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这是上周发表在《卫报(TheGuardian)》上的一篇专栏文章,原题目为Therapywars:therevengeofFreud,作者OliverBurkeman是来自纽约的一名专栏作家。他在文中简要回顾了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崛起和精神分析的衰落,并援引一系列研究结果对两种疗法的效果重新做了评估,指出精神分析疗法可能会再度兴起。

我在译本中做了必要的注释。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原作者和译者信息。

「CBT(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认知行为疗法)便宜且有效,业已成为心理治疗界的第一流派,将弗洛伊德打入了心理学的十八层地狱。但新的研究结果正在挑战CBT的统治地位,并揭示了精神分析引人瞩目的疗效。我们是时候回归躺椅了吗?」

(译者注:躺椅,即Couch,是经典精神分析的标志)

DavidPollens博士是一名精神分析师。他在一间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一层楼的普通办公室里接诊来访者。这里是地球上心理治疗师最密集的地方,或许只有上西区能与之一较高下。Pollens博士刚过六旬,一头稀薄的银发,坐在一张木质的扶手椅上,正对着一张躺椅。来访者就躺在这张躺椅上,脸朝向另一端,以便更好地讲述那些最令他们尴尬的恐惧或幻想。遵循经典精神分析的设置,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周来好几次,有时一来就是好几年。Pollens博士在治疗成人和儿童的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障碍方面成绩斐然,他用的是不评判且很大程度上不预设结构的谈话疗法。

我在一个昏暗的冬日下午拜访了Pollens博士。拜访他就意味着立刻一头扎进玄奥的弗洛伊德式语言中:「阻抗(resistance)」和「神经症(neurosis)」,「移情(transference)」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他周身洋溢着温暖的中立态度,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自己对他倾诉那些最令你烦恼的小秘密的情景。和他的同行们一样,Pollens博士视自己为潜意识这个大坟地的挖掘者:挖掘不为我们觉察的性冲动,挖掘我们对口称「爱」的人心怀的恨,以及其他关乎我们自身的、我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恼人的真相。

(译者注:以上皆为弗洛伊德首创的术语,在精神分析和现代心理动力学治疗中沿用至今。)

但谈到心理治疗和缓解痛苦,有个故事广为人知,而在这个故事里,Pollens和他的精神分析师同行们绝对是在历史潮流中站错了队的。从一开始,弗洛伊德(嗯,故事就是从这儿往下讲的)的理论就被推翻了。小男孩并不会对母亲抱着色欲,也不会害怕父亲切掉他们的小鸡鸡;青春期的女孩更不会嫉妒她们的兄弟有阳具。脑成像研究从未成功定位到自我、超我或本我的存在。向来访者收取高额费用以便经年累月地探讨他们的童年经历––来访者对此有任何异议都会被贴上「阻抗」的标签,并被要求接受进一步的分析––在许多人看来就是骗钱。哲学家ToddDufresne几年前宣称,「可以认为历史上再也没有其他人能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更难以置信地把几乎所有重要的话全都说错了。」这一观点可以看做是对诺奖得主PeterMedawar的总结和回应,后者在年称精神分析是「二十世纪最登峰造极的高智商骗局」。Medawar还称,精神分析是「一种在思想史上好似恐龙或者齐柏林飞艇的终极产物,一种大而无当且再无来者的结构。」

(译者注:PeterMedawar,英国籍生物学家,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此处将精神分析类比为齐柏林飞艇,似意指其所指涉范围过大且无理据性,即登峰造极的骗局。」)

自弗洛伊德以降,心理治疗师们试图在这个健全的实证基础上添砖加瓦,大批心理治疗技术因而涌现出来。然而这些流派——包括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Therapy),人际关系疗法(InterpersonalTherapy),超个人疗法(TranspersonalTherapy),沟通分析(TranscationalTherapy)等等——统统都是无中生有、得意洋洋。而认知行为疗法(CBT)是脚踏实地的技术。它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强调神秘兮兮的内在驱力,而是强调对无助的思维模式进行调整,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负性情绪。典型的CBT治疗讲究沿着特定流程找到那些自我批评的「自动化思维(automaticthoughts)」,这种自动化思维在你遭遇挫折(例如在工作中被批评,或在约会后遭到拒绝)的时候就会冒出来。这种做法与精神分析拐弯抹角的对话大相径庭。

CBT当然也有其批评者,主要来自左翼人士,因为它很便宜,且注重让人们赶快好起来并回归工作,这使得那些主张削减开支的政客出奇地喜欢它。但即使意识形态上反对它的人也很少质疑其效果。自从–年代CBT兴起之后,有利于CBT的研究结果简直连篇累牍,以至于到今天「有实证基础的疗法(empiricallysupportedtherapies)」通常成了CBT的代名词:它就是基于事实的疗法。眼下若想在英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NHS,NationalHealthServices)中寻求心理治疗服务,你多半不会遇到一个精神分析师或此类人士,而会被安排与一位CBT治疗师进行短程的、高度结构化的面谈,或者通过线下的PPT演讲(或在线的)学习一些方法以化解你的「灾难化的(catastrophising)」思维。

