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关于抑郁症及其治疗方案
关于抑郁症及其治疗方案
抑郁症,内容及表现形式我就不多说了,大家不懂的可以直接上网站搜。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在于诠释一些网站上及书本上不会提到的内容。本文所指的抑郁症,将只是单一地指代内源性抑郁症,与药源性,器质性,其他疾病所致表现为抑郁征,临床上表现为抑郁症却并非单纯心理性抑郁症不同。所以,如果那些因为代谢原因,营养原因,躯体疾病原因(对脑器质性影响)所致的抑郁症患者,不需要参考本文。
我甚至可以说,抑郁症是除了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双相障碍之外最难以治疗却又充满奇迹性恢复的心理疾病。药物是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国内目前治疗抑郁的药物很多,主要作用在神经递质上,无论是哪种药物,目前依然无法专一性地治疗抑郁症。这提示抑郁本身就不能依靠药物的治疗来作为恢复性或者是康复性治疗手段。之所以目前最流行采用药物治疗,主要原因在于医患双方的选择一致性上。中国的医疗体系尚未发达到可以提供足够多的,质量足够好的心理治疗服务,因此,很多心理医生是从精神科,神经科,或者是其他科室转过来的。他们更容易站在病理性的基础上,提供常规治疗方案。同时,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平均下来之后,服务于一个心理疾病患者的时间就是有限的。而心理治疗则是一个长时的过程,因此,医患协商一致之后,常以药物治疗的方式来处理心理疾病。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心理疾病患者,只要接触过药物治疗就会有一个深切的感觉,那就是开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但是到了后来感觉有一些回于原先的疾病感受当中。这其中除了药敏性下降之外,最大的原因在于致病因并没有解除。所以,相当于内心里已经发霉,而我们却用布把它盖起来,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会深切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严重的伤害和影响。
虽然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抑郁发病期,急性期的处理当中,药物的使用依然是合理的。不过,即使我们为抑郁症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治疗,也不足以见得它的效果会持续很长时间,治愈的几率也不乐观。基本上百分之七十的抑郁症患者会在二年之内复发,而原先的治疗方案在处理新的复发病例的时候,显得苍白无力。目前流行的精神分析流派理论,认知理论,行为理论,社会理论,哲学理论以及某些号称效果奇特的新型治疗理论,也无法从根本上治愈抑郁症。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抑郁症如此难以治愈呢?抑郁果真如此可怕又如此难以治愈吗?
就我个人的从业经验以及在与同行接触的过程当中的情况来看,提供的服务就算是合标的,时间就算是符合要求的,也不见得可以解决得了抑郁症患者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抑郁症患者本身的患病,与个体及个体所存在的环境有着无限的联结,虽然个体可能成长,但环境却是相对不容易改变的。因此,二者协同之后,使得疾病复发的可能性极大。我们现在就来考虑个体与环境在抑郁症患病当中及复发当中的影响进行一翻探讨,并研究一下作为抑郁症患者自身需要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抑郁症患者自身的特点
抑郁本身是人类自然存在的情绪体验之一。它往往来源于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下人的自然反应。也就是说,抑郁存在于任何一个人。它与我们的期望及认知是背道而驰的。譬如,很多心理学家号称安全感的缺少会导致抑郁。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最好的一个朋友忽然离世了。死亡一直是人类天生的恐惧源之一。因此,原本我们觉得我们身边的人就不会这么轻易就离开自己——甚至是不会离开自己。而这种突然发生的事件,对我们内在的世界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对生与死的思考,就导致我们一段时间的抑郁。而这个过程,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持续的时间不长,有些人则会因此而陷入抑郁状态。
再比如,青春期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这个过程之所以会有突然性的增高,原因在于我们对自身的期望,包括自我角色的定位,自我角色的社会性效能,社会接受度等等。譬如,一个长相一般的人,会因为自己的长相过差,而觉得自己不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被人欢迎的目的。而长时间下去,会从单纯性的焦虑——社交障碍——演变为抑郁症。一旦期望未被实现,那么,自我否定就非常容易出现。可以说,包括成年期产生的抑郁在内,都是自青春期开始就埋下了隐患。人们在青春期的时候,存在着一个理想的自我构想。而整个青春期如果没有能让一个人渐渐形成一个“理想和实际中和后的自我”,那么,他们不会接受自己。在这个时期,要么表现得对未来失去兴趣,要么表现得对生活失去兴趣,要么表现得仿佛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样。虽然抑郁会导致人的极度消极,甚至会卧床不起,并出现生命体征危象。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抑郁者容易在这样的混乱当中失去目标性,以及实际上的自我生存意义。
