀胱的需求之间似乎有某种奇怪的联系。不仅如此,他的婚姻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恐慌的袭击”时,他前来就诊。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高成就者,但是在社交环境中,他感觉到非常焦虑和害羞。虽然他极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并且坚持完成了学业,考入大学,获得高学历、结婚.....但他的恐惧却丝毫不减。在他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在咨询师的启发下,他想起了童年时的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他在5岁时上台表演,并因为紧张而尿了裤子,这使他非常丢脸而难过,但是这件事并未到此结束,在这之后,他的父母像讲笑话一样把他的糗事讲给了家里的其他人。正是这件已经几乎被他遗忘的往事,打开了他心理治疗的大门。本质上说,leo的问题并不来自于当下,而是来自于早年。在他早年与重要客体关系(父母)的相处时留下的心灵创伤,在日后遇到相似场景时被触动、爆发。一个人的基本内在关系模式(人格),基本上在6岁之前形成,在新精神分析中,这个年龄甚至被提早到18个月。在此之后,ta的人格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被呈现,即ta会将自己之前的模式投射到新的关系当中,并因为新的关系的“互相碰撞”而做出改变和调整。所以,一个人的人格是基本稳定的,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当内在的关系模式发生了改变,命运也就随之改写。02内在父母vs内在小孩其实,内在关系模式可以视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心理治疗,就变得很容易了。实际上,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说服内在的、那个难以捉摸的痛苦小孩,让他相信自己是能够被看到和听到的,然后冒险走出来,站在成人的水平去讨论问题。每个人都有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比如当我今天没有按计划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我可能会因此感觉到内疚、自责,其实,这个责备的声音就来自于我的内在父母——我其实是内化了父母对我的评判和管束,即使他们不在,我也会按照他们印刻在我身上的模式来进行自我管理。同时,我的内在小孩可能会阻抗这种自责,同时也会感觉到被责备的恐惧。在成年人的故事当中,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获得重建。对于内在小孩来说,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续。berry的丈夫在和她相伴20年后离开了这段婚姻,这是促使她来到咨询室的原因。在Barry的讲述过程中,咨询师注意到一点:她对一些对她而言格外重要的日子非常看重,她一直非常需要和丈夫以及四个已经长成青少年的孩子一切享受那些生活——对她而言,这种重要性不言而喻,且不需要任何理由。这些重要的日子包括家庭纪念日、假期、特殊日子、甚至是星期日的午餐。对于Berry来说,她的要求并不过分,但是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她强迫性的需要成为破坏关系的重要元素。她非常渴望成为家庭的中心,显然,她对于亲密的渴望,并不体现在床上,而是体现在家庭用餐的准备和执行上,所以,这意味着什么?随着对过去的追溯,Berry描述了她的童年。在她小时候,父母都很忙碌,对她们姐妹无暇照顾,但是“周末就不同了”,在周末,妈妈会给她们做好吃的东西,她和妹妹也会帮助她端上周日的烧烤。所以,Berry在潜意识里非常想要重复那些令她感觉美好的特殊日子,当她结婚之后,她便无意识的将自己这种潜意识里的需要强加到了丈夫和子女身上,这使得她的丈夫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而不得不满足她的种种需要。最终导致了丈夫的离开。berry的内在小孩,就是一个情感上保持饥饿的小女孩,她在治疗的过程中被承认和接纳,她开始明白,原来自己的成年生活深受这个小女孩的影响,因为她坚信幸福是依靠温馨的团聚来实现的——这成了她心中的一个无法化解的执念。当这个内在小孩被看见、被安抚和满足,她的执念也就逐渐放松了。在这个案例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不管从哪个角度看,berry的童年都没有被受到严重的剥夺,在她的成长环境中,并没有虐待、创伤和残忍,berry的父母已经在自己可能的最大范围做到了最好——他们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并给予孩子偶尔的优待和值得纪念的家庭假期。但是,berry作为一个小女孩,还遭受到了痛苦的经历。首先,她的家庭遭受到了债务的影响。另外,如果她的父母能够更学会使用拥抱、充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ys/3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