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缺少性别意识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为方刚的学术论文,在此公号发布时有删节。首发:《简析高校心理健康教材社会性别意识之缺失》,方刚,《妇女研究论丛》(CSSCI),,4:75-78
高校性咨询与性教育培训,将于年1月7-9日在长沙举办,欢迎高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报名,详询与报名:张老师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具备社会性别分析视角,也无疑将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如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纳入社会性别视角,甚至强化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错误的社会性别角色塑造,这将无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大打折扣,我们很难想象,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心理”是“健康”的。
教材对指导教学的意义显而易见,有学者指出,“教材并不是‘性别无涉’或‘性别中立’的”。(史静寰,:11)为了了解现有教材中社会性别意识的植入和敏感性,从而侧面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的社会性别现状,笔者从年、年、年出版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材中,每年随机抽取了五本,总计15本教材,分析其社会性别意识。
一,教材及作者普遍缺乏社会性别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15本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甚至结构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塑造、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压力与挫折的应对、恋爱心理、生命教育等。15本书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教材,其中有一章的题目是“性别与你”。(聂振伟,)余下各教材,虽然每章内容都可以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从而有非常深入和更具实践性的指导,但是,几乎完全看不到这样的论述。
几乎所有教材、所有章节都将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而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论述,这种“一视同仁”的背后恰显示了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比如,几乎所有教材都讨论了大学生失恋时的心理健康,但是,却没有一本教材专门论述女大学生失恋时的心理。而现实是,失恋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女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与内心压力在这些教材中没有被给以应有的 极少数两三本教材中,可以看到质疑性别刻板印象,挑战二元模式的文字。但是,这更像是某章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影响全书其它章节可能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描述,即这并不是整本教材的整体倾向。比如,唯一一本有“性别”专章的教材中,作者用整整一节来介绍“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提出“生理差异,男女各有优势”,批判了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检讨了女性的“成功恐惧”,提出性别和谐应该“建立积极的女性自我预言”。(聂振伟,:56-62)还提出了“性别角色双性化”,认为“刚柔并济的理想性别模式”。“双性化是在保持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吸取异性的优点,发展双性化特质最重要的是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保持开放、包容、学习的心态。”(聂振伟,:70)但是,略显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对性别气质多元现象进行讨论。
还有一本教材的作者也提到了“双性化”,甚至说“第三性最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虽然这部分只有一百多字,也未阐述深入,但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文书锋等,:)
另一本教材在在性心理一章,列举了15条“错误的性认识”,具备了现代的性知识,也反思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这些包括:真正的男人应该男子气十足,不会在表达情感和与他人沟通上让人觉得他娘娘腔;男人对性爱总是有兴趣,随时都可以进行性爱活动;性能力强的男人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男人坚硬的阴茎是性爱活动中最重要的东西,一切都靠它;一个男人应该有能力满足女人的性欲,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女人甘愿与他发生性关系;在性爱活动中,男人是整个性行为过程中的主动者,他是不会听女人的;真正的男人没有性功能障碍;男人的阴茎越大越好;在做爱的时候,男人的阴茎应该整晚都勃起;如果男人的阴茎不能勃起的话,女人是不会喜欢他的;要是男人的阴茎没有勃起,说明男人不爱他的女人;要是一个男人知道自己很难勃起的话,对他来说,发动做爱是不公平的;自慰有害于身体的健康;对于女人来讲,只有在30岁以下才有性爱;正常的女人在每次性交的时候都会达到高潮;等等。(刘晓明等,:-)这段文字的意义还在于,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材在谈到性的时候,均很“含蓄”,像这段“赤裸裸”的呈现绝无仅有。而我们主张应该有开放、正面谈性的态度,上述15个误区都是大学生关心和谈论的话题,教育者的回避是掩耳盗铃,对学生不负责的。这些误区的澄清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去除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压力。
