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下篇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节)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的概述★★★
1、教学的含义
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
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a、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
b、教学与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3、教学的功能
a、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
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中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
古希腊、罗马:
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
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和谐教育”
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
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
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
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
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
b、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
c、重视教法——重视学法
d、重视认知——重视发展
e、重视结果——重视过程
f、重视继承——重视创新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
1、教学理论的概念
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a、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
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
b、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
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a、形成系统化是形成的标志:《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西方:最早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夸美扭斯。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核心思想是教育性教学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形式阶段理论b、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高潮—实用主义、行为主义批判改造—教学论心理学化—产生了行为主义、认知、情感教学理论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五、课堂教学设计★★★
1.概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2.特征: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易控性、创造性。
3.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4.基本程序: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5.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6.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
(2)目标模式
(3)过程模式
7.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概念——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步骤——a.钻研课标,分析课程内容;b.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c.确定教学目标分类;d.列出综合性目标;e.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达——(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景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2)教学内容设计:概念——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将设计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划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3)教学时间设计: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教学时间遗失。
(4)教学措施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有关新的教学方法以供选择;比较各种供选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媒体的技术特性和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确定——选取教学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具体设计教学各环节的组织,进行有机组合,安排先后顺序;协调,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5)教学评价设计:目标参照价值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六、教学策略★
1.概念: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2.特征: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
3.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质;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七、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讲课速度不宜过快;重复较复杂的材料;把重点写在黑板上;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和便于复习的笔记;为学生记笔记提供结构上的帮助。
(3)组织策略——教师要为学生列出结构提纲:提供完整结构提纲,留出空位由学生填补;提纲中只有大标题,小标题要求学生完成;提纲中只有小标题,大标题要求学生完成。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成;
(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3)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机能。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在知识,并且每一种都要教好;
(2)教会学生使用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要突出策略教学的成功之处。
(4)激发学生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内在动机;
(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
(6)坚持长期教学。
八、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1.讲授策略:
(1)概念:教师以口头言语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2)功能: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解释原因。
(3)表现形式:正式讲授和非正式讲授(所用时间和繁简程度);诠释性讲授、描述性讲授和说明原因性讲授(讲授内容的性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讲授方式)。
(4)讲授的一般程序步骤: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5)教授策略的运用:语义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
2.对话策略:
(1)对话概念: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形式:问答(提问)策略及其运用——包括发问(问题清晰,措辞精炼,一次一问,注意难易,由易到难)、侯答(教师发问后要留出时间供学生回答)、叫答(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原则,或分组原则)和理答(生答后,肯定或表扬正确,而弄清错误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四个环节。讨论策略及其运用——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方式,目的在于通过交流各自的观点形成对某一为题较为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
3.指导策略,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节)
一、学生心理障碍
1.概念: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它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2.常见心理障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学生整体生活环境分为: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生活环境;
邻里、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二、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校生活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其他所不能比拟的。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家庭生活表现出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以持久、独特影响,存在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是极其深远的。
但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同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并非固定不变的,家长应正视这种变化。
2、二者差异:
家庭生活: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学校生活: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
3、这就要求学校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同辈生活: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
学校生活:权威与不平等、互相竞争、有限表达
因此,学校要区分同辈群体生活的性质,发挥其积极影响。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1、社会文化生活:广泛灵活、多元性、丰富、煽情
学校生活: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更多强调学习活动。
2、学生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可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交往空间和范围,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社会生活又是鱼龙混杂的。
3、应正式二者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学校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1、原因:
三重社会生活环境各有一套价值、规范,存在如何协调、适应的问题;
社会生活中常与学校生活中经历的发生矛盾,学生面临各种适应性的困难。
2、学生有两种认识
把学校生活理想化;看到了现代学校制度化生活的负面,总相信外面生活很精彩。
三、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主要表现在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四、学生的失范行为
1.表现: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
2.概念:越——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
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违——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3.当前表现: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吸食毒品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不良“短信”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
1.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的商品化;
(3)城市化的影响;
(4)价值观多元化;
(5)人口流动问题。
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
(2)学校教育到思想的偏差;
(3)个别教师素质差;
(4)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四过”(家长对子女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
(2)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六、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1.心理学解释:
(1)“心理缺陷说”;
(2)“挫折——侵犯说”。
2.社会学解释:
(1)“差异交往说”;
(2)“控制缺乏说”;
(3)“失范说”;
(4)“手段——目标说”;
(5)“亚文化群理论”。
七、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1.概念:指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2.分类:互动性重要他人(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八、教育要回归生活,学校的做法★★★
1.重建教育观:
(1)教材观: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由经验型课程向体验型课程过度;
(2)教师观: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雨学生共享创造,体验成长的快乐;
(3)学生观:主动、批判的获取知识;
(4)师生观:平等的合作者;
(5)教学观:应意识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建构性的交往活动过程,是师生间对话与交流的过程;
(6)时空观:学生不应局限于学校。
2.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解放儿童,是学生在纪律约束下能说、能笑、能想、能动;
(2)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3)让课堂融入生活。
3.学校重心的转移:
(1)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一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二是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三是重建校园文化);
(2)学校教育目的的转变(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界定★★★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班级的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班级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二、班级组织的形成的三个阶段
1.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在建立班级之初,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了解班主任和教师,建立与同学的稳定关系。因此学生还不能公然地反对班主任和教师,班级中的主要问题是同学之间的矛盾。
(1)第一个时期是班级刚刚形成时,同学们对新的环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疑虑;
(2)第二个时期是小团体形成期。
2.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在小团体稳定下来之后,学生们就想在班级中积极采取行动以满足各种要求。他们的需求往往与团体的要求发生冲突。
(1)第一个时期是师生矛盾时期;
(2)第二个时期是班主任、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3)第三个时期是学生团体之间的矛盾。
3.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当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团体要求是,班级内部的矛盾就转为团体构架内个体属性间的矛盾。
(1)第一个时期是学生团体与学生团体的矛盾期;
(2)第二个时期是个性矛盾期。
三、班级组织的机构:班级组织的基本成员有班主任、教师和学生。
1.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学习者、受教育者等角色,可相互转化。
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如教师通过上课与学生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
4.班级组织的规模:不宜过大。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五、班级组织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涉及知识及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社会技能的发展等领域);
(2)满足需求的功能(团体归属的需求);
(3)诊断功能(学生个体与其他人之间的不同);
(4)矫正功能。
六、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以治疗白癜风药物白癜风好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