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预防 >> 纪实薛伟理论研习班第一组必修
薛伟心理咨询理念体系相关理论研习班
维格心理
第二十三次共读中,带领者陈君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在60年代的背景的西方世界中,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她首先介绍了当时西方国家的现状:资本主义特征的划时代变迁的前提:汽车工业、耐用消耗品、钢铁等开始解体、疏散、外包。这削弱了福特主义的大规模、非人格、以生产为基础的背景。而福特-弗洛伊德主义的家庭和现代私人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出现的;其次,以大众为目标的商品生产开始臣服与以个人为目标的服务;福特注意的下列区分开始垮塌:一边是白人男性,是已经加入工会组织的主要劳动力;一边是女性、少数族裔和第三世界;最后市场力量巩固了特定青年一代的身份。
并提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双重性:大规模传播和猝死。它处于这个世界,却又不属于这个世界。这种双重性一直贯穿它的历史。一方面,正统保守的弗洛伊德似乎批准了自我心理学对现实的适应;另一方面,具有超凡魅力的弗洛伊德依然还在。
理论的变化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不可区分的关系。随着新型的后福特主义的出现,中产阶级家庭——精神分析实践的历史性场所——开始面临危机。家庭重要性的降低,统领群体和大众媒体对家庭的取而代之。这两个变化的前提是西方世界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决定性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精神分析也从内在心灵的自治这一范式向主体间性转移。渐渐地,精神分析研究与非精神分析研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带领者强调,似乎在整个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两股势力。后期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把精神分析当作一个专业,而是当作一种观念去应用在当下的时代里去,比如说与政治的链接。
李恒老师在分享互动环节也提出了自己的感想。他说到精神分析范式的转移,比较重要的标志是身份以及身份位置。自我和自体概念上的区别。从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转向主体间性转移。弗洛伊德提到的自我是内在的一个功能,但不用回到“你是谁”的问题。这里的自我已经非常明确的有主体身份且不需要获得确认。到了自体心理学出现的阶段,自我的部分没有身份性,就引发了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就变成了自体的概念,而且比自我多了一个身份性。
除此之外,李恒老师还强调了科胡特是如何看自恋。科胡特处于自恋王国的人,“忍受着强烈的渴望,即对强大的外部供应者的渴望,这些供应者提供的是自尊和其他形式的情绪养分。”科胡特认为自恋是发展的阻滞。也就是说妈妈缺乏共情,损害了个体理想化的正常发展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被困在夸大自我的状态下,自恋型人格障碍所做的努力就是无休止的寻找一个人完成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理想化的自体客体。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by/2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