但是,无论怎么样来看,自我接纳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正常发展,那么,自己所失望的,与其说是外界,不如说是自己。由于青春时年轻人的思维能力,理性水平还不足以承担这种角色的挑战及转变。因此,他们时常会因为自己“过于客观”——实际过度主观——的感觉而对身边一切失去信心及念头。他们往往未能在消极情绪产生的时候意识到这样的情绪的原因是什么。直到他们步入成年早期的时候,一切混合之后表现出来之时,他们才感觉到痛苦的感觉。也就是说,抑郁的人,不容易体会到自己抑郁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年轻人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伪装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觉及想法,直到他们找到不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为止。等到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层层剥开,我们总是会发现这些原因自青春期的时候就存在,而他们基本不会意识到这就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已经存在多年,而且影响一直存在,个体由于要对抗这些原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消极的应对模式,以至于要想全面,彻底,重新进行分解,消化,重建一个全新的个体,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咨询师在这时候的角色,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倾听者,指导者,计划者。下面,我们就分成小段,来分解一下抑郁患者的特点:
(1)抑郁患者普遍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值。
譬如,由社交障碍导致的抑郁症患者,由于在此前一直受某些比他强的人的排挤,使得他觉得只有这些人全部都转变成好人,他才会开心。但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他过度期望别人的改变会大于他的改变,或者说被动地观望。一旦对方的转变不如他的期望,那么,可想而知,他会一直停留在这样的状态里。我把这样的情况称之为: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抑郁症患者会告诉自己说:“哪有什么(条件)如何了,我才能怎么样。”
(2)抑郁患者普遍不接纳本身存在的缺陷。
这种缺陷,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可能),还会包括个人能力方面,家庭环境方面,个性方面,或者是某些变态的想法导致的自我贬低等等。他们一方面深知自己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却极力排斥本身存在的问题。他们动用了过大的心理能量来伪装,来安抚自己。而这些过度动用的心理能量,会随着人的成长而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一旦内心里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随着人成长的步子,这些问题不但没有消失,影响却变得越来越大。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动用更多的精力和心力来伪装和隐藏它们。这只会导致心力衰竭,以至于失去对生的兴趣。因此,抑郁症患者本身的不接纳自己,源自青春期,如果不解决,一直会伴随着他们直至死去那天。
(3)抑郁患者普遍习惯于等待。
可以说,抑郁症患者过度保持观望态度,不容易切身投入到实际生活当中。他们容易用太多的理由和借口说明他们不去做事的原因。包括我接手的很多起抑郁咨询。当信息采样完全,访谈结束之后,即使我安排了再合理的治疗方案,也少见抑郁患者真正投入活动当中。一方面他们喜欢动用“充分条件”来证明他们不行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他们看到了结果会是什么样。因此,一方面他们在等待,而同时他们也只是在空想结果会是什么。却不真正投入到行动中,以结果来证明自己思想的错误性。这是很多抑郁症患者身上存在的非常明显的特点。
(4)抑郁患者普遍以感觉为指导。
平时,我们容易听到某人说:“今天心情不好,所以不想做了。”于是,我们往往不强求别人去做什么。但是,抑郁症患者几乎都说:“我很痛苦,没有一点儿精力,没有一点儿情趣去做任何事情。活着,就是最大的痛苦,我甚至不觉得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我们时常在思考——感觉决定着我们做什么?事实并不是如此。譬如,吃饭。很多人并不是有感觉才去吃饭,而是因为吃饭本身的价值是在于维持人的存在。当然,抑郁患者由于生理失调,大部分失去进食的欲望,或者说没有食欲。但是,没有这样的欲望,并不代表不应该做。换成一句话是:“抑郁患者更喜欢靠感觉来决定是不是做什么,而不是因为应该做什么所以去做什么。”
快乐,是我们都喜欢追求的感觉。但是,我们并不是因为快乐所以才活着。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做着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它并不会带给我们快乐。而抑郁患者容易以感觉来衡量自己从事某一事情的动机是否足够,以至于家人和朋友时常无法接受他们这样的态度。所以,抑郁症患者还有一个最深切的感觉:“没有人可以理解得了它们。”不过,抑郁症患者基本很少考虑一个问题——他们又理解了谁?
