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摘要:青少年处于人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阶段,人们在此阶段由儿童逐步向成人转变,其发展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涉及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阻碍个人的健康成长、破坏家庭和谐、妨碍社会运行。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同龄群体等多个社会化主体因素的共同影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服务,应当在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加强个人认知引导、弥补家庭功能缺口、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社区氛围,为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作者简介:万仁德(—),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教育与服务研究;李先艳(—),女,湖北宜昌人,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研究。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已被视为青少年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这方面的研究多见于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虽然国外对边缘人格障碍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探索、介入的研究还很有限。国内学界只有一些相关的介绍性文章,在社会工作领域则尚无涉足。面对青少年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服务,有责任、有义务在青少年人格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一、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表现及危害就当前的医疗发展水平而言,对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依托于心理治疗并配合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可以说,对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群体的介入对社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社工在接触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之前,必须严格按照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技巧,对边缘人格障碍病症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应对在与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接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研究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表现及危害对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及其表现边缘人格障碍“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既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因为青少年时期人的情绪处于非常活跃和敏感的阶段,存在较高的边缘人格障碍风险。从已有研究结果看,在早期及时地进行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的生活处境,减少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可能。凯斯(Kaess)等人从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早期诊断和干预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对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早期诊断是进一步干预治疗的前提。边缘人格障碍涉及到个体的情感控制、冲动控制、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而对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其出版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有过规定,在此基础上,参照郭慧荣、肖泽萍等人及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归纳出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一般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当外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青少年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甚至自卑感,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兴奋感和全能感。二是人际关系不稳定。青少年由于情智发展不成熟,与他人的交往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二者的关系经常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快速转换。三是对外部环境产生敌对憎恨感。由于对外界过于敏感,青少年往往觉得自己是被拒绝和被抛弃的对象。四是容易受挫,抗压能力不强,甚至有自毁、自杀等极端倾向。五是自我认同感缺失,自我意向不连续不一致且互相矛盾,严重者会出现短暂的应激性精神病性症状,致使青少年出现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偏执症状和分离症状。(二)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危害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稳定的不稳定”人格障碍症,其危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不能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将会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无法预知的破坏。现有研究习惯于将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危害分为四类:攻击——反社会型、主动——家庭冲突型、被动——否定型、孤僻——社会隔离型。这种划分方式可能并不完美,但却对了解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危害提供了大致思路,即可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角度进行。1.个人角度青少年时期是生命周期中重要的社会化阶段,是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社会价值、生活技能也将在这个阶段习得。边缘人格障碍的首要危害是易造成青少年自我概念、自我身份的混乱,导致发展停滞,严重者产生人格分裂症状,并对后期成长形成持久的不良影响。其次,青少年患者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非常困难,容易使自己处于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而愤怒,时而忧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经历不同情绪的快速转变。再次,青少年患者会表现出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如沉浸于毒品、烟酒、赌博、淫乱中,易产生自残乃至自杀等冲动行为。但是当身体处于良好状态时,又会对自己的冲动行为产生强烈的自责感。最后,边缘人格障碍使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糟糕,从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严重影响。2.家庭角度从对青少年人群特点的了解可知,他们普遍具有一种叛逆心理,表现出对家庭、对父母的反叛。边缘人格障碍使青少年表现出更为激烈的反抗家庭的行为,对家庭和谐产生巨大威胁。他们可能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漠视父母的权威,挑衅甚至攻击父母,忽视家庭的存在,不遵从甚至抵制家庭教育,对家庭设置构成极大的潜在风险,进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3.社会角度首先,青少年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边缘人格障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极大影响,这就使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其次,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的极不稳定性以及行为冲动等特点,使这一人群容易产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动,破坏社会秩序,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如暴力打砸、抢劫行窃,攻击家庭、学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二、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因素青少年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排除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的形成更多源于个体的后天习得。影响和制约人格形成、变化、发展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其间的整体社会环境。人从一出生就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人格的发展是个体在同社会或同伴所建立的关系中形成的。个体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而这一社会化过程涉及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则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以及社区等。下面将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区因素以及同龄群体因素等方面探讨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一)个体:自我认知不足,缺乏积极引导生命经验会改变人格。埃里克森认为,成长中的人格就是学会在不同时间运用不同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个体的过程。而在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会面临特定的危机,因为初期的成长总是会伴随着本能能量的转换,容易产生每个阶段特定的弱点。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力比多”的变迁,能力倾向的发展以及社会角色的尝试使青少年的自我整合能力有所提高,个体在童年时期所建立起来的认识又将受到质疑。这一时期青少年自我在外表和内心间存在差距,自我同一性的需要往往使青少年陷入“我是谁”与“他人认为我是谁”的自我认知困境。与此同时,埃尔德(Elder)认为生命历程是个体在一生中不断扮演的社会规定的角色和事件,这些角色或事件的顺序是按年龄层级排列的。在个体生命历程中,某一社会角色或生命事件的失败,都可能影响其整个生命历程。例如青少年在校学习过程中,因一次考试作弊,被要求公开保证不再违规,会直接将心理较为脆弱的“问题青少年”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老师的批评与学生的嘲笑会迫使青少年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寻求自我保护,将自我置于群体的边缘。(二)家庭:家庭功能残缺,情感纽带断裂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机构。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罗文格尔(Loevinger)认为,在青少年期结束前,家庭是个人“自我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以及亲子互动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1.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缺失通常,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大小;二是家庭模式要素,即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家庭模式。这里主要以单亲和离异两类特殊家庭为对象来分析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通过整理各类研究发现,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远大于双亲家庭青少年。一般而言,家庭结构的残缺往往意味着家庭功能的缺失,最直观的影响是家庭经济收入减少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弱。有研究者对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长期跟踪,发现父母在其前青春期或者青春期阶段离婚的个体,往往以后会出现适应问题,即使在两三年之后也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来自单亲或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就不如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就离异家庭而言,有时候父母离异并非总是带来坏的结果,相反,也可能是化解家庭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值得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2016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ys/18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