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脑子有问题的人,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Mon.
养
Tues.
学
Wed.
团
Thur.
思
Fri.
悟
我们经常听到两个人吵架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对话:
你脑子有问题吧!
你脑子才有毛病呢!
不管是开玩笑,还是真对骂,我想说的是,其实人如果想要一辈子“脑子不出毛病”,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下面这张图片是在上TypicalandAtypicalNeurodevelopment这门课时,教授分享给我们的常见脑疾病资料,从尚未出生到寿命终结,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遭遇以下这些常见脑部疾病/障碍——记住这只是常见疾病/障碍!
密密麻麻文字太多,我把他们按大部分患者最早出现症状的年龄段,罗列如下:
这些常见脑部疾病/障碍,就足足有26种!!!
等教授把这些大体讲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
一个人想要安全地降生,健康平安地长大,安稳地老去,平静地离世,是多么不易啊!
孩子还没出生,可能会患有的常见脑部疾病就有4种:脑瘫、胎儿酒精综合征、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我想每个妈妈都还记得怀孕时每次产检时的心情吧?既期待又不安。
验血、超声、唐筛、排畸……每一项检查后,等待结果的那段时间都是漫长的煎熬。尤其是临近生产那一刻,可能每个妈妈心里反复默念的都是这一句:
“孩子只要健康就好!”
只要有一个好身体,就总会有希望。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一个简单的“健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了:
从孕育生命的那一刻开始,期待着顺利出生就好了;
从襁褓里的婴孩,又开始盼望着长大一些就好了;
从牙牙学语的时候盼望着Ta能快点考入理想的小学,然后就是中学、大学……
总是以为希望和幸福在远处,再以后,上了这趟追赶的火车就刹不住闸,很难再停下来了。
慢慢地,也似乎忘记了孩子降生之前,我们的那个初心。
说好的“孩子只要健康就好”呢?
常爸发完文章后台总会收到这样的评论:“我得把这篇收藏起来,不淡定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确实,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经常给自己降降温。有时候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我们太着急了,或是了解的太少了!
01笨孩子?坏孩子?
其实可能只是个生病的孩子
当孩子就是学不会,或者一件事不管你告诉Ta多少遍,就是记不住,做不好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
打?骂?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一点,孩子可能得了某种你根本不了解的病。高压的环境不仅无益于缓解,反而对Ta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今天重点说两种儿童常见的脑部疾病——阅读障碍症和品行障碍。
有关阅读障碍症Dyslexia,常爸以前谈到过,还专门采访过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刘丽教授。详文大家可以参考《得这个“病”的孩子成绩差、识字困难,大多数家长却没听说过》。
阅读障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记字特别困难,学过的字很快就忘了,还经常会搞混那些形近字。在阅读的时候经常是随意读的,如果认识一段文字其中的几个字,患者一般会猜着读出来而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
阅读障碍并不是罕见问题,大概有5-8%左右的孩子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阅读障碍(由于标准不同,各文献给出的数据不同,但估算的比例基本都在5%以上)。
阅读障碍的遗传率很高,但是也有相当比例是因为基因变异——并不是父母都是阅读高手,孩子就不会得阅读障碍症。常爸之前采访过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家庭,夫妻双方都是大学教授,阅读完全没问题,但儿子却是阅读障碍症患者。后来从小学开始,做了长时间的干预治疗,终于在上大学前把孩子的阅读速度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在中国,还是有很多父母不知道阅读障碍症其实是一种脑部问题,所以有这个障碍的孩子大多都被打上“笨、懒惰、学习态度有问题”的标签。这对患者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即便现在已经发现有阅读障碍症存在,但仍然无法用药物等医疗手段来疗愈。只能通过系统的干预,即认知训练,来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而孩子在治疗阅读障碍期间,父母要付出极大的耐心,一点一点帮助他们恢复阅读的能力。(上面提到的诺奖得主的家庭,对孩子持续的系统干预做了近十年。)
跟阅读障碍相比,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大家听起来可能会更陌生。它的具体表现为攻击人或动物(如欺凌、虐待、打骂等),霸道、偷窃、反复撒谎、旷课和离家出走等,较之孩子普通的调皮捣蛋和叛逆行为更严重。这么一看是不是和我们常从热点新闻上听到的惹祸熊孩子、校园霸凌等事件中的施暴孩子特别相似?