然而那些吃了败仗的、精神分析的守旧派们还在喋喋不休地抱怨着。这种抱怨的核心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人性的不同见解——关于我们为何遭受创伤,以及我们如何寄望于获取心灵宁静的见解。CBT体现着一种对痛苦情绪的非常独特的见解:我们应该首先考虑消灭这些痛苦的情绪,如果不行的话,至少要学会忍受这些情绪。因而,类似抑郁这样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像癌肿:弄清楚我们为啥得癌症确实可能是有意义的,但设法解决它显然更加重要。严格说来,CBT并没有宣称幸福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但它的确认为幸福相对没那么难实现:你的不幸源自你的不合理信念,而你自己有力量控制这些信念并将其改变。

精神分析则认为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我们内心的痛苦首先不应该被消灭,而应得到理解。基于这种观点,抑郁与其说是肚子里长了一颗肿瘤,还不如说是肚子上被捅了一刀,这记刀伤试图告诉你些什么,而你需要找到这个答案(没有哪个负责任的大夫会仅仅喂你吃点止痛药就把你赶回家,对吧)。至于幸福,如果这东西是可以被「实现」的,至少也是个很朦胧的概念。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我们自己在想什么,而且我们往往有很强的动机不去觉察自己的想法。我们通过早期的关系来审视当下的生活,尽管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想要的东西相互矛盾。我们的改变来的缓慢而艰难。我们有意识的思维只不过是漂浮在黑暗的潜意识深海上的冰山一角,我们并不能通过CBT简单、直接、科学实证的步骤真正探明海底下都有些什么。

这种观点看起来更具浪漫的吸引力。但当一个又一个的实验看上去都证明了CBT的优越性之后,人们对精神分析师的争辩充耳不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去年(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激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项研究看起来证明了一件事,即随着事件的推移,CBT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日益衰减。

在调阅了数十项早期研究的结果后,两名挪威研究者宣称CBT的效应量(effectsize)——用来测量其有效性的技术指标——相比年下降了一半。虽然这不太可能发生,但倘若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几十年后CBT将变得毫无用处。难道只有当人们相信CBT是一种神奇的疗法时它才有效吗?或者说,CBT仅仅起到了某种安慰剂的作用吗?

在大家还未完全反应过来之前,位于伦敦的Tavistock诊所的研究者们在年10月发表了又一项研究结果。这是NHS首次严格地对长程精神分析治疗慢性抑郁症的效果进行的评估。该研究表明,对于最严重的抑郁症患者,18个月的精神分析比在NHS接受「通常的疗法」(一般都包含CBT治疗)效果更好,且更持久。在研究结束后两年,接受精神分析的来访者有44%不再符合抑郁症的任何诊断标准,相比之下接受其他疗法的来访者这一比例为十分之一。与此同时,瑞典新闻界也发表了一篇报道,政府审计人员发现,一项花费数百万英镑的旨在将心理健康服务转向CBT的计划被证明彻底失败了。

这些发现绝非孤立现象。一群最近重树信心的精神分析治疗师开始咄咄逼人地宣称CBT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上缺乏根基。实际上,他们认为那种教导人们「用更健康的方式思考」的方式本身就可能是不健康的。「每个深思熟虑的人都知道了解自我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JonathanShedeler说。他是CBT最严厉的批评者。他平时的言行举止诙谐幽默,可一旦我们的谈话在「CBT自称的优越性」上停留太久,他就周身上下冒出愤怒的火苗。「小说家和诗人知道这个真相已经几千年了。只有最近几十年来人们才大言不惭地说,天哪,只消16次治疗我们就能改变你一生的习惯啦!」如果Shedler和其他人所言非虚,那么或许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们是该重新评估一下他们自以为的心理治疗了:看看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东西没有用,并且看看CBT是不是真的能将那些喋喋不休的心理治疗师所讲的大道理(还有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打入历史的冷宫。这样一场重估将会产生深远影响:最终它甚至可能改变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接受心理治疗的方式。

当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你的感觉怎么样?

「弗洛伊德说的话全是狗屁!」心理治疗师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Ellis)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可以说是CBT的祖师爷。不得不承认他这么说是有道理的。精神分析所面对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一些证据,即其祖师爷某种程度上是个江湖骗子,喜欢搬弄是非,甚至还干出过更过火的事儿。其中一件事直到年代才被公之于众,尤其让人目瞪口呆:弗洛伊德的一位来访者是美国精神科医师HoraceFrink,弗洛伊德告诉后者说他的不幸源自于他无法意识到自己是个同性恋,并暗示后者解决之道在于给弗洛伊德的研究捐出一大笔钱。