(5)疾病获益。
疾病获益,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词汇。更多的是指的因为某一疾病,让某个个体获取了正常情况下无法获取的益处。它来源于行为理论。但是,在抑郁当中同样存在。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和某些人处得不好,以至于觉得委屈难受。而家人在获取这信息之后,有可能向学校请假一段时间。在这一段假期里,他感觉到了轻松自在。因此,以后凡一旦去学校,就有可能会再犯病。而一犯病,又可能再请假。于是,最后就变成了脱离集体生活,才会让他安心。这在相当多的患者个体当中,都存在,而不仅仅是抑郁症。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可以说,它是个体责任心缺失,毅力和耐力缺失,拒绝成长的表现特点。他们时常以自己的疾病为理由,拒绝面对现实的挑战,或者说被打击性太小,以至于自己根本不敢面对生活。
(6)社会脱离导致的极度严重的后果。
由前面几条作为基础,一个人,一旦患上抑郁症,基本上会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脱离了社会角色。这意味着一个人不但会不再拥有责任感,也不会找到合适自己的社会角色,更不会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它与社交障碍不同,社交障碍本身是倾向于社交,只是相当于隔着玻璃窗,无法投入而己。抑郁患者,则相当于直接地与社会脱节。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性互动。我们在失意的时候,要学会找到什么样的对象寻求什么样的帮助,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什么样的朋友,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抑郁患者则会慢慢地由于抑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渐渐脱离了社会环境,最终只与亲人,甚至连亲人都不想交往。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由于良好的社会关系,需要我们与别人长时间地相处,共享社会环境、资源,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所带来的一切挑战。但是,由于抑郁患者与社会的初始被动脱离,到后期的主动脱离,将最终失去这种可能。而一旦失去这样的机会,那么,最终,他们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单一,乏味的生活。可是,又因为这样无聊的生活,又将再加深抑郁患者本身的抑郁情结,无望感,无助感,无乐感将会更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7)抑郁患者的知识,经验有限。
一旦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限,无论它是由于主动的原因造成的,还是被动的原因造成的,都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所谓知而不惑,也可以运用到心理疾病的治疗当中。但是,由于抑郁患者更喜欢停留在思维界面,因此,他们即使看过了,听过了,想过了,也不会落实于实处。他们不懂得人需要在失意中一步一步成长的道理,总是期望着一步到位,或者说一帆风顺。再加上他们总希望自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又加剧了他们的负性情绪。但是,无论怎么样说,抑郁患者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由于存在脱离社会的倾向,以至于他们虽然想得多,却只是想得混乱,而不是想得清晰。再者,由于抑郁状态下,人的精力会产生歪曲和注意转移,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在想,却没有可能想出一个所以然。
(8)抑郁患者的退缩心理的严重影响。
退缩心理,与脱离社会虽然有一些的关系,但是又不是单一的关系。总的来说,退缩之所在存在,与疾病获益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抑郁症患者容易在重新迈入社会生活之后,又再一步退回到原来的位置。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习惯于采用退缩的方式来面对应激。痛苦的体验当然会让人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减轻人自身的应激程度。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当我们面对应激的时候,一种方法不行,我们会更换另一种方法,即使我们本身的方法不适合,也会通过求助来获取其他的方法。但是,抑郁症患者明显的特点在于极少采用灵活的策略来应对生活当中出现的应激事件。因此,一旦他们常用的方式失去有效性之后,打击便随之而来。其后,他们自然而然地萎缩了。这与他们单一的应对方法有关,也与他们消极的等待心理有关,同时,还与他们缺少学习动机有关。但是,无论如何,退缩的特点,会使使得他们一方面痛苦,另一方面又习惯于用这样的方法来面对痛苦。
(9)抑郁患者处理事情的无力所导致的消极状态对自己及其亲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抑郁症患者在面对生活应激事件之后,往往以单一或者是重复无效的应对手法来处理应激。由于本身就缺少一种全新的尝试,或者是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往往使得问题的性质以及影响被歪曲和扩大。他们容易感觉到挫败。由此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下,最大的反应是过度的抱怨和无望。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抑郁症患者在面对这些内在感受的时候的无助与痛苦。但是,由于长时间地接触到抑郁症患者的过多的抱怨,以及病患亲属对其美好的祝愿一直未能实现,以至于亲属会渐渐习惯于抑郁症患者的痛苦。这是一个很让人无法去接受的现实。但是它的确存在。
很多抑郁者本身也担心自己过多的倾诉和抱怨会带给别人压力。这得分成二部分来看待。第一部分,抑郁者时常抱怨,听众往往是固定不变的。相当于我们看一部悲剧,开始看的时候会感觉到同情里面的角色,并深为感动。但是,如果天天看,或者时常看,那么悲剧所带来的冲击力就自然而然地减小了,这在于观众本身对于剧本的解构,以及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即使是亲属,也会因为过长时间接触来自亲人的抑郁症的应激刺激,最终将采用消极的逃避形式来面对患有抑郁症的病患。第二层意思,则是指的听众更希望看到诉说者本身的改变,即使听众会提供一定的安慰,帮助,指导和支持,但是由于抑郁症患者很容易被一些消极因素干扰之后再退回原点,所以,时间一长,无论是谁,都会自然而然地不再抱有过高期望。这好比我们准备翻越一座山,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可是当我们发现要翻越它越来越难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就会放弃了。来自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患者亲朋的双重消极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削减双方的动力。