三,部分论述无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可能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因为缺乏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高校心理健康教材中的一些论述,可能充当强化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工具,进而对受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在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中,一本教材提到“生理因素”,作者认为:“男生特别重视自己的身高,女生也更加重视自己的相貌”,还提到“女生中有28%不满意自己的长相,希望自己更漂亮一点。”(夏小林等,:50)这种简单地将对自己的身体相貌的不满归结于生理原因,是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的,若非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对女性的容貌和男性身高的刻板要求,这些大学生哪里会在这些方面对自己产生不满?而且,这种生理原因的归属,实际上会使许多大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无力感,因为生理的改变是如此之难,除了整容、增高,没有别的方法。另一本教材提到一些大学生的“性焦虑”,其中具有明显的性别意义:“男生希望自己魁梧高大,女生希望自己人苗条漂亮。如果男生觉得自己人矮小、瘦弱,就会感到自卑,而女生若觉得自己过胖,长相平平,就会感到苦恼;……不少男生常感到自己缺乏男子汉气质,一些女生则觉得自己温柔不够、细心不足。”但是,对于这些,教材没有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角度进行反思和帮助学生挑战,而是建议学生“接受自身的现实,不怨天尤人,注意扬长避短……”(李晓波等,:)教材本应该帮助大学生反思性别文化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在自我整合方面更加积极地挑战这种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但因为作者缺乏社会性别意识,不仅无法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让许多学生在无助感下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同样的问题表现在几乎所有的教材中。一本教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男女美的标准:“按着现代社会的观点,女子健美的体形应该具备:丰满的胸脯,苗条的腰肢,紧绷的腹部,富有弹性的臀部以及修长的四肢,当然光泽润滑的皮肤也是必要的。现代女性要求有富有雕塑美感的体形曲线以及朝气蓬勃的活力来展现自己青春的魅力。”作者随后也批评了“许多女孩子向往骨感美女,过于追求轻体重,减少食量以达到减肥的效果,却忽视了身体的健康”。(刘晓明等,:90)但是,并没有对上述女性美感标准进行批评,更不用说从社会性别视角反思何以会有这种对“骨感”的追求了。另外一本教材则强调了男性的“阳刚之美”:“挺拔的脊柱,宽阔的肩膀,略细的腰肢和稳健有力的双腿,身干与四肢适当的比例。”作者也指出有些男生“有一种过分偏重向往高的趋势”,并说“其实身高只要适中就好,关键是肌肉、体力和躯干四肢的均衡发展。”(文书锋等,:90)但是,同样也没有对“男性阳刚美”的压力进行反思,更忽视了上述的整体论述恰恰在制造着不符合“阳刚美”的标准的男性的心理压力。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本教材在讨论性骚扰的时候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其提供给学生的“防止性骚扰的方法”第一条方法竟然是:“女大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穿着过于性感的服装去人群拥挤或僻静的地方。”(刘晓明等,:)这不仅是对女性身体自主权的侵犯,而且暗示着女性受到性骚扰是“厩由自取”,在对被骚扰者进行谴责的同时在为性骚扰者进行辩护。而且,这种关于性别与空间的论述,强调着公共空间对女性的不安全性,对于许多年轻女性的广场恐惧症起着潜在的心理影响。
在笔者看来,这种缺乏性别视角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主流社会进行性与性别控制的一种手段。
四,恋爱教育,成为性别教育的重灾区
不得不说,几乎每一本高校心理健康教材,都在强调着女性贞操的概念。
一位作者将“婚前性行为”归入到“性行为失误”中,写到:“婚前性行为常不为社会道德所接受,因而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冲突,一旦被他人知道,就会羞愧难当。性行为的发起者多是男性,但直接受害者则往往是女性,尤其一旦怀孕,男女双方更是惊慌不安。”(李晓波,:)作者没有认识到,这种“受害者往往是女性”,以及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恰恰是男女双重性道德标准的性和性别文化造成的。
一本教材的作者对“认为由于相爱而发生性关系是道德的”进行了批评,写到:“这种观念认为,因为相爱而发生的性关系是道德的,高尚的,是无可非议的。这种观念很具有欺骗性。它忽略了很多不可忽略的前提,忽视了很多不容忽视的后果。如果真爱对方就会珍惜对方也珍爱自己,就会懂得负起应有的责任,就不会贸然与对方发生性关系。尤其是对于女生而言,恋爱中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智是最重要的。要自尊自爱自重,懂得要想爱情长久,就要把握好自己,为自己和对方的将来负责的道理,否则会自食苦果的。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能凭性关系留住一个有志男儿的心,相反,这样的女人会失去在他心中的地位,让他从此看不起和产生怀疑,为将来的生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王祖莉等,:)捍卫女性不因男性的压力而自我决定的性权,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性权如果被限制为只是不做的权利,便是对女性性权的剥夺。将发生性关系放在“自尊自爱自重”的对立面,又是对性的污名化。
另一本教材则提出了“金子说”。作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和男朋友在一起,男朋友要亲吻她,她拒绝;男朋友看到姑娘衣领内的如玉酥胸,伸手要摸,姑娘不让摸,说“我母亲说少女的胸是金子,男人一摸她就变成银子,再摸她就变成铜和铁。难道喜欢一个人非要摘取她的金子不可吗?”这对情侣恋爱几年,一直没有性关系,后来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分手,男生说:“经历了那个晚上,我对你更多了几分敬重我敬重你的纯真自爱”。那之后,当事人也交了一些男友,“但始终像保护生命一样守护自己的金子。因为我要将它献给最爱我和我最爱的人。我想:要一个女人‘金子’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付出足够的爱和责任的男人。”(王为正等,:-)女人的性感部分与性,成为她“最宝贵”的“金子”,成为她人生的价值所在,那么,女人作为一个人的全面价值,被置于什么地位?
