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好白癜风 http://www.yqyywdj.com/m/推荐序一向自己开刀的人 张德芬和李雪结缘,是因为她写的一篇文章《不存在感——最可怕的痛苦》。这篇文章在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有84万人读过,我在微博上转发并评论道:“写得太好了,清楚地说明了我们每个人受苦的根本原因和解决之道!作者小时候受的苦难,让她拥有现在明晰的洞察力和智慧。在受害者和创造者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佩服!赞赏!”就这样,我认识了这位古灵精怪的小美女(虽然她自己觉得年龄不小了,但在我眼里,她永远是个聪慧可爱的小妹妹)。《当我遇见一个人》是李雪的第一部作品,我深信,它一定能够帮到很多人。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开始,我就鼓励李雪写作,把自己的经验、领悟、洞见与众人分享。她的文字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并且具有疗愈的效果,因为每个字都是她自己的见证,字字血泪,所言不虚。很多人都有不顺遂的童年,但只有拥有敏感纤细的内心和聪明睿智的头脑,才能把苦难教训精炼成智慧。李雪三者兼具,她就像从淤泥中盛开的美丽纯洁的莲花,无比诚实又充满勇气地从一个责怪父母、责怪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中走出来,以最敏锐的观察力和解析能力,回观自己、剖析自己。这个过程就像拿着手术刀给自己开刀一样,虽然痛苦万分,但她做到了。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李雪,永远带着最大的勇气和最高的热忱来探索世界,不断奋发上进。她也有属于自己的阴暗面,但又总是能一个人去经历,悟出道理,然后带着微笑和自嘲出现在我们面前,依旧美丽,依旧谈笑风生,依旧充满热情和幻想。李雪从自己经历的最痛苦、被忽视的婴儿期开始,一路分析家长的种种无意识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毫不吝惜地与大家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智慧。由于长期担任心理咨询师,她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家庭案例,所以书中除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外,还有很多生动鲜活的故事,轻松好读,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对号入座。近些年来,终于有人开始疾呼:“中国有些父母就是不合格,子女不需要一味地‘孝顺’父母。”我想,李雪应该是国内最早倡导这种观念的治疗师之一。她承认,当接受自己痛恨母亲的事实时,内心反而比较平静。是的,在我们诚实地、不逃避地去感觉自己的感受时,才会实现真正的疗愈。正如李雪所说:“全然的经验就是觉知,而觉知是开始,也是结束。”她崇敬的大师荣格也说过:“Youhavetofeelinordertoheal.”(你必须去感受,才能获得疗愈。)这是我最佩服李雪的地方。这些道理我虽然都懂,也说给别人听,但我很清楚,自己内心有一块地方是碰触不得的,因此不肯去面对,长期逃避。李雪告诉我:“去感受它。你会觉得痛死了,那就让自己痛一次,看看会不会真的痛死你。”她说她试过,精神和肉体分离,无法聚拢,但只要待在那里,还是会活过来,生气蓬勃,内心的恐惧被战胜,心灵的空间被重新夺回。我这么做了,勇敢面对自己的心魔,结果真的走出来了!我感到内在空间变大了、自由了!最后要说的是,所有修行之人都需要看这本书。因为我见过太多人,拿着“修行”来逃避自己的人生课题,最明显的就是和父母的关系、金钱关系、亲密关系等。“修行”这面大旗是可以遮风挡雨,但最终,我们还是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魔。否则,修行也只是我们的一个业余爱好或职业,和我们真正的人生没有交集。其实,所有人的心魔都是在儿时种下的。这本书可以帮助已经走上修行之路,但内心仍有障碍和纠结的人,成功接纳自己的阴影,积极修复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咨询行业的人,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必读教材。我真的很高兴,又多了一位如此优秀的女作家进入心理学、心灵成长的领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步一个脚印地演示给我们看:她是一团活生生的火焰,不是标本,而是范本。李雪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期待她有更精彩的人生历练和心灵分享!推荐序二遇见李雪 武志红认识李雪是在7年前,那时她刚从物理系毕业,第一次读心理学的书,关于客体关系理论。看完书,李雪写了一篇文章,对书中诠释得不太清楚的一种投射性认同的动力进行更精准详尽的解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忍不住佩服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力,心想,她若是投身心理学领域,或许会成为一个奇才。果然,李雪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疯狂地爱上了心理学。她不再期待有朝一日用物理学来解释整个世界,而认定心理学是通往真相的钥匙之一。她通过分析自己来学习心理学,这恰恰是学习心理学的捷径,也是她活着的意义之一——认识自己。在我和李雪共同的读者当中,有很多人说更喜欢李雪。对此,我很坦然。我由衷地觉得,李雪的文字中闪耀着一种特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高智商和高觉知结合的结果。我见过很多次,李雪能够对第一次见面的人进行剖析,最后令对方极其佩服。看似神奇的过程,其实得益于她灵敏的感觉,加上快如闪电般缜密的逻辑推理。李雪的敏感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敏感,不仅指向外部世界,也指向自己。书中非常感性的部分,多是来自于她对自己的反思,这种反思有一种不妥协的味道。相反,我是容易妥协的,所以我的文字中会有纠结的味道。文如其人,李雪的个性也是不妥协的,这使得她容易将一些道理与体验推向极致,直接击中读者的心。再加上逻辑层面一环扣一环的严丝合缝,使读者在感受上和头脑上都觉得畅快。所以,阅读李雪的文字,就成了一种精神享受。引子看见是疗愈的开始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他把这种满足和快乐跟爸爸分享,爸爸接过话茬鼓励他说:“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啊!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听完这句话,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我的一位朋友小时候弹钢琴,她形容爸爸看自己弹琴时的感觉:他就像在欣赏自己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隐含有俄狄浦斯冲突(1),但最本质的含义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有功利心的话,也许他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是,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这一点决定了孩子内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也许孩子头脑里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他心里体会到的却是一份恒久的孤寂。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这种相遇的境界或许太高,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打篮球的体验、满足和快乐的心情,这些都彰显一个生命的存在感。