我时常发现来自抑郁症患者的亲朋容易说的一句话是:“哎,我们也没有办法了。虽然想让他好,可是,感觉他总是这样。”因此,这种模式下的双方,最终有可能会有一种潜默的认识:“彼此不理解,不支持对方。”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在试着去了解彼此。只不过,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即使没有别人的理解,我们还是可以依据于自我的需求来适应自己的生活。而且,如果我们期望着别人给予我们足够的支持才能去完成很多事情的话,最终我们的抱怨对象就变成了别人,而不是依据于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来解决心理疾病。
第二节: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不可否认,抑郁患者的生存环境当中,也有相当多的不利因素。但是,这种因素是否是主要的,而且是主动的呢?这倒不见得。从相当多的案例来看,抑郁患者更多是个人原因,而非环境原因。因为环境相似性比较常见,但是,在这样的相似环境当中,出现抑郁患者的几率却不见得有多大。否则的话,就应该相似环境下才会产生抑郁患。除去社会环境外,最为重要的是家庭环境。
提到家庭环境,最终我们会回归到家长的教养方式上。从各种资料以及实际的工作情况来看,父母的个性,教育方式,生活方式,家庭条件等等都是产生抑郁的重要因素。常见为父母过度强力,或者是偏向于软弱,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父母是太强硬,还是父母太软弱,都容易让后代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产生抑郁。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强力的父母的过高要求,常常导致儿童无法依据父母的高标准来获得肯定,由此带来的失落及自我否定,会渐渐强化儿童的抑郁情绪。而软弱的父母,则没有能力给孩子树立一个正向的榜样,以至于孩子“间接获得了父母的个性”。常见一些父母在处理一些矛盾事件上,即使本身是合理的也会采用退步的方式软化处理,这使得孩子间接地觉得“低人一等”。而这种想法进入青春期之后,会进一步被强化。特别是软弱的父母往往无过高的能力来获得更好的生活水准。在青春期的成长环境对比当中,青春期孩子会间接地否定自我。因此,无论是哪种父母,都与他们的个性有着奇特的关联。当然,今天不是为了写如何教育后代的,因此到此为止。
人的成长环境是不容易改变的一个因素,因此,除了儿童成长后有机会脱离开父母,否则的话,一般他们的成长会因为家庭成员的影响而至少延后几年。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成年人越不像成年人的原因之一。
除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外,家庭资源也是比较容易影响孩子的因素。但是,家庭资源的影响是分片区的。总的来说,同质环境下的家庭资源不足以导致抑郁的产生。只有非同质的环境下的家庭资源的对比,才会使得一个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接着导致抑郁。可能这样比较难以理解。我换一种方式来描述:同样是在农村里,A天天有肉吃,B二天吃一次,C四天吃一次肉。由于是在同质的一个村子里,所以,成员间的能力相差不大,以至孩子不会过度对比。但是,如果C到了城市里上学,发现他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只是别人的一件衣服的钱,那么,这种失落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自我贬低,这种贬低,不仅仅会导致恨意,也会导致痛苦。所以,非同质的家庭资源的对比,会加剧这种情绪。这是很多人步入高中,大学后比较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虽然这与自我接纳有关,但是,有相当的因素来自于家庭的影响。
同时,由于人在产生心理问题,并由于心理问题而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影响的时候,不同的家庭对待的方式,处理的方式,本身也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联。由于中国家庭普遍接近于情感间接表达式交流方式,所以,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原本就不浅,相当多的家庭在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举手无措。一个家庭条件清贫的家庭,是很难会想到要让孩子去接受心理治疗的——从各方面来考虑。因此,家庭环境,不仅仅是在教养问题上,也在于沟通问题上,同时还在于供给上。
可以说,儿童的成长,与家庭有着隔不断的关联。而我们的社交问题,抑郁问题,或者是人生观等问题,都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虽然相当多的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能够安顺地树立起一个自己。但是,在这个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与外界的互动,使得不少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走偏了路。这也是不可否定的。但是,说穿了,在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可以归至于家庭问题上。包括常见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还包括了重新组合的家庭,亦包括了生产能力不全的家庭,或者是家庭虽整实际却支离破碎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家庭成员当中有精神疾病病患的家庭等等。毕竟,我们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论证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容易导致孩子自信的缺失;交流机制的不良,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封闭;过激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精神崩溃等等,不一而足。家庭问题,是一个敏感,隐隐,却又影响深远的问题。我相信未来的人们会更去哪里治白癜风好白癫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