作为这个故事的对比,作者又讲了一个故事。一对大学恋人因为有了性关系,被宿管人员发现,这对恋人被大学双双开除了。作者不是谴责大学对私生活的干涉及与开除决定的侵权,而是大讲这对恋人被开除后的“艰辛生活”,他们以从事小商贩为生。男主人公说:“所有的苦都只有自己咽,谁叫我们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呢?”(王为正等,:-)作者这时评点到:“两个原本可以在校园里度过美好时光的大学生,就因为偷食禁果而沦为街头小贩,实在令人惋惜。在为他们感到痛心的同时我们要深思和慎行。在恋爱中,守住‘金子’就是守护你的生活,甚至是生命。”(王为正等,:)性守贞在这里被提升到了一个女人全部生活和生命价值的地步。这种类比与父权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物化的话语何其相似。
作者讲的另一个故事,仍然是女孩子如何拒绝男友的求爱,然后分手。直到遇到一个“沉稳的男生”,“他说他愿意等,等一个完美的新娘。我很喜欢‘完美新娘’这个说法,至少他是懂我的。”“为我们的将来负责,柏拉图式的爱情,不是没有结果的,那是超越激情的爱情,那时的性是神圣的,而不只是欲望。”(王为正等,:-)所谓“完美新娘”,所谓“性的神圣”,原来就是婚前守贞呀!这种将爱情、性的窄化为贞操的观念,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重新的性的贞洁教化。
另一本教材的作者也在“大学生恋爱与性问题的朋辈心理咨询”这一章中,对婚前性行为强烈谴责:“对于婚前性行为,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有的甚至相识不久就发生性关系,有的还在校外租房同居。他们常常不能对自己人的性冲动进行理性的控制,不能对自我和他人负起性行为后果的责任。”“年轻的大学生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还在读书,在没有工作、不能担负起独立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不知道性行为对自己人的现在和将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张延东等,:-)为了提示学生“意味”着什么,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女生恋爱了,在男友的要求下发生了性关系,但后来觉得男友不如自己人想象中的那么优秀,想分手,但是“一想到两人已经发生关系,万一分手,自己以后可怎么办啊,要如何面对自己人的老公呢?可如果不分手,就这样痛苦地耗下去吗?她真的恨自己人当初为什么那么草率,不知如何是好,内心特别痛苦。”作者这里不是批判那些让女人无法面对“未来老公”的观念,而是建议女人要“严防死守,避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作者特别强调“女同学更要把握分寸”,并且深入阐释说:“从生理特点而言,男同学易产生性冲动,而女同学则相对冷静些,男同学往往处于主动,女同学虽然处于被动地位,但对阻止性冲动会起到重要作用。处于热恋中的女孩,切莫让爱冲昏了头脑,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持久的爱的内在因素在于自尊、自爱和自重,它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切莫失去。”(张延东等,:-)性贞操,或者说处女膜,在这里再次成为女人“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对婚前性行为最“激烈”地反对的,是一本最初于年出版,但于年再版的教材。作者强烈谴责“性解放”,认为它“贬斥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贞操观、性与婚姻结合”的观念,声称有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男生和二分之一的女生在发生边缘性行为之后,心理产生了严重困扰,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烦恼、自卑、自责”等等。而发生了性行为的大学生,“大多在心理上出现严重不安,自我否定、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在“健康的爱情观”一章开始便讲了一个个案。一位女学生和男友发生性关系,感到自责,觉得“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事”,进而出现睡眠障碍、上课不集中、产生性幻想等情况。作者建议“当欲望的潮水袭来时,要用理智战胜脆弱的情感”,要学会“延迟满足”,“只有学会延迟满足,才能为将来生活打开一扇幸福的大门。”作者声称恋人间的性,“扭曲和放纵的恋爱”,“不仅破坏校园风气,而且严重损害大学生未来追求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幸福家庭生活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黄希庭,:-)当然,也忘不了以大量性病、艾滋病的数字来说明婚前性行为的害处。甚至写到“原来男方十分迁就女方,自女方委身于他之后,便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故对女方开始态度随便、任意支使。反之,女方则因把贞节交给了他,又担心男方改变初衷,惟恐被抛弃,于是对男方一再迁就、容忍。”更强调对婚后生活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婚前性关系的人此后离婚的可能性更大,等等。(黄希庭,:-)这样的性恐怖教育、性污名教育、性贞操教育、性别不平等教育,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
