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

赵小蓁译 赵丞智主讲

初虹董丽娜齐俊杰整理 赵丞智魏晨曦审校

回顾上文(点击标题)

《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之(一)

一、“健康”指的是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指的是情绪成熟

三、情绪成熟是人格发展驱力,供养是足够好环境

四、精神分析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

五、“供养”不仅仅是为了成熟,还要让人格变得丰富

文献背景

  这篇文章是温尼科特年在美国旧金山精神分析研究院一个工作坊上宣读的,收录在《成熟过程和促进性环境的研究》一书中。

文献简介

  “供养”(providing)——供:有提供的含义;养:指养育性环境。供养就是“提供养育性环境”。

  人类健康的成长对环境的需要其实比较简单,只需要环境提供一个供养性的环境,以便促进与生俱来的整合倾向,个体自己就能成长和成熟,而且能成长发育得非常好,并且能按照人类本来的意愿成长。

  而所有心理障碍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出现,都在于提供的养育性环境出现了问题或失败了,即“供养出现了问题或失败了”。

  这篇文献的主题包括两方面。温尼科特首先讨论了健康儿童和不健康儿童的含义和区分,而标题中的“危机”(crisis)指的是不健康和不成熟状态;接下来讨论了如何为这些处于不健康和不成熟状态的儿童重新提供“供养”,即养育性环境,以促使他们拥有第二次成熟的机会。

  文章中所描述的“危机状态”是指:儿童在人格和心理发展的早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和不成熟的状态,或者是出现了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状态。大家通常所说的“危机干预状态”则是指:需要进行干预的具有高危自杀倾向或伤人冲动的人的状态。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危机”概念。

  本文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健康的儿童和危机的儿童都需要供养?

  全文的结构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至六部分——温尼科特的概念准备;

  第七部分——提出了情绪成熟理论,并从供养角度阐释情绪成熟理论,这与弗洛伊德的经典分析理论(力比多发展理论)有着范式上的不同;

  第八部分——提出了“一个足够好的”供养者(母亲、父亲、父母代理人、治疗师)需要具备的特质:健康儿童的供养者是母亲、父亲;危机儿童的供养者是治疗师。

文献解读

(二)

“供养”与发展阶段理论六

  “供养”满足的是婴儿依赖的需要,而婴儿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是一个连续性发展过程,所以,供养要根据婴儿发展中不同程度的依赖需要而不断地进行适应性变化。

供养的对象包括:

婴儿和儿童

成年人内心里的不成熟“儿童”也需要被供养

  可见,提供供养的人包括:父母、父母的替代者、治疗师。

  成年人内心里面的不成熟“儿童”,已经没有机会再回到父母处获得供养了,他需要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为他提供供养。处在危机中的不成熟的成年人,无法再找到其父母提供供养,但是,他可以找到另一个成熟的成年人进行第二次成长,比如,心理咨询师提供供养。

理论范式的差异:

  与经典精神分析比较来看,温尼科特看待人类成熟过程已经在范式上发生了转变,他是从人类依赖的角度来看待成熟的。从依赖的角度看人类成熟的话,发展需要经过绝对依赖——相对依赖——独立的过程,这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连续谱,其具有先天倾向性。这个成熟过程体现在个体上,从新生儿—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依赖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依赖到独立,依赖的需求会不断地减少,但仍然需要依赖,依赖的需求是人类的一种终身需求。为了检视这种不断变化的依赖需要,依赖研究的重点就被引向了生命早早期的婴儿。

人类依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极端(绝对)依赖期(0—6个月):此时供养环境条件必须是足够好的,如果供养条件不好,婴儿将无法启动与生俱来的整合、生存、独立的发展倾向(种子发不了芽)。

  极端依赖期供养失败的话,人类就会出现自闭症(是目前最严重的非器质性的精神缺陷)、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分裂样人格、精神状态的瓦解、失整合、心身及时空整合障碍,以及严重的假自体。

  即使没表现出上述这些精神病现象,这个阶段供养不好,也会埋下“地雷”,造成个体对严重精神障碍(需要住院的精神障碍)的高易感性,以至于在儿童期没发病,但可能在青春期发病,这就是潜隐性精神分裂症,这是最严重的精神科疾病,其病因期在生命极早期的绝对依赖期。

依赖期(6—10个月):个体相对依赖于足够好的环境。这个阶段的婴儿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人”——完整统一体(unit)已经搭建好了,好似有了一个毛坯房,尽管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他已经是个完整的人了,他可以把母亲知觉成一个完整的客体了,开始跟母亲建立二元关系了,个体的边界也已经建立了。