(译者注:原文形容此事是eye-popping的,我读到这儿也不禁瞪大了眼睛。_)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这些披着不同外衣的精神分析理论走入治疗实践的时候:人们普遍有一种感觉,即哪怕精神分析师再真诚,他们的治疗也经常变成一种「猜谜游戏」。他们倾向于为自己的预感和猜测找到「证据」,无论这种证据是否真的存在。归根到底,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是这样的,即我们的生活被潜意识的力量主宰,而潜意识只会以间接的方式和我们沟通:通过梦中的符号,通过「不经意的」口误,或通过他人身上激怒我们的东西(提示我们可能无法面对自身具有的同样的问题)。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证伪的。向你的治疗师提出抗议,声称你自己并不是真的恨自己的父亲,这只能说明你非常、非常需要避免对自己承认你恨你的父亲。

对任何希望用科学方法探索我们的内心世界的人来说,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ies)」都是一场灾难。同时,到了年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人们对精神分析的耐心终于耗尽了。斯金纳(B.F.Skinner)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向我们证明,就像鸽子和老鼠的行为一样,人类行为也是可以被惩罚和奖赏有意操控的。新生的「认知心理学革命」也主张心理世界的内在过程是可以被测量且操控的。自年代以来,还有另一种压力也促使我们这样做(放弃精神分析):成千上万的二战老兵表现出的情绪失调使我们亟需一种快捷又廉价的治疗手段,而不是在躺椅上一聊好几年。

在成为CBT的开山鼻祖之前,阿尔伯特.埃利斯曾经受过精神分析师的训练。不过在年代的纽约从业数年之后,他发现他的来访者的病情没有好转,——而且,出于一种伴随他整个生涯的自信,埃利斯认定这不是他自身能力的问题,背锅的应该是精神分析这种疗法。就像其他想法类似的治疗师一样,埃利斯转而借鉴古希腊斯多噶学派(Stoicism)的思想,告诉他的来访者们,导致他们不幸的不是现实事件本身,而是他们抱持的对这个世界的信念。升职的名单上没有你,这可能让你不快,但导致你从不快变成抑郁的是一种不理智的倾向,即将单次的失败推而广之,就此认定自己是个彻底的输家。「正如我所见到的那样,」几十年后埃利斯对一位记者说,「精神分析只能帮助来访者逃避现实。他们无需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他们谈论自己,一谈就是十年,一边责备父母,一边期待通过顿悟(insight)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

(译者注:斯多噶学派以冷静、克制和知足为美德,认为人应当极力避免让感情影响理智判断,所以下文作者用了「breezy」和「no-nonsense」这样的词来形容CBT治疗师。)

CBT的拥护者们抱着如此冷漠严肃的腔调,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略CBT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对那些传统的精神分析师——以及那些采用新的、脱胎自经典精神分析的「心理动力学疗法(psychodynamictechniques)」的治疗师——来说,那些原先看上去毫无道理的症状,比如无休止地在爱情或工作中自暴自弃的行为模式,至少被证实部分是有道理的。这些症状在来访者的早期经验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例如,你的父母早年抛弃了你,那你后来很有可能一直恐惧你的伴侣会以同样的方式抛弃你,结果你可能会以某种方式搞砸自己的婚姻。CBT彻底颠覆了心理治疗的理论体系。情绪是有意义的,比如,当你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彻底一团糟的时候你感到抑郁,这代表了某种非理性思考的结果。没错,你丢了工作,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会永远这么糟糕。

如果情绪真的是有意义的、理性思考的结果,那么想做出改变就很简单了:你只需要识别并改正思维体系中的那些小毛病,而不是对你的苦难做一连串复杂的解读。悲伤或焦虑并不必然意味着长期以来潜藏的恐惧,它们只不过是擅入心灵世界的捣蛋鬼,需要被驱逐出境。在精神分析中,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仿佛一个培养皿,来访者在其中重现自己惯用的人际模式,并试图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式。至于在CBT中,嗯,你只是试图解决一个问题罢了。

埃利斯口无遮拦、行事随意,注定只能站在精神分析之外冷眼旁观,但他开创的这套思想很快得到了大众的肯定。阿伦.贝克(AaronBeck)在其中居功至伟。贝克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头脑清醒的精神科医师(94岁高龄的他大概终其一生都不会说出「狗屁」这种词的)。年他设计了一个21道题的量表,称之为「贝克焦虑量表(BeckDepressionInventory,即著名的BDI)」,以量化来访者的痛苦。后来发现,经过几个月的CBT治疗,有50%的来访者最糟糕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在证据面前,精神分析师们终于不再反对或抱怨(为了保住他们油水丰厚的营生)了。分析师们发现自己有点像19世纪的大夫,笨手笨脚,做治疗全靠感觉。他们那种神秘的治疗艺术可以被简化为一系列有实证支持的操作步骤。这让他们感到被威胁、被冒犯。

更多研究接踵而来,证明了CBT在治疗各种心理疾病上的优越性,从抑郁症到强迫症(Obsessive-







































白癜风早期症状是什么
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21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