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知力,在未得到治疗的情况下建立家庭的情况恐怕并不少,而除却生物学因素,他们偏离社会文化的人格特征毫无疑问会影响着他们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中,不良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不良行为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那么未受到治疗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不良影响会导致子女也形成人格障碍,然后一代代的延续下去吗?

边缘人格的代际传递是很令人痛心的事实。虽然边缘人格的孩子并不一定都有一个边缘的妈妈——毕竟养育环境千差万别,但一个边缘状态的妈妈,非常可能培养出边缘状态的孩子。首先要说一下“边缘人格”中的“边缘”是什么意思。以下我只从精神分析角度的诊断来说。精神科的诊断又是另一回事儿了,那个我不懂,留给别人说。简单地说,这个边缘指的是“精神病”状态的边缘。不管任何精神分析流派,都把精神状态看做一个连续的图谱,一端是趋近于健康的,另一端是趋向于精神病状态的。而边缘状态则是紧贴着“精神病”状态的那一段。为什么边缘状态与精神病状态是邻居?这要从什么是精神病状态说起。精神病状态最典型的症状是“丧失现实检验能力”,完全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病人觉得谁要害我、谁喜欢我,完全与现实无关。所以精神病人会无端的愤怒、暴力甚至杀人。当然这也是他们杀人不需要负刑事责任的原因——他们处于病理性妄想中,没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而边缘状态,最典型的症状是,会间歇性的、临时性的、转瞬即逝的、短暂的掉入自己的妄想当中,那时候他也丧失了现实检验的能力。而之后,边缘的人还会从妄想状态中回过神来,恢复常态,他们并不会如同精神病人一样呆在自己的妄想当中。但是鉴于边缘状态的人会落入自己的妄想,他们生活在现实与想象的边缘,所以称他们为:“边缘状态”。顺便提及,涉及诊断的事情都需要特别谨慎,诊断不是能轻易下的。甚至我认为,在中国最好不下诊断。在美国或者西方,保险公司为心理治疗买单的地方我认为尽管下,下了诊断就有人为治疗付钱,多好!但在中国,下诊断往往意味着对人性的侮辱与误读,所以为了保护当事人,最好不下诊断。心理治疗师当然需要诊断。那就在心理自己默默的诊断吧,不要说出来。况且,当事人的情况也随时在转变,治疗师的诊断也要随时调整,还是不说的好。而且呢,要精确的诊断,其实也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的,是需要看病理成因的。比如,丧失理智的暴怒,自恋人格障碍的人也有。那么如何区分自恋人格障碍和边缘人格障碍,就需要非常仔细的、长时间的“小心求证”了。《分裂、投射》说回到边缘人格的最典型特征:撤退到妄想中的暴怒。这个特征与一个病理性判断标准息息相关,那就是“分裂和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说起防御机制,往往显得很专业、很神秘、一般人不懂的样子。但可以用日常用语描述如下:思想爱走极端,爱使用全好或者全坏的观点对待人和事,甚至对同一个人的态度从全好转向全坏、然后又从全坏转到全好,而且转换速度可能很快,很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爱评判。要命的是,边缘者自己对自己的症状是不自知的,而且别人也很难让他注意到这些。就算成功让当事人注意到了,在当事人暴怒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犯病”了,而且会有很多理由说服别人——是你们不好,不是我犯病,言之凿凿,甚至会让身边的亲人家属朋友觉得他说的确实有道理。在咨询领域确实有这样的传说:边缘者特别能激起咨询师们之间的不合——因为有的咨询师特别同情边缘者,而有的咨询师特别憎恨同一个边缘者。边缘人格患者的分裂机制就能厉害到这个程度,不但自己分裂,还能用内心的分裂影响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发生分裂。采用分裂的防御机制的人,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只能接受全好或者全坏的眼光。他们没有能力接受一个人“即好又坏”。当你听一个人煞有介事的说:“我可没有走极端!我知道人无完人,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的时候,你就需要小心了,往往说这样话的人,就是“非此即彼”的极端患者。真的能既接受好又接受坏的人,根本不这么标榜自己。能整合的人直接说自己的感觉,而不用说理论。说理论的人,往往是东施效颦,因为他们感觉不到。在采用分裂机制的人的世界里,不喜欢的人和事一定很多,而且越来越多。他们会说:某某某和我不是同一类人。这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说法。还有的时候他们会说:某某某就是很坏,他们这种人都很坏。这就是一种比较露骨的说法了。他们不但没有整合好与坏的能力,更没有容纳坏的能力。所以,一旦他们感觉到坏,就只能逃走。所以一个朋友圈子越来越小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在分裂机制的推动下,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的人。边缘人格患者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的。正是因为无法容纳“坏”,所以边缘者也不能接纳自己身上的坏。其实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爱评判别人的人,他在别人身上发现的坏,你都能在他自己身上发现。这就是“投射”的机制。比如,某甲挑剔别人吝啬,其实往往是某甲本人是个吝啬的人,他非常憎恨吝啬(在自己身上),所以他拼命想要把自己身上的吝啬扔掉——就好像扔到别人身上一样,所以某甲对于别人身上的吝啬会特别敏感的察觉。某甲总在随时随地的发现别人的吝啬,可能也在小心的隐藏着自己的吝啬,但仔细观察,你一定可以在某甲身上看到吝啬——彻头彻尾的吝啬与自私。我想这就是所谓“装”吧。我说装,是说他们故意把自己装成“没有缺点”的人。而并非指摘他们挑别人毛病。事实上,边缘患者非常敏感,他们如果挑剔别人,虽然是投射,但十有八九还真挑剔的很准确呢。不过呢,精神分析治疗更重视的是不恰当的防御机制。如果某甲能接受自己的不好,他也就不会挑剔自己了,也就不会投射了,也就不会挑剔别人,也就人际关系良好了,也就自我功能正常了。