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封情书

文:阿城

一:“我知道我是讨好型人格”

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都向我提到一些关于“讨好型人格”的问题。

比如,一位朋友跟我谈到她被安排到亲戚那里工作,她在那里生活的非常痛苦,面临庞大的压力、空前的疲惫和无端的指责,她几度崩溃,却只能强撑着,去努力的满足各种要求。我问她,有没有考虑过离开或者跟父母交流。她说:“不可以的,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不能给他们添麻烦。”

另一位朋友跟我谈到,他总是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有一次同事找他串班,他明明已经有自己的安排了,但因为不想伤了感情,就答应了.之后他就一直非常后悔,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拒绝的,但即使当时想清楚了,下次被询问时,却还是无法做到拒绝别人,依然会下意识的说:“没事的,反正我也没什么事。”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向我咨询的人都曾提到过,并且很多人都会补充一句:“我知道我是讨好型人格。”

二: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却无法改变?

在网上有许多关于讨好型人格的文章,会列出讨好型人格的一些特点,如上面事例中存在的不懂拒绝、主动讨好别人等等。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些特点符合,就给自己贴上了这个标签。

但是为什么他们明知道自己是什么问题,并且看了那么多相关的介绍和指导,为什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呢?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可一旦别人请求我,我还是无法拒绝呢?一旦面临同样的选择时,我还是会忍不住去讨好他人呢?

我想告诉你:“决定你的选择的,更多源于你的经历,而非经验。”

就像那句“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说的一样,因为即使我们知道了很多对错、知识、道理以及经验,它们依然无法真正的改变和指导我们。因为这些经验知识不是我们亲自经历,并且用伤口和反思验证过,所以它们不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看到这里也许有朋友就会问:“那我们不是一直明知故犯,永远无法改变了吗?学习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用?”

当然不是这样的,知识虽然无法直接的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它可以提供给我们更多观察自己和观察世界的视角,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选择和更多方法。

比如在处理问题上,很多人都会这样想,我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解决他的手段就好了,如果我没有成功,那就说明这个手段不好用,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换一个角度,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问题无法被解决?为什么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因为你自己不愿意改变啊。

你是不是觉得我在跟你开玩笑?当然不是,让我们来举个抛硬币的例子。人们总是在事情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用抛硬币这种手段来做决定,但是又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硬币抛到空中时,你心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没错,无论硬币是正是背,你都会跟随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所以,当你面临那些事例的时候,你主动选择了“讨好型人格”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吐槽:“开什么玩笑,我明明恨讨厌它,非常想改变它,怎么可能会主动选择它?”

原谅我的啰嗦,我想把这句话再强调一遍,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决定你选择的,更多源于你的经历,而非经验。”

“决定你选择的,更多源于你的经历,而非经验。”

“决定你选择的,更多源于你的经历,而非经验。”

请你记住,你个人的主观喜好,并不能完全决定你的选择。因为你本人,并不能客观的,完整的看清自己。

就像我在“我们为什么焦虑?如何摆脱焦虑?”里的那句:“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问题,是因为我们长期处于焦虑难过等负面情绪中,逐渐形成一种强迫性驱动力,即是——在面临一些相符合的事情时,就会被强迫性的做出相应的回应或者出现相应的情绪。”说的一样。

让我们再随便拿出一个事例:别人要求你,你很为难,但是仍然接受了,为对方完成了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虽然很辛苦,但是你会想:“没关系,与人为善嘛,我帮了别人别人也会帮我……”

看到了吗?你忽视了什么?是的,对自己主动选择“讨好型人格”的合理化解释。当你向自己解释的时候,你不会意识到解释这个行为是你的经历强迫塞给你的选择,而认为这是你自己主动的选择。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集体主义文化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因为我们的传统道德要求我们主动帮助他人?不止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转过头,往童年走走。

三:抱抱你心里焦虑的小孩

从前有个小孩被寄养在亲戚家,因为见不到父母,所以她总喜欢哭,但是亲戚不喜欢她哭,所以一哭就凶她,她就哭的更厉害了。他就天天哭,夜夜哭,仿佛都要哭瞎了眼睛。

终于有一天,她不哭了,好像知道“哭是没有用的”了,所以她再也不哭了。相反,她变得很懂事,亲戚们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要求她怎样,她就努力去达到,从来都不会反抗和反驳。

因为当她不哭的那天起,她就明白了一件事,我的身边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没有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人,没有一个人无条件的爱我,所以哭是没用的,我没有资格任性。

她的心中出现了一个难以愈合的缺口,这个缺口带给她的是无法信任他人和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给予她一个信息:我只有满足周围的人,我才是安全的,因为我需要他们,所以我必须顺从他们。不然我可能会面临可怕的冲突,惩罚,甚至被丢掉饿死在外面。

所以,直到长大,她已经能够独立生活,她还是非常害怕不能让周围的人满意。即使她知道,在客观上来说,自己即使惹怒了任何人,都不会得到什么不可承受的结果。

但是她一旦面临选择,她心里的小女孩就会马上无比焦虑的跑到她的耳边,不停的不停的不停的在说:“千万不要拒绝啊,你会死的。”于是她一下子变回了那个无力的小女孩,并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拒绝它的结果自己万万不能承受。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孩子,这次他是一个小男孩,他遭遇了欺凌,几个高年级的孩子把他按在墙角痛揍。在被打的时候,他看起来害怕极了,缩在墙角紧紧的抱着自己。

