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周四精选张道龙心理访谈父母严厉
小编简述:每周四在本号转载“在线精神健康大学《督导与研究》”的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访谈,由美国精神医学专家张道龙主持和督导。
父母严厉高压,
她变成边缘型人格特质的孩子
来访者,女,16岁,高一,独女,父母都是教师。从上初中开始就经常不快乐,难过时喜欢独处,时常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腕,划完后感觉舒服。与同学相处时出现问题就选择请假。她只有一两个朋友,都很负能量,不敢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担心让对方不开心。一个月前,学校分文理班,担心与朋友分开,又想到以前被小朋友孤立的事情,出现情绪低落、心烦、头疼、胸闷、厌世等症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也不能去上学。即便与以前的朋友去看自己非常喜欢的漫展,也快乐不起来,严重到只要睁开眼就非常不快乐,甚至采取了割腕自杀的行为。
目前诊断为重度抑郁障碍,服用舍曲林mg早一次,劳拉西泮0.5mg每天三次。来访者感觉自己是“微笑的忧郁症”,表面上乐呵呵的,其实内心非常不快乐,不知道每天要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对自己的未来很绝望,感觉对不起父母,尤其到晚上会崩溃到大哭,自杀观念强。
第一步,鉴别咨客的不快乐具体是什么情况,又有什么事能令她快乐。
1、咨客的困扰就是“心情不好”,她想知道应如何对付这种不快乐。
2、了解咨客不快乐的频率,她回答每天都不高兴。
3、寻找有什么事能令咨客快乐,她提到买东西,这不是建设性方法。
4、了解音乐和运动能否令咨客快乐,发现她跑步回来会好一点。
1.张道龙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讲讲你的困扰吧。
2.来访者:我想知道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属于一种比较绝望状态的时候,我能做些什么呢?还是就这样让这段时间过去。
3.张道龙医生:我知道了。刚才案例报告里提到你经常不高兴、难过,有时极端不高兴,你会采取自残的行为,用小刀割手腕。你平均多少次不高兴割一次腕?
4.来访者:您能再重复一遍吗?语速慢一点。
5.张道龙医生:我想问的意思是你经常不高兴,有的时候割腕,你平均多少天不高兴一次?
6.来访者:是说现在吗?
7.张道龙医生:每天不高兴还是每周不高兴一次?
8.来访者:每天都不高兴。
9.张道龙医生:但是你割了多少次腕了?
10.来访者:割腕是以前的事儿,不是现在的事儿。
11.张道龙医生:以前割腕,也就是有的时候情绪失控到完全把握不住,有的时候还能把握住对吗?
12.来访者:对。
13.张道龙医生:自己用什么办法能保证大部分时间不割腕,割腕是以前,现在变好了,你做了什么使它变好了?
14.来访者:过一段时间情绪自己就没事儿了。
15.张道龙医生:要大概多长时间,几个小时、几分钟?
16.来访者:几天。
17.张道龙医生:有没有积极的做些什么事儿让你高兴起来,这样可以缩短一点?有没有什么事儿是让你高兴的,买个玩具、吃东西、跑跑步、听听音乐等,有这样的事情吗?
18.来访者:有,以前我比较喜欢打扮自己,买衣服、买鞋都能让我高兴起来。
19.张道龙医生:这是花钱,破坏性的,有没有比较健康性的,运动、听音乐之类的。
20.来访者:我不怎么喜欢运动,听音乐,就感觉越听音乐越难受,感觉越听越孤独。
21.张道龙医生:像凤凰传奇、玖月奇迹这类的音乐听过吗?
22.来访者:没有。
23.张道龙医生:凤凰传奇的音乐越听越难过?
24.来访者:我听这样的音乐感觉音乐的确很高兴,但和我没什么关系。
25.张道龙医生:跑步多了回来感觉好一点吗?试过吗?
26.来访者:会。
第二步,几句话进行精神动力学的概念化,看到问题形成的根源。
1、鼓励咨客以后多运动,对她有好处。
2、咨客父母对她从小管得较严。咨客父母都是老师,爸爸教英语,但她并没把英语学得很好。
3、咨客表面顺着父母,内心却很反抗。这也是她负性、仇恨心理的来源。
27.张道龙医生:以后采取运动的办法会更好。你大概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你的父母小时候管你严厉还是不管你,他们的工作挺忙?
