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体的核心是什么?

自体的核心,也可以大略地理解为人格的核心,在科胡特的术语世界里,是自恋。但是,我觉得人类如此重要的核心的特质,用这样的一个带有贬义的词语来描绘,并不是很理想的一个结果,自恋的核心成分是自我价值感,我倒觉得,这个词语,更能够说明人的心理存在的本质。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带有中性意义的词语,但是,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但凡带有价值这样的字眼的,也是我们的文化所要极力回避和否定的,但是,我们的文化里越是否定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是我们的文化里真正存在着的东西,其实,中华文化的实质,就是一种超级价值取向的文化,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缺乏信仰,普世价值里的潜规则里,无不充斥着价值的取向,官本位是这样,嫡长子制度是这样,家长制是这样,优胜劣汰是这样,排名次是这样,精英文化是这样……当然,只要是地球上的人,共性都是大于个性的,西方人就不否认人的价值取向的这个部分,所以他们往往能够看到很多真实的东西。自恋,第一次在精神分析里取得如此重要的位置,那是因为我们终于需要看到,精神疾病的背后,人类最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自恋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我们的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一种对于自我价值感的寻求与确认。如果看不到自恋的核心=对自我价值感的寻求与确认,那么,我们对自恋的理解,无论如何都会有失偏颇。

二.自我价值感是什么?

自恋是觉得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有人爱的自我感觉。那么,自我价值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自我价值感是一种只能在社会比较中才能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定位的感觉。它不一定是真实的定位,心理疾病,大多是这样的定位产生了问题之后的结果。老舍,傅雷和屈原为什么会**,那么有才华的人,难道对自己的价值的定位,会产生那么大的错位吗?如果我们明白,自我价值感只能在社会背景下,才能找到定位的这样一个原则,就不难理解,当整个社会都不能理解你,踩扁你,把你当成是牛鬼蛇神,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人对自己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对他的镜映的巨大反差之下,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都会产生彻底的怀疑,不是我抛弃这个社会,就是这个社会抛弃我,与其被这个社会抛弃,那还不如我先把这个社会抛弃,这算不算一种对于自我价值感的最后的保护措施呢?通俗来讲,什么是自我价值感呢,一只流浪着的小狗,如果它长得很可爱,它就有机会被收养,从而存活下来,而一只长得完全不具备审美价值的小狗,就可能因为没有被收养的机会而饿死。对于小狗来说,如果它有心理,它就能够产生自我价值感这样的东西,因为这是关系到它的死生存亡的具有生物学的一种心理需要。当然,对于丑小狗来说,如果是主人和他是有感情的情况下,这个和主人有感情这样的事实本身,就是它的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之一。而且,虽然长得丑,但这只小狗可以发展其他的技能在增加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不其实,人类也是这样的。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如果他能够赢得父母的喜爱,他就能够增加存活的可能性,如果因为父母或者家族里的人重男轻女,那么,一个女婴,就可能被溺死或被抛弃,女性的性别身份,在这里,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之一。很多年前,我在街头看见过一个被抛弃的3岁的男孩,他的眼睛出了问题,可能是瞎了一只眼睛,一个人站在街头哭泣……类似的事情其实很多,一个婴儿或幼儿,总是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父母所不喜欢。比如:是个女儿,身体残疾,性格乖拗,长得不够漂亮,够聪明,或者甚至只是不如哥哥姐姐聪明或漂亮,这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父母不喜欢的理由。当父母不喜爱或不接纳一个幼小的生命的时候,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有可能是生存质量急剧下降,有可能是会遭遇生命危险,所以,寻求自我价值感,注定是具有生物学的自我保护的意义的,是从我们出生以后,进入到分离个体化阶段之后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任务。长得不够漂亮的孩子,会拼命地努力学习,脑袋不够聪明的孩子,会比别人更努力,什么都比不上哥哥姐姐的孩子,也可以经常生点病,把身体搞得病恹恹的,来获取父母的怜爱……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寻求一个自我价值感。维基百科里,是这样定义价值的: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在我们的文化里,其实是特别地强调人的价值的,因为我们的父母,就不是无条件地接纳一个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聪明,漂亮,优秀,这样我们的面子才挂得住,我们只看到别人的评价系统,唯独看不到孩子本身存在着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孩子难免虚荣和迷失自我,成为评价体系的牺牲品。范进中举之后会疯癫,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感终于实现了,狂喜过头了;贾宝玉的父亲一直不喜欢他,是因为他不努力求取功名,不能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德高望重的高僧,在总结自己长寿的原因之一时,提到是因为得到很多人的仰慕与尊敬;你在单位里一直很郁闷,是因为你觉得自己的所得,和自己真正的才华相比,相去甚远,可见,主宰一个人幸福感和情绪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感觉得到的自我价值感的多少。