他不敢还手,他知道自己打不过他们,所以他除了抱住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最终,他只能哇的一声大哭了出来。大孩子们看他哭了,也害怕打坏了会出事,就离开了。

等到男孩长大后,他一直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些,但是无论他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内心里总是自卑的。并且在面对一些机会和竞争时,他甚至会主动退出。在面临感情时,他会因为害怕遭到拒绝而避免了所有的开始。

尽管他已经让自己看上去,并且就客观来说,足够像个大人一样强大了,但是在他的内心中,那个被高年级学生欺凌的小孩依旧活在他的心里。

尽管他已经有能力去承担问题,但是他不敢。尽管他能够打败对方,但是他不敢,他完全不敢承受任何失败的后果。因为一旦面临选择时,那个面临攻击却没有任何办法作为的小男孩就跑出来,让他再次陷入焦虑中,让他觉得自己面对现实没有任何办法,让他觉得自己完全承受不了失败的后果。

如果要去争,去打,就又会再次体验到那种“无比可怕”的感受。所以他主动示弱(就像小时候挨打时大声哭出来一样),主动赞扬对手,贬低自己,主动逃避和退出,以避免面临冲突的可能。

让我就这两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讨好型人格”在“讨好”这个事件中,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

首先你对那个向你提出无理要求非常不爽,但是当你面临选择时,身体会下意识的进入应激反应,随后你心底的小孩就会被唤醒,跑出来让你陷入焦虑,于是你在这样的状态下放大结果,认为拒绝对方的结果很可怕,自己不能承受,于是你只能选择“讨好型人格”。

于是你压抑了自己对对方的敌意,这些敌意再次转化为焦虑,而焦虑留在自己身体里折磨自己,必须寻找出口。于是它们一半被投射在了外部世界,并且自己不会察觉,比如莫名的讨厌某些东西,比如突然出现的恐高或者害怕水,或者连续做恶梦等等。

而另一部分,则变成对自己的厌恶,或者以“合理化”的方式解决了。所以许多“讨好型人格”都会有一种无私和牺牲精神(比如我自己)。这些温柔善良都是真实的,但是它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合理化解释、我因此得到自己的认同、我得以避开冲突,可以不用被暴露在危险的境况中。

例子就举到这里,让我们再次梳理一下我们的思路。

问题:讨好型人格

如何改变(不通)

为什么不能改变:因为我们无法替自己做决定。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经历(重点在童年的经历)

所以我们去解决童年经历就行了?

当然不是,首先经历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难“解决”的。另一方面,人的“想法”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是没办法一劳永逸的。

讨好型人格也只是一个类型,我们是无法摆脱其他因素,而单单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我们还应该把它与童年缺爱,童年创伤,焦虑……尤其是“如何创建自信心”联系在一起,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都是“如何过好过爽一生”里面的一个因素。

所以后面我会把这几个因素拿出来,结合本篇一起讲解,也会给出解决本篇问题的具体做法,欢迎继续“不完美童年”系列专题。

四:“看见”即“改变”。

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认为,看见和面对两个词足够解决我们内心世界里绝大部分问题。而在这一篇,我们主要讲解的是改变讨好型人格的思路,因为从思维上改变才能够让我们走向正循环。

有些人确实在一些行为下,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比如奇葩说里的蒋方舟,是通过建立自信心后,去了日本,给自己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从而得以改善的。包括我自己,也是在改变了讨好型人格后,才回过头来重新梳理这些的。

所以我们今天学到的是,在讨好型人格障碍控制我们时,我们能够清醒的看到自己。

比如当事情发生时,你会马上想起这篇文章,然后告诉自己,我要开始焦虑了。

当你焦虑的时候你告诉自己,现在是我内心的小孩控制了我的感受,所以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而我必须要重新客观的去衡量它的结果,看看我是否真的不能承受。

当你还是因为焦虑而选择了“讨好型人格后”你又要责备自己。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没关系,改变“经历造成的影响”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我已经看到它了,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的。而现在,在我没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它之前,我必须接受它。而不是继续欺骗自己或者逃避它。

而如果你将它“合理化”的时候也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无私和奉献精神,而是我自己能力不足,控制情绪也是能力的一部分,还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焦虑,勇敢的去竞争,我会尽快树立我的自信的。

在别人对你提出无理要求时,你也可以想起上文里的情绪变化过程,你就可以在由焦虑找到敌意的根源,并且逐渐把折磨自己的焦虑转化在那些真正应该被讨厌的人身上,而不是投射到自己或者世界中。直到有一天,你也可以终于像蒋方舟一样,面对讨厌和无礼的人,当场骂回去。

今天这篇就写到这里,如果它对你有帮助的话,不用赞赏不用赞不用点广告,只求你的转发,非常希望它能够快点帮助那些温柔的人,希望他们不要再继续被伤害。

ID:gyyzdqs

长按我,后台向我咨询。城闭喧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手术治疗白癜风费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42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