有品行障碍的孩子,特别不容易被诊断出来,因为他们的行为和那些缺乏家教的“熊孩子”其实很难区分开。这部分孩子如果没有被诊断和干预的话,长大以后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
品行障碍的成因很多很复杂,风险因素包括母亲在孕期喝酒或吸烟,孩子小时候被长期体罚或虐待(幼年时期的经历是有可能会改变大脑的结构的)等等。很多有品行障碍的孩子,其实是大脑的执行功能(executivefunction)有缺陷,从而引发了自控力的问题。
不是要给“熊孩子”找借口,而是随着我们认知广度的提升,我们必须要养成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如果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比如学习跟不上、捣乱违纪等,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判断,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老师讲的太难、太快?是他们贪玩淘气了?是家长教育得不得当?还是真的因为脑部障碍的原因?
当然最后一点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作为家长,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积极学习、治疗,理解孩子,至少还可以把结果做到最好。
02就算成长一路顺利
脑部病变也可能迟早找上门!
从孩子10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开始,就会有不少患病的风险。除去外界因素,比如学习、生活、工作压力等,也有不少疾病是由于脑部病变/障碍引起的。
就拿抑郁症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患抑郁症的概率,并且抑郁症是生理学的疾病,而不光是我们一直以为的情绪问题。很多人觉得它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但在相同压力下,有些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这可能与基因有关,也与大脑的结构相关(很多重度患者的海马体体积偏小)。抑郁症病人往往体内神经递质(5-HT,多巴胺)含量偏少,导致难以维持正常情绪,这也就是各种抑郁症治疗药的药理学基础。
关于抑郁症,首先要做的是对抑郁症要有正确的认知。抑郁症绝对不是患者自身臆造出来的,患者本身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其承受的痛苦远超过旁人的观察。
在旁人看来有些无理取闹的举动,或者过于多愁善感的表现,其实都是患者自身无法控制情绪的表现。而对于患者自身,也要理解抑郁症不是自己的过错,就好像感冒、癌症病人一般,患者应当被同情和珍视。
所以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作为家人必须要正视这个疾病,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家人自身也不要背负“我家有个精神病人”这样的包袱,它也许就是单纯的脑部病变引起的。
03孩子健康长大不容易,
更要家长心中有数
很多病确实避免不了,万一真赶上了,也特别需要家长的智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们要做到心里有数!当孩子有一些异乎寻常的表现,比如突然变得暴躁不安,让人抓狂,或者很难理解简单的知识,比如最基本的加减法时,家长要警惕起来。这种情况,有些时候就是某种脑部障碍的表现或先兆(数学学习障碍dyscalculia也是一种脑部障碍)。
及时带孩子就医,做好早期干预治疗。并且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支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避免误解孩子的行为,否则很容易忽略掉这些先兆,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在美国学教育,也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和了解美国的教育系统。在对待这些有各种脑部障碍/学习障碍的孩子上,美国的公立基础教育系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建立了IEP(IndividualizedEducationProgram)——个别化教育计划。在IEP帮助下,有各种障碍的孩子也可以在公立学校中接受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教育,完成学业,享有和健康学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回望国内的特殊教育,在为所有残障和特殊需要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恰当的特殊教育的征程中,我们仍然还有一段艰难而漫长的路要走。常爸也希望能在这里多学习些相关的知识,有机会回国后能够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尽一份力量。
04孩子不完美,
我选择跟Ta一起共同克服困难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这么多脑疾病的知识,其实也是因为在复习考试的这段时间,我越发地意识到养育孩子的不易。所以我们更要放弃一个执念,就是“我要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
从前面分享的脑部常见疾病资料表格来看,从小到大,二十几种脑部疾病,在一定条件下,每个人都有患病的几率。别忘了这仅仅是脑部的疾病,还有其他各种器官的小毛病、大毛病……一个人一生当中完全健康,身体上完全没有缺陷,这种情况真是太少见了。
既然完美是不可能的,我们何必要执意苛求?
保持乐观,和孩子一起共同克服困难才是我们可以做的最好的事。
这种乐观的态度不意味着,仅仅一厢情愿地相信好事会发生,或者假装之前所发生的困境都不存在。而是,我们需要一起去接受事实,拥抱不完美,然后和孩子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观。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一起迎接挑战,走下去!
“孩子只要健康就好”?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奢侈的想法了。这个初心,可能父母得改一改:无论你是否健康,有什么缺陷,我都爱你,珍惜你,好好陪你走过人生的最初阶段,直到你能自立,拥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能力。
最后,也请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吧!
1
END
1
点击图片进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