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每天解密心理疾病冲动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而又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并伴有冲动行为的人格障碍。也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这类人格特征在童年时就有所表现,往往因微小的事和精神刺激,就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暴力行为,无法自控,从而造成破坏物品和伤人行为。这类人格障碍有多种形式,包括间歇性爆发障碍、纵火癖、偷窃癖和病理性赌博等。
小莉(化名)今年26岁,在家里见到谁都想打。母亲不敢让她出门,她就天天在家摔东西。
据了解,相恋8年的男友离开小莉后,她看见别人成双成对就感到十分愤怒,恨不得把他们都打一顿。
“现在我的怒气好像越来越大,心里总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冲动,见人就想打。前不久,一怒之下把邻居家的小狗打死了,吓得母亲每天都要把门反锁不让我出去,生怕我惹出什么大麻烦。”就诊时,小莉非常痛苦地叙述病情。
小莉性格比较倔强,家在她的记忆里更多代表着痛苦。小时候,她要是调皮,爸爸就会打她。四岁时,因为太贪玩,白天忘记给小鸭子喂食,晚上被爸爸狠揍了一顿。第二天,趁爸爸不在家,她就把一群小鸭全部踩成了肉饼。
上学时,小莉和同学打架是家常便饭。初中读完后,小莉就出来打工了,并交了男朋友。由于小莉男友的生意有些不顺,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生气的时候,小莉甚至打伤过他,后来男友离开小莉去了外地发展。此后,小莉就经常发无名火,动怒打人,闹得四邻不安,母亲只好从家乡赶到海南来照顾她。
听完小莉的讲述,笔者对她的病情进行了分析。小莉有较强的暴力倾向。由于她的儿童时期经常遭到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在内心的不满情绪,经常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进行宣泄。而感情的挫折,又进一步使小莉变得敏感,产生攻击行为,甚至开始使用暴力。类似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人格形成过程中发生了障碍,医学上称之为“冲动型人格障碍”。这是青少年和中青年时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以男性患者居多,主要表现为情绪高度不稳定,容易兴奋和冲动,待人处事鲁莽,自我控制能力低下,稍有不顺就不顾后果大打出手,不负责任,心理发育不健全不成熟,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
小莉心灵的创伤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以后又不断被加强。医护人员要做的就是让她从创伤的阴影里走出来。笔者建议小莉积极寻求正规的心理和行为矫正治疗,医院接受一些药物治疗,让专业机构人员帮助她逐步克服行为的冲动性,完善自己的人格,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父母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哪怕是很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这个案例提醒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溺爱和专制都是有害的。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具有间歇发作的特点,大多数在中年时症状逐步缓解。
一、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1、生理原因
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以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
2、心理原因
a、角色的认同和攻击性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长大成人,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有仇必报等特征。(详情请见古惑仔系列电影)。因此,他们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在异性面前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b、自卑与补偿
每个人都会因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产生自卑心理,而自卑心理的出现注定了补偿行为的发生。当补偿行为是以冲动、好斗时,则行为便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c、自尊心受损
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和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挫折攻击理论: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ps:并不代表每个人受到巨大挫折,都会出现攻击行为,乃至暴力行为。这里指的攻击行为是对外部,也有出现攻击性对内的情况,表现为自我怨恨、乃至自残等。
3、家庭原因
一般来说,攻击性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强,受到限制就容易反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经常遭到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往往会选择相对激烈的方式发泄;同时,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社会原因
某些暴力、凶杀的小说和电影容易使缺乏辩证的亲少年模仿和认同。故此,对于孩子所看的电影和小说也要适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