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我用我精神病的气质,吸引了一批罹患精神病
椎名林檎《loveisblind》歌词、翻译见末尾
我有一个朋友,一见如故,但随着对她的了解加深,我发现她患有非常严重的人格障碍,而且我并不能帮她什么,这种挫败感让我生气也非常内疚,也只能在这里跟大家聊一聊。
严格意义上的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学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
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范围,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等,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
人格障碍常出现在患者年幼时期,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甚至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也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研究较少,国内外临床治疗也并没有有效的办法,即使接受治疗人格障碍的影响大部分会伴其终身。
人格障碍在国际上根据患者不同的反馈和行为被划分为十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以漠视他人权利和侵犯他人权利(即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爱。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临床表现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2、偏执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弊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只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3、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是目前人格障碍中最多的一种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他们可称“不近女色”的模范。内心世界极其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的焦虑和敌意的痛苦。
4、分裂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和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对喜事缺乏愉快感,对人冷淡,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孤独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
8.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10.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此类障碍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为9%,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19%,不同研究对其他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伴发的百分率有所不同,其中与其共病的有回避型,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特点是: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这正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性表现,病人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由于分裂型人格障碍者中有一部分容易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因此,当发现自己周围有分裂型人格障碍者,应对他们持同情态度,多关心他们,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切不可挖苦、嘲笑和非难他们。
5、强迫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想象,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揭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6、自恋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平时好出风头,喜欢别人的注意和称赞。好“拔尖”,只注意自己的权利而不愿尽自己的义务。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要求旁人都得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不择手段地占人家的便宜,而不考虑对自己的名声有何影响。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理解不了别人的感情。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7、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一种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的人格障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为主要特点。发作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发作之后能认识不对,间歇期一般表现正常。
1.我经常因为父母(爱人、儿女、朋友)的言行,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2.努力不被其他人抛弃,甚至不惜疯狂(如哭闹、自虐等)。
3.刚开始认识的朋友都很单纯,日子久了却觉得他们无法接受我。
4.经常感到无法忍受的孤独。
5.情绪极易波动,稳定的情绪不会持续几小时。
6.无法控制暴怒情绪,容易与人产生口角或肢体冲突。
7.一再用自残行为来获取解脱或快感。
8.经常以自杀的姿态威胁或要求帮助。
9.自我形象、性别取向、长期目标或职业选择、喜好交往的朋友类型、价值偏好中至少有两项定义不明确。
10.长期感到空虚和无聊。
11.自卑,经常感到失望、无助和无力。
12.对新事物往往是抗拒的,悲观的。
13.固执。
14.目中无人。
15.与权威人物交往困难。
16.对批评过度敏感,容易感到被轻视和忽略。
17.有讨好别人的历史。
18.自责。
19.过度警惕,对周边不安全因素过度敏感。
20.易发生无理由的恐惧和迷惑。
评测标准:以上20个题目,1~10题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总体特征;11~15题为任性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亚型特征;16~20题为自我毁灭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亚型特征。
如果你对某一项回答“是”,应该注意调节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果回答中有两个“是”,建议立即咨询心理专家。
8、表演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又称癔症型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9、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10、依赖型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总是感觉“我真可怜”。当需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
2、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不能对日常事务做出决策。
3、让他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4、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5、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6、缺乏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
7、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8、害怕被他人忽视,明知他人的错误也随声附和。
9、很容易因为没有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10、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11、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12、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如果日常行为中有符合上述状态中的七项,那么就很可能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
而这十种人格障碍,又分为三类:
A类
特点:奇特或怪异。
包括:偏执型、分裂型、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
特点:表演性、情绪性或不稳定性。
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C类
特点:焦虑或恐惧。
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而我的朋友的人格障碍有些严重,属于ABC三类混合型。人格障碍的病理至今无人能够较好阐明,临床上一般认为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我朋友拒绝与我谈论人格障碍相关的事情,我只能从有限的聊天中揣测,所以对于朋友的人格障碍诊断有可能是有失偏颇的,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可以当做一个自查表,或者对周围人的对照表。
而家庭氛围较好,父母脾气和蔼,家庭幸福的孩子在幼年时患人格分裂的几率其实高过一般家庭。因为有几个因素会导致心理畸形:
1.有被独自锁在家中的经历
2.家庭教育过分强调独立
3.父爱、母爱的缺失
4.父爱、母爱过分的宠溺
5.基因遗传
说到人格障碍,又不得不说到性压抑。性压抑也叫性饥饿(不是性饥渴),是指人对自身性欲望的制约与控制。表现为在一段时期内控制发生性行为的频率,将注意力从性欲中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异性与性行为的极度渴望而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接近异性或不能发生性行为的一种心理与生理状态。在中国,女性身上的发生超过男性很多倍。
说到性压抑又不得不说到佛洛依德。
弗洛伊德出生的时候,父亲41岁,母亲21岁,他是母亲的掌上明珠,是妈妈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但父亲对他的态度比较消极,小时候,他曾经在父母的卧室里撒尿,当时父亲愤怒地责备他,“这孩子将一事无成!”。后来,佛洛依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节,认为每个小男孩都恋母仇父。——再补充下,弗洛伊德曾回忆自己3岁那年看到了母亲裸体,然后力比多被唤醒了。
注:力比多(libido)即性力。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要求恋父而妒母。而弗洛伊德也干掉了所有的情敌,他的最宠爱的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终身未嫁,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并继承了佛洛依德性论的学术衣钵。
弗洛伊德建立了古典精神分析之后,便树立了一些精神分析原则,如一周五小时,不管来不来都要给钱,分析师要遵循中立原等等。还有一条是病人躺在长椅上,分析师坐在椅子后面。这似乎可以使病人不受压力挖掘潜意识,但缘起却是弗洛伊德说,“我不能忍受一天八小时被其他人盯着”。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对许多男性而言,跑车是性满足的一种替代品。因此,很多男人也格外依恋自己的爱车,他们花大把时间为他们的爱车清洗、打光。但当人们问起弗洛伊德,他天天嘴里叼着的那个雪茄有什么象征意义时,佛洛依德说,“有时候,雪茄就是雪茄”。
弗洛伊德在对神经症的研究中剑走偏锋,提出了“性诱假说(seductionhypothesis)”:每一例歇斯底里症病例背后,总有着一次或多次发生于童年早期的不成熟的性经历。就是说,现在有病,是因为小时候和你爸上了床。——学术声誉急转直下,也没有人来这个老流氓诊所看病了。
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中,常有女病人对他眉来眼去,在一次治疗结束后,女病人突然紧紧拥抱佛洛依德,并给了他深情一吻。弗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移情(transference)”这一概念诞生了,弗洛伊德认为,治疗中移情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没经历过移情的心理咨询师,不足以谈论人生。
弗洛伊德小时候就是一个奇葩,他会把自己所做的梦都记录下来。用自由联想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他也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