  这个阶段环境供养失败,个体就会受到侵入性的精神创伤,因此婴儿会产生过度的反应,这个过度反应往往是一种过度的情绪反应(因为这时婴儿的认知、智力等其他方面还没有发展好)。婴儿会用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来进行防御,这就是反应性防御。

  依赖期供养的不好,会导致各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双向情感障碍、严重的抑郁症、严重的躁狂、轻躁狂、严重的边缘性人格障碍,以及反社会的暴力倾向。

依赖—独立混合状态(12个月):个体以依赖为主,独立为辅。这一阶段的儿童尝试着独立,同时也表现出依赖加强的现象,出现了溺爱和粘人的阶段,即宠溺阶段。其实,这是一种走向独立的信号,因为要开始分离,儿童才会感受到分离的恐惧,所以需要重新体验依赖的机会。如果此时的母亲是个高焦虑的母亲,孩子的独立会诱发她的高焦虑,她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痛苦,她会错误地以为孩子更需要依赖了,就会给孩子更多的包办、照顾,这表明母亲没有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独立需要,也就不能为孩子的需求提供适应性的供养——独立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供养环境失败了。

  这个时期供养环境的失败会导致:啃老族、与依赖相关的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同性恋(涉及到跟父母认同的问题,换句话说,是跟父母情感远近的问题。从情绪上讲,男孩或女孩跟父母哪一方更靠近,更认同谁,长大后性伴侣可能会跟常态不一样)。

独立—依赖混合状态(二元关系的后期):个体以独立为主,依赖为辅。这个时期的儿童进一步尝试独立,并完成身份认同的任务——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儿童的独处能力也提高了。

  这个阶段养育环境失败,会出现人格问题:对立违抗障碍、暴力性的爆发(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性恋。

独立阶段(2.5岁----3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三元关系,儿童要与彼此异性的父母双方相处,在家庭内部进入三元关系。

  儿童在这个阶段发展顺利的话,母亲客体和父亲客体会在儿童心里被内化,形成稳定的、恒定的内在客体关系,儿童能够完成与父母的认同,并且可以开始离开父母。

  这个阶段环境供养失败的话,不会造成伤害,但会出现神经症性冲突问题。到这个阶段,儿童的人格结构已经发展完整,人格的各个亚结构的本能驱力之间会产生冲突。

社会意识阶段(学龄前):这个阶段相当于潜伏期之前的阶段,个体开始能够认同成年人、认同团体(小孩有小团体、有好朋友)、认同社会,也能交叉认同;儿童开始从家庭内部走到了家庭之外,开始有了团队意识和社会意识,变得有责任、有担当。这种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儿童出现了妥协的能力。团队生活是需要妥协的,妥协能力意味着个体有能力去掉一些个性(为了跟团体认同),同时也有能力保持大部分的个性(个人的冲动性和创造性、摧毁性和攻击性冲动还保留着)。儿童为了认同团队和社会开始有能力暂时放弃一小部分个性,而放弃的个性部分又能找到替代性满足的表达。

  这个阶段的环境失败,也就是环境不允许表达的话,个体则会去承担失去的那部分责任,即个体对家庭、团队或社会的责任,个体会成为一个母亲或父亲,通过养育一个孩子,在孩子身上获得替代性满足,这是最终的归属;或者个体会成为社会中的父母亲角色,为社会去工作,如教师、心理治疗师、各种官员等,以便为失去的部分个性而获得替代性满足。

  

  由此可见,环境供养的失败在各个阶段导致的后果是不一样的。

  而且,环境供养一定要失败,而且要恰到好处的失败,也就是说,在婴儿个体需要环境供养失败时才能失败,个体不需要环境失败的时候,环境不能失败。这种恰到好处的失败同样是适应成熟过程的一种适应性失败。

总结一下:请看个体情绪发展图

说明:

0—6个月:绝对依赖期(极端依赖);

6—24个月:相对依赖期,其中:

6—8个月:婴儿发展到6个月时,完整的“人”已经形成了,进入了依赖位置,个体开始参与二元关系,并开始逐渐浮现出担忧、罪疚、独处、信任的能力;

8—12个月:依赖—独立阶段;

12—24个月:独立—依赖阶段;

24—36个月:内在稳定的父母客体形成,进入三元关系,即俄狄浦斯期。

  稍加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温尼科特的理论内容是从人类出生开始,从依赖的角度讲人类的发展,温尼科特的兴趣在于如何理解精神病性水平和边缘性水平人格的人类。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则是从三元关系角度出发,一开始就把人理解为人格结构基本完整的人,弗洛伊德的兴趣在于治疗神经症病人。克莱因的理论着眼于偏执-分裂位置和抑郁位置。

  温尼科特说,显然,经典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不够用了,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理论,从个体正常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的新理论,这个理论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解释儿童各类精神疾病和不成熟状态是怎么形成的;