自我价值感,之所以叫自我价值感,是因为它是完全属于自我的感觉,存在于人内心自己的天平上的一杆称,和你真正的价值无关,如果有关,老舍,傅雷和屈原,就不会**,因为他们都是很有价值的人,但他们是有价值的人这样的认定,在遭遇一个恶劣的环境的时候,环境的巨大的迫害,让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荡然无存的时候,这个时候,再有信心的人,也会对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而且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纯粹的独立自我价值,一切的价值,都只有在社会比较中才有意义,所以,如果身边只有两个人,我们只须打败另外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就可以得到提升,如果有一大群人,我们就得要在那一大群人中鹤立鸡群,我们才能感到自己是优秀的,而不是感到自己价值感即将会被淹没的的恐惧和担忧。很多在高中时候的优秀生,考入名牌大学之后无比失落,是因为在高中时候体验到的很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在一群同样优秀的大学同学那里,自我价值感就大大地下降,以致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实,人还是同样的那一个人,可是为什么他的自我价值感,随着环境的变化就产生了变化了呢?因为自我价值感原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值,是一个在相对比较中的变化的值。那么,如果要下一个定义的话,自我价值感是什么呢?

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被人需要,尊重,看重的程度的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有人爱的,不会被抛弃的程度的感觉。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仰赖于在关系之中才能建构。初一看,自我价值感和自恋的定义差不多,但仔细一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自恋是自我感觉一种单方面的觉得自己好的状态,里面没有不好的感觉,而自我价值感是一种有衡量尺度,是关于自己的价值的感觉,从最差到最好之间的一个值。所以,自体心理学里的重要的一个驱力,自恋力比多,可以更名为自我价值感驱力,在人的一生之中,没有比这个驱力更重要的驱力了。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是相信自己具有什么样的才能,相信我自己能够去做成一个什么事情的信心,是相信我可以去控制一些事情,事情是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来发展的自信,还有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爱我,有人在乎我,接纳我,这所有内容的一个程度的感觉。归纳起来就是两个核心:一个个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值得人爱的。前者和后者,其实是有关联的,也许,“我是有价值的”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一段想象中或事实中的关系的建构和维护。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自体的终极目标是终生都需要自体客体的关系,在关系的镜映和理想化的需要中度过一生,这样来理解人性,可能是比从身体驱力的角度去理解人性,更符合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吧。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更能够承受冒险和变化,因为他相信自己可以掌控变化中的事物,相反自我价值感低下的人,不能忍受冒险和变化希望一切保持原样。

三,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元素下面,我就列举出,在人际关系之中,16种自我价值感形成的成分和16种自我价值感被摧毁的成分:

1.被需要——孤立,抛弃。

2.被回应——冷漠,无回应。

3.被看见——忽视。

4.被承认——嫉妒。

5.被关爱——迫害。

6.被呵护——虐待。

7.被理解——误解,曲解等。

8.被信任——怀疑。

9.被肯定——否定

10.被重视——轻视。

11.被接受——拒绝。

12.被







































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25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