而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则是我们头脑里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但如果我们只看到“它”——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这些附带的好处,就会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并不能与我们产生共振,那么我们和孩子就根本不存在于同一个空间。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有一次,我的朋友去一个男孩家做客,想跟他分享一段经历。男孩认真地告诉她:“阿姨,我现在在吃棒棒糖,不能听你讲话。”过了一会儿,男孩吃完了糖,过来找阿姨说“我现在可以听你讲话了”,并且很认真地看着阿姨。我的朋友感受到这个孩子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成长得很好,但孩子的父母却无法接受孩子对他们类似的拒绝。为什么父母经常难以接受孩子有清晰的自我界限?如果我拿起手机打电话,手机显示“我暂时不想被使用,请过一会儿再打”,那我肯定会把它拿去修理。因为手机就是一个物,物没有自己的感受和界限。有多少父母把孩子也视为物,视为自己意志的延伸呢?有的大人看到孩子很可爱,冲过去要抱孩子,要孩子跟自己说话时,可曾留意孩子的状态和感受?他是否愿意和大人建立关系呢?父母一刻不停地焦虑着孩子跟自己预想中的不一样,为了避免焦虑,于是用各种手段“修理”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象去表现。事实上,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生命,和父母想象的不一样才是常态,如若相同,纯属巧合。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应该按照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式去生活,“我要求他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是为了他好,是有道理的”。这样想的父母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生,当你的父母也这样对待你、要求你时,你活得精彩吗?你的人生是快乐绽放的吗?几乎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比如乔布斯、索罗斯等,都有类似的人生总结: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若我们不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生活,而是活在外在价值体系中,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关系即是物化的。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很多女人在没有性欲的时候,却无法明确拒绝伴侣的性要求,如果拒绝,心里就会产生很深的内疚感。这种心理并非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自我价值感低”,实际上,不懂拒绝性的女人也可能是一个很优秀、很自信的女人。问题在于,当她活在女性的角色身份中,而不是作为一个女人本身的价值存在时,要如何拒绝这种角色身份的最重要的功能——性呢?做个难听的比喻,再高档精美的性用品,如果没有助性的功能,那就毫无价值,该被抛弃了。许多女人在其他方面都活得精彩自信,却摆脱不了这个最根本的恐惧:作为女人,你本身的存在没有价值。当一个女孩诞生,即使是在一个不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孩依然会感受到父母隐隐的期望——“我家女儿比别人家儿子更有出息”,或者“做一个优质乖乖女,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嫁一个好老公”。在这里,女人的价值要么是和男性竞争,要么是以女性身份换取男性的庇护,而她本身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男性天然地被赋予“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等面子上和精神上的价值。当然,这些也是物化的价值,在物化的价值体系中,男性同样难以找到自我。我们一路都活在恐惧中: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没希望了”,工作后恐惧“表现不佳前途就没有了”……我们随着物化的车轮打转,一刻不敢停,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现在,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剥离所有的功能价值,我是谁?我所追求的一切,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被恐惧驱使而追求的?没有任何外在标签的我,双脚是否还能踩在大地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看见,是真正的爱。(1)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情结”即指恋父恋母情结。男孩想要和父亲竞争母亲的爱,并为此感到羞耻,恐惧父亲惩罚自己。01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如果顺从天性的亲密育儿反而会使妈妈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有一个糟糕的内在婴儿。母婴关系的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认识它,我们便有自由去改写自己和孩子的命运。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越是严重的心理创伤,越是多发于生命早期。妈妈在婴儿期亲密育儿,辛苦两年,换来的是孩子终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基础。在心灵成长过程中,最难疗愈的是母婴关系中的创伤。婴儿若在孤独中学会坚强独立,比如过早学会独立入睡、自我安抚,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最深层的痛苦会以各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比如成年后事业有成、夫妻和睦,但就是体验不到发自内心的亲密和快乐。这一章讲述如何在婴儿期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这个基础就像定海神针,无论外界的风浪有多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度过。但它更重要的意义是陪伴我们自己,回顾生命的最初。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故事多一分理解,对孩子就会少一分评价和要求,多一分看见和疗愈。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婴儿的整个世界就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婴儿在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处于“正常自闭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婴儿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母亲。母亲的积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wh/2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