指导各种精神异常状态的治疗;

预防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康和不成熟。

  新的理论为了达成上述这三个目的,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跟经典精神分析不一样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和解释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首先,我们承认遗传因素(心理发展的整合性倾向、躯体的发育都属于遗传因素),如果遗传条件好,同时又提供了足够好的环境供养条件,那么人类个体的发展有两种归属:

  第一,能够预防精神病性或精神分裂样障碍。如果遗传因素和供养环境这两个因素都好的话,个体不会得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这是可以预防的;

  第二,即使供养得再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足够好的供养,个体还是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症性问题。也就是说,神经症性问题是不能被预防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对神经症性冲突有高度的易感性。所以,人类发展其实挺有意思,不得精神病,就得神经症。虽然神经症要比精神病的发展水平高得多,但是却一辈子治不好;精神病虽然发展水平要低一些,但是能够被治疗,这就是生命在发展上的一个悖论。

  人类天生有一种易感性,就像人类身体对细菌、病毒有易感性一样,人类在精神、整合、生存和存在(bing)的范畴内也有一种易感性,容易对与生命本能相关的冲突易感。冲突指的是内心里的纠结和矛盾。

  足够健康的儿童,就是养育得特别好的、成熟而健康的儿童,发展到学步后期时,他就要进入三元关系,要跟另外两个完整的人类(父亲和母亲)建立三元关系,并进入俄狄浦斯期。

  人类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期对与生命本能相关的内在冲突高度易感呢?因为与生殖器相关的生命本能,就是跟性、生殖、男人、女人、竞争、嫉妒相关的生命本能,在这个三元关系时期第一次达到了生命中最强烈表达的顶峰,而第二个强烈表达的时期是在青春期。人类性欲望最强烈的两个顶峰,一个在进入三元关系的俄狄浦斯期,一个就在青春期。

  在俄狄浦斯期,各种内心的冲突,如嫉妒、竞争、权利、与占有男人或占有女人有关的性欲望和杀戮能力,以及现实杀人的能力(因为身体力量已经足够行动了)混合在一起,带来了强烈的、有临床意义的焦虑,但这个焦虑是要被防御掉的,这就需要自我功能组织出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而这种防御机制是正常的。问题在于很多人的防御最后会变得僵化、不灵活了,那就会出现精神—神经症的症状。所以绝大部分人的人格发展是在神经症位置,即使早年养育得再好,进入三元关系后,谁也逃不掉这种内心里面的情感纠结——爱恨情仇,因此,如果这部分出了问题,防御变得僵化死板和不灵活,是无法被治愈的,也是不能预防的,也许这就是人类的宿命。

  对此,温尼科特接下来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

  这样的陈述很难不被误解。无论我们考虑哪个发展阶段,核心主题都是个体婴儿或儿童个人的心理冲突。导致个体心理健康的恰恰是与生俱来的整合倾向和成长倾向,而不是环境供养。然而,足够好的环境供养仍然是必需的,在生命的最开始阶段是绝对必需的;而在后期阶段,在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在潜伏期,以及青春期,足够好的环境供养则是相对必需的。我已经在尝试找到一些术语来描述这个对环境供养依赖的逐渐减少的程度。

  温尼科特自己也提到,他的这个说法很容易被误解。他说,其实无论在哪个阶段,包括人类更早期的发展阶段,人类内心也是有冲突的,不是到了俄期才有冲突;在二元关系阶段,甚至可能在新生儿前6个月也有冲突。导致人类心理障碍的是冲突,不是环境。温尼科特也同意,导致人类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整合倾向没有完成好,而不是环境。但是,我们离不开环境,如果早年环境不好的话,人就整合不好,就会出现冲突,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人类如果想预防早期的精神病,或者更好地理解神经症性冲突的话,就要从环境供养开始。

  温尼科特所说的供养在儿童早期是绝对的需要,其实到了俄期、潜伏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也都是有供养需要的,只是供养的份量和力度越变越小了。从更人性的角度讲,我们每个人,无论到了多大的年纪都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好好地对待,特别是到了老年,人类就更需要被理解,需要有人解读他们内在的需要,这就是对依赖的需求。

未完待续

下一期文献解读:

温尼科特《健康和危机状态中儿童的供养》之(三)

人类情绪成熟理论

第14期文献研讨会

《从真假自体角度看自我扭曲》

《Egodistortionintrmsoftruandfalsslf》

主讲:郝伟杰

时间:年2月25日(周六)

报名加客服







































鐧界櫆椋庢棭鏈熺棁鐘跺浘瑙?
涓垚鑽不鐤楃櫧鐧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31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