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主的障碍,患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感到痛苦,障碍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人格障碍在教育上有时称为不良人格,因为人格主要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适应社会生活者称为正常人格,适应不良者称为不良人格,与社会发生严重冲突时称为病态人格。可见,这里是应用社会适应标准来定义人格问题,不良人格和病态人格只是程度的不同。病态人格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异常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即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个方面的活动发展不协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发展不协调,理智活动和本能情绪反应活动发展不协调。如抽象思维过分畸形发展,人会表现出过分理智化,缺乏人情味和应有的情感色彩;若形象思维过分畸形发展,人会陷入幻想,感情用事,易受暗示,矫揉造作;如本能意向活动畸形发展,人会缺乏理智,放荡不羁,缺乏自控,行为淫乱。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在早期很难鉴别,有些患者从社会角度看是病态人格,而从临床角度看是神经症。有人认为人格障碍从小就有,没有神经症的典型病程,疗效差,患者本人不感痛苦,也不主动求医,而神经症则否。人格障碍与精神病也难区分,有人认为,病态人格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因为它缺乏病因、发病日期、病程和转归这些典型的疾病单元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病态人格和正常人格很难划一条明确分界线,因此难以归为精神病类。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元神经形态改变,只是功能变化,患者无意识障碍和认知缺陷,能处理日常生活,病态人格相对稳定,而精神病则否。人格障碍患者多有道德伦理观念沦丧或违法犯罪倾向,尽管两者表现相似,但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违法犯罪有预谋,有明确动机,手法隐蔽,而人格障碍导致的犯罪无预谋和动机,手法不隐蔽。   尽管在人格障碍的涵义上讨论观念不一,但对其临床诊断标准却能达成共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提出了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简述如下:(一)症状标准至少符合下述三项1.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上,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2.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持续性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3.这种特殊行为模式使得患者社交适应不良。(二)严重程度标准需符合下述两项之一1.患者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2.患者主观上感到痛苦。(三)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现年18岁以上。(四)排除标准人格障碍不是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或精神剌激因素所引起。   二人格障碍的成因与分类(一)人格障碍的成因   人格障碍的成因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类因素。在生物因素方面,研究证据表明,正常人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能否遗传还未取得满意的证据。有人提出人格障碍可能是由于极端的遗传变异。对双生子犯罪问题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同时犯罪率显著高于双卵双生,罪犯中一部分为人格障碍患者,具有情绪爆发性和行为冲动性的生理素质,若后天环境不良,会促发反社会等违法行为。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人格障碍患者有脑电图方面的改变,出现慢波,与儿童脑电图近似,所以有人认为某些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还有人提出人格障碍与内分泌激素有关,如攻击性人格与辜酣有关,攻击行为还与染色体畸变47XYY核型有关。边缘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发育不健全也影响到人的情绪和行为。围产期的损伤、感染和营养不良会损害脑的发育,从而引起人格异常。在心理因素方面,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重要因素。如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对社会冷淡,成年后爱挑衅,易冲动,反社会行为多。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态度相关,父母过于严厉,会养成儿童焦虑、胆怯的性格,过于溺爱,会养成儿童被动、依赖的性格。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错误学习的结果,如父母、同伴、影视人物的不良人格会成为儿童的示范榜样。在社会因素方面,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人格障碍的温床。调查表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家庭破裂、偷窃、抢劫、卖淫、流氓活动、酣酒、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家庭经济贫穷、失业、受歧视、居住拥挤、教育机会不足等等因素对人格发展均有不良影响;社会上的激烈竞争、拜金主义和“黄、毒、赌,,等不正之风均与人格障碍相关。(二)人格障碍的分类人格障碍的分类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见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中曾提出10类人格障碍,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中的人格障碍类别除了未列入焦虑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外,其余类型与WHO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下述几类:1.偏执型人格障碍;2.分裂样人格障碍;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冲动型人格障碍;5.表演型人格障碍;6.强迫型人格障碍;7.其他人格障碍;8.未特定的人格障碍。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是最多见的一类人格障碍。Prichard在年首先提出悖德狂(moralinsanity)的诊断名称,描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和道德修养方面有异常改变,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的障碍,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取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引起违法犯罪的问题最多,患者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情绪具有爆发性,行为冲动,对社会对他人冷酷和仇视,缺乏好感与同情心,缺乏责任心和羞愧悔改之心,目无法纪,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缺乏。CCMD一2R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二)患者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三项1.经常逃学;2.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3.被拘留或公安机关管教过;4.至少有二次未经说明而外出过夜;5.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惩罚);6.习惯性吸烟、喝酒;7.反复偷窃;8.反复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9.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10.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11.过早有性活动;12.虐待动物和弱小同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将在后章讨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障碍是长期形成的产物,改变起来相当困难。多数患者不主动求治,因此,一般人格障碍的疗效甚差。心理治疗上主要是通过认知治疗和行为矫正技术让患者进行适应环境的训练,提供行为指导和适当职业选择的建议,调整环境和改善人际关系,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和耐心,也要防止患者的依赖或纠缠。









































哪里中医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176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