28.来访者:他们管我管得比较严。
29.张道龙医生:你算是反叛的孩子吗?
30.来访者:管严了之后就很顺着他们。
31.张道龙医生:你心里面同意吗?还是你表面顺着他们,心里是反抗的,你变得这么仇恨、负性,听起来不太对呀?
32.来访者:我是表面上顺着他们,内心有的时候对他们的要求是非常反抗的。
33.张道龙医生:对的,我猜到了。你父母是做什么的?
34.来访者:他们都是教课的。
35.张道龙医生:教什么的?
36.来访者:老师。
37.张道龙医生:教什么课的?是你们学校的课吗?
38.来访者:对。
39.张道龙医生:教什么课的?
40.来访者:我妈妈是属于学校的行政人员,我爸是教英语的。
41.张道龙医生:你英语好吗?
42.来访者:我英语属于中等偏上。
43.张道龙医生:你也没有使劲把英语学好是吧?
44.来访者:是,但是我感觉我尽力了。
第三步,生物-心理-社会地干预,将正性能量贯注给咨客。
1、与咨客确认她想要的改变,挖掘其“变得快乐”的动机。
2、向咨客解释她的“边缘型人格特质”,如果不加干预,过两年就会发展成人格障碍。
3、向咨客解释边缘型人格的形成跟父母和她自己都有关系。
4、讨论如何正性地看待世界、看待父母的管教。
5、根据反馈,进一步解释咨客内心的“恨”指的不是人们通常讲的“仇恨”,而是负性的能量。
6、与咨客讨论“超不过父母”不是正确的命题,因为她还有很长的人生,给她贯注力量和信心。
7、用“自我暴露”来现身说法,“我既是做父母的,也是医生”,通过与女儿的对话,为咨客增添信心。
45.张道龙医生:好的,你今天想跟我讨论什么问题?
46.来访者:我怎样才能变得快乐,就是说……你感受一下,你能感受吗?我说不清。
47.张道龙医生:第一个,你想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大部分时间不快乐,没事儿还割腕,以后怎么变得更加健康、快乐、阳光是吗?
48.来访者:嗯,差不多吧。
49.张道龙医生:你现在得这个毛病是边缘型人格特质,因为你没有到18岁,还不能最后诊断人格障碍,但如果按照现在这种情况,不经治疗,18岁以后就变成边缘型人格障碍了。这与小时候严厉管教的环境、你比较逆反、不听话等,都有明显的关系。你表面听话,心理反抗非常重,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样。接下来还有两到五年的时间,如果不调整过来,之后一辈子都会受影响,所以得抓紧治疗。这个病是慢性的,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好处是有特效的疗法,主要靠心理咨询,每周找咨询师聊一次,用的方法是辩证行为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把你调整过来。毫无疑问,父母在养育你的过程中出了点问题,严格的要求碰巧碰上你这样的孩子,人格障碍的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形成的。有的孩子打心里听父母的,高高兴兴做事,就不会心理变态。因为你是女孩,不会当面顶撞,但你心里面的逆反变成了负性。这个问题是父母跟你互动引起的,不是说主要责任在于你父母,人格障碍与成长环境有关,与这个孩子本身也有关。如果不尽快治疗,一生中都会用负性的情绪看待世界,痛苦的时候就向自己宣泄,这样比较麻烦。
怎么让你变得正性地看待世界、正性地看待父母的管教?从治疗的角度,不是真的抵抗他们,反抗越多,负性越多。我们得巧用父母的资源,刚才为什么问你父母教什么的?你学得怎么样?就能看出你是不是一心一意利用父母的资源。父亲是教外语的,你外语并不是最好,说明你是表面听,心里反抗。经过系统的治疗,有一天你会想到父母只能管你这一段,再有几年上大学就离开家了,得开始自己的人生了。父母认识其他老师,可以利用父母的教学资源,抓紧把学习学好,抓紧上大学,这样看待世界都是正性的。父母严厉管教你,是出于好意,他们的动机是好的,目的是纯洁的,因为爱你,想让你成功,这样想,“恨”的那部分就会减少,其他人也是这样的,你生在这样的教师家庭,肯定比其他家庭小孩好多了,你的着装打扮都是非常好的孩子,和生长在农村家庭的孩子比,你条件好得多得多,如果你抱着感恩的心态,利用父母好的资源,以后就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相当于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如果总是跟他们“打”,跟社会“打”,打的意思是不交朋友,你知道同学都是未来人脉,中学同学、大学同学都会成为你以后人生中很好的资源,父母是更好的资源,如果不与他们处理好关系,以后就很麻烦。