精神分析不帮当事人评理,只帮当事人看自己。说到这里,倒让我想起了六祖慧能的话:不要只见他人善恶,不见自身过衍。换成俗话就是说:不要总挑别人毛病,多看看自己。精神分析和禅宗的视角是惊人的一致的。《无我与我执》边缘人格的患者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看似“无我”。很多边缘人格患者平静的时候让人感觉很亲切,很会照顾人。甚至边缘人格患者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很“大无私”的。他们热心公益,尊老爱幼,照顾他人感受,忍让、克制,他们也可能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倡导者,并且身体力行。他们看起来是“洒向人间都是爱”的人。看起来很“无我”。但深入接触你会发现他的无私是因为害怕被批评为自私他的照顾他人也是害怕被挑剔他的尊老爱幼是因为害怕被批评他的自由平等博爱是因为他希望自己被“自由平等博爱”其实,你会发现,他是最“我执”的那个人。所以,如果你敢指出、或者让他感觉“你在指出”他的自私,他会立马和你翻脸,甚至进入类似精神病性的发作。《自我认同与内摄、投射、自我攻击》我执,是因为边缘人格患者非常容易感觉受到攻击。这与他们的自我认同能力较低、自我攻击较强有关。每个人都有对于自己的认识:我是谁,我是什么样子的,我希望自己做什么,等等。这是所谓的“自我认同”。而边缘人格患者的自我认同是混乱的。他对自己的认同是随时间随地点随事件而转换的。曾经有人总结说:边缘人格的人是非常容易腐败的。他可能口口声声说要办一个不行贿的企业,但会允许自己行贿。并且振振有词的说“这是当时情况所要求的”。为什么?因为边缘患者没有对自己形象的清晰、坚定的认识。他们在这里是这样的,在那里是那样的。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周围人的认同。他们没有对自己的认同,所以他们特别需要周围人的认同,以便确定自己是“好”的。因为要确认自己是好的,所以边缘人格患者时时刻刻在对自己进行着审查。他们对环境格外敏感,能够感觉到来自环境对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也在根据环境的要求在进行变身。如果他们不能这么做,或者变身不成功,他们会首先自己剧烈的攻击自己——他们攻击自己,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刺激自己的动力,让自己改变,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外界刺激的演习——当他们预期的批评真的到来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难以接受了。因为害怕自己身上的“坏”,边缘患者特别善于自我审查;为了要自我审查,边缘患者特别善于吸取周围人对自己的评判。这个机制,叫做内摄。他们敏感的感觉周围人的眼光,敏感的感觉:在这个环境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便于让自己趋近于好、远离坏。他们把他人的评价标准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回到主题吧一个边缘人格患者,其实是一个“一直被挑剔、从未被认可”的孩子。他在尽其全力的远离“坏”、做到“好”。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样一个妈妈,一定会用同样地眼光挑剔他的孩子,她会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一模一样的带给自己的孩子。尽管每个边缘患者在养育自己的孩子之前都发誓“决不让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但我们有理由怀疑:生了孩子之后,这个妈妈对于“坏”的排斥不会减少,对于自己的认同也不会增加多少。那么,这个妈妈就能对抗自己心里那个挑剔的眼光了?这个妈妈能不把挑剔的眼光投向自己的孩子?除非让我看到一个人能够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地上拎起来,否则我绝不相信以上两点假设会发生。于是,悲剧就这样在代际之间的传递着。《尾声》边缘人格并非不能改变的。边缘人格的改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五年、十年、十五年,有些人可能终生需要心理咨询。边缘人格患者格外敏感,这可能与基因生物学有关。要记得祖师爷弗洛伊德的话,人人都有病,神经症状态可能是人最好的状态。神经症、歇斯底里、强迫、自恋障碍、分裂样人格。。。这些状况恐怕也不比边缘人格障碍好到哪里去。补充一下子,什么是神经症状态呢?其实就是冲突所带来的痛苦。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生死得失是根本的冲突。人永远活在这样的冲突里。接受这种状态、让它自来自去,如来如去,是“真人”状态,我还没见几个人能达到(确实见过几个,不具名);为了这样的冲突感到痛苦,就是神经症;要执着避免这种痛苦,就开始向精神病方向滑动;完全否认痛苦,就是或在自己的幻想里,就是精神病状态。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发到给好朋友哦!分享智慧,好运常伴您!

通化博安心理从“心”创造幸福人生

一、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社会工作师培训:经考核通过,颁发国家权威认证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出国有效。

二、提供“贴”心服务祝你个人成长——私人心理顾问

(保密原则:对于咨询者的个人信息和咨询工作中的有关资料、咨询内容等,咨询师必须遵守保密原则,以保护咨询者的个人隐私。)

1、心理危机干预;

2、婚姻情感、两性关系咨询;

3、亲子教育咨询;

4、病患、更年期心理咨询;

5、社交障碍、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咨询。

三、诚邀有识之士加盟,开设分支机构,以满足迫切的社会需求。

招募:梅河、白山、集安、辉南、柳河、通化县、二道江“心理健康”项目负责人

网址:







































初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198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