可能因为对性与性别的问题缺少专业基础,一些教材的作者经常呈现出自相矛盾之处。比如,一本教材的作者也讲了一个故事,一对大学生恋人,男孩子总是拉着女孩子亲昵,而且“肌肤相接的、比较热烈和大胆的爱抚”,女孩子很紧张,因为“我是很看重贞操的”,内心很博斗,甚至“已使我对他的品德有了疑虑。”作者对此的评点是:“一个人的行为若合情、合理、合法、合俗,其行为就是正常的。所以,大四女生在与男友有了稳定恋爱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这种边缘性的性和性行为也是很正常的。”(刘晓明等,:)这里显示出一些对大学生真正负责的态度。但是,仅仅几页之后,作者却又写到:“有人认为年轻人享有在婚前发生性行为的自由,因为压抑性的冲动是不健康的。但是必须看到,婚前随便发生性行为产生的后果对身心健康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如多次怀孕、流产可能导致失去生育能力,或被动地选择结婚,致使自尊降低,情绪压抑,学业受影响,还会给以后的婚姻和个人发展投下阴影。”“因此,只有选择享受婚内性关系才是大学生智慧的选择。”(刘晓明等,:)这就又回复到守贞教育中了。
另一本教材,在“恋爱的基本原则”部分,刚刚谈到了“平等原则”,但两页之后,就出现了“女孩投资哪类男孩风险最大”的文章。作者认为两地分居的恋爱没有希望,这本身可以讨论,但是作者紧跟着说:“在走入婚姻之前,为什么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两地分居的尴尬局面?如果(这个男人)没有能力解决,那么女人的投资到底图个啥?”(文书锋等,:)这种明显把爱情当商品、婚姻当作投资的论述,又与前面“平等原则”相冲突了。
即使唯一一本有专章讨论性别的教材,作者也强化着女生因为性爱失去“贞操”后的“悲剧”:“大学生能否发生婚前性行为,要从今后的婚姻幸福长远考虑”。“婚前性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和学校支持,一般缺少温馨、私密、安全、卫生的心理氛围和物理场所,易因舆论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因贞洁观念产生内疚后悔的自责心理,而且可能导致意外怀孕,人工流产因得不到休息而留下疾病等。”还提到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婚前同居持宽容态度的同时,特别是男性,对自己法律上配偶的童贞看得非常重要。”作者并没有批评男生的这种腐朽的观念,而是强调了这种观念可能会使发生了婚前性关系的女生担心与男友分手后的婚姻幸福,劝戒女生不要发生婚前性关系。(聂振伟,:52-53)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论述已经不仅是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了,而是存在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通过强化女生和男生的双重性道德标准,试图剥夺女生的性自主权;通过强调“贞操”对女生的重要而将女性物化;通过强调女性的“性价值”,使女性成为未来配偶的的“性资产”;通过忽视对父权文化的批判,而回避了正是这种文化才是使“失贞”女性受伤的真正根源。
值得肯定的是,有一本教材的作者质疑了“处女贞操”的神话。作者先是介绍了北京和南京几所大学的女大学生,利用假期,发起了一场旨在“拒绝婚前性行为,净化校园风气”的网上签名活动。发起人的“宣言”中写到:“有感母体孕物之伟大,家庭和谐之可贵!我自愿声援青春无瑕签名活动,并恪守以下承诺:珍视健康,远离伤害,在婚前不发生性行为;等待真爱,专注学业,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还号召大学生“互勉互助共树青春理想,向社会展示当代女大学生的纯洁性,为青春正名。”教材作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讨论的环节,给学生提出讨论题:“什么是无瑕?什么是纯洁?什么是真爱?为什么只有女大学生签名?净化校园风气谁是主角?”等。作者还提到“需要特别有社会性别的敏感度。当以保护自身利益为目的采取行动的时候,也许依循的行为准则恰恰是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贾晓明,:)作者对此没有展开讨论,但价值观倾向已经很明显了,这竟然是15本教材中唯一对贞操观进行挑战的内容。而且,这样的内容也仅体现在这本书的这一章中,在同一本书的其它章节中,仍然可见性别歧视的内容。
五,总结与建议
(从略)
参考文献:(从略)
高校性咨询与性教育培训,将于年1月7-9日在长沙举办,欢迎高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报名,详询与报名:张老师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好北京看白癜风权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