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聊下回避型人格障碍。

我也不是心理专业,只能瞎扯,大家别当真,可能最后主要还是说说我吧。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避免;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如果你有这些症状,也不用太早的给自己打上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人很容易被定义,人也很难被定义。退一步说,首先你得是人格障碍,其次你才可以说自己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这是一种病,虽然和抑郁症一样不需要有羞耻感,但谁喜欢往自己身上打有病的标签呢(当然除了想逃课翘班的时候)。

而且你仔细看看这几条,当代青年谁没这些个毛病,就好像现在谁没个密集恐惧症、恐高症什么的。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主要起源于在幼年期的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感、痛苦感,这种感受大多来自于原生家庭或者幼年时期的老师同学。

但有趣的是,除了自卑外,资料显示回避型人格还有一个表现是过于自信。这些人试图自己搞定大部分的事情,从而减少和其他人的接触,避免重陷于类似幼年时期的恐惧状况。

你看这是不是挺好玩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回避型人格。

认识我的人大多觉得我既开朗又活泼,社交能力不弱,能在五分钟内套出滴滴司机女儿在哪上大学。但是在我小时候,具体的讲,直到高中以前,我都是一个十分胆小自卑的人。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人都热衷于让我上各种台,参加各种比赛,小到学校,大到全国。我的辅导老师,包括父母都认为,我只是胆小,并且胆量这种东西完全是可以锻炼的。但是这些所谓的“锻炼”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极大的恐惧。

逼一个人强行面对自己的恐惧是很残忍的事情。

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抗拒拿话筒,有时候听着话筒里自己的声音会产生一种不真实感,嘴里吐出的词语声调也会逐渐变得奇怪。那段时间我其实是不知道怎么跟人交流的,尽管我在台上向他人灌输我的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很难跟别人有深层次的沟通。

其实我现在都很难以理解你们看一个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演讲有什么意义?我又不是蒋方舟。

现在的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当时是怎么克服那段日子的了,或许也可能根本没有克服,谁知道呢。

我的性格变成现在这样主要还是要感谢网络(不是吹我现在性格很好的意思),初三到高中这段时间里认识了一群很好的人,虽然许多已经没了联系,但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太跳犯了什么事,我父母可以去他们楼下喊都怪他们。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后遗症的,影响最大的是,现在的我内心深处对亲密动作还是会有一定的抗拒,包括但不限于拉手、挽手、揽肩膀。尤其是在夏天,带有体温的直接肉体接触会让我汗毛直立。

不过稍微好一点的是,对于男朋友我并不抗拒亲密接触,热恋的时候恨不得挂在对方身上。可能下意识地把男朋友作为最亲密的人,对于我来说,这种亲密在一定意义上是超过家人父母的。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大概在上了初中后开始和父母减少交流。这种减少不是故意的,连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是在我上了大学之后有一天才突然意识到,啊原来那个时候我就不怎么跟我父母说话了。

演变到现在,我和他们的沟通其实已经少得不正常了,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吗
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45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