如果你每天一个人在那孤独,没事儿就割腕自残,不尊重自己,把别人都吓跑了,男孩子也不愿意找你,雇主也不愿意雇你,变成了浑身都是毛病的女孩儿,你愿意吗?如果能从这个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会变成有吸引力的女孩,长得也很漂亮,学习也能更好,家庭也不错,你的人生就会很好。
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再好都没有用,因为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情绪控制。药物治疗只能治疗你的症状,不能改变你的根本问题。出院后你得运动,不是说你爱不爱运动,而是只有爱运动,身体才能强健,情绪才能好。还可以喜欢听健康向上的音乐。我学习工作很累的时候就喜欢听凤凰传奇和玖月奇迹的音乐,很正性,很热闹,听他们的歌能慢慢感染我,使我情绪变好,远离负性。
社会方面,别熬夜,别突击,你是情绪不稳定的人,爸爸妈妈是老师,知道怎么能把你的学习平均分摊,不熬夜,不突击,不给情绪造成负性影响,这样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渐变好,永远达不到人格障碍的诊断。如果按照现在这样,没有任何缓解,到18岁就变成人格障碍,以后基本不可逆了,那样非常麻烦。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改变,能够基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般21岁以后非常难改了,你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到21岁,后半生基本上改不了了,都会受这个病的负性影响,只有在这几年之内调整好了才能拥有健康、快乐、正常的人生。
50.来访者:我明白了。但从您刚才的讲话里,有几点好像是对我有一些误会,第一,我对父母的态度,不是那种恨,我现在对他们更多的是觉得很对不起他们,他们很优秀,却有我这样的女儿,我很自责。第二,说到父母的那些资源,我爸爸是老师,他认识很多别的老师,通过他们使我学识变得更好,但是我总是很担心,自己很敏感,对于其他老师一个眼神,我都能分解出好几种意思来,我总是觉得我做一些事情让我父亲丢脸了,比如说,我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别的老师会怎么看呢?就会难受好几天,所以我不是很喜欢与他认识的那些老师打交道。
51.张道龙医生:对,我说的“恨”是心理学层面的,不是老百姓说的恨,父亲的这些东西变成压力,压力本身就是负性的,恨的意思是负性,不是别的仇恨,父母对你有压力,本身就是负性的。你的人生由你来走,不管你比父母优秀也好,不比父母优秀也好,父母都不会对你失望,他们本质上希望你更优秀,真有一天小孩做得不如父母好,他们还是你的父母,他没有其他的孩子可以选择,别人家的孩子再成功,那不是他的孩子。你是你们家的独生女是吗?
52.来访者:对。
53.张道龙医生:别家孩子再好跟他们都没关系,你别把这些变成压力,必须要比他们优秀是你给自己设定的。第二,你哪个课程没学好,成绩没考好,不是给父亲丢脸的事,要是最后考不上大学,没事儿自残,不是更丢父亲的脸吗?相反你利用父亲的资源,把这些课程学好,比现在还好,使出你全部的努力,能考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父母就会高兴。
我既是做父母的,也是医生,我的小孩也说父母比较优秀,感觉很有压力,我说“你有什么压力,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做好了更好,做不好我也能接受你,我不能去接受那些更优秀的孩子,但他们可以成为我的研究生,不可能变成我的女儿”。这样讲完她就感觉好很多。优秀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但从孩子的角度大可不必这样考虑,因为父母希望你好,并不是说你不好,他们就跟你的关系受损。那些蹲监狱的小孩,有几个父母跟他们断绝关系的?并不是进了监狱就不是他们的孩子了,只有考上博士才能是他们的孩子。
父母的想法是希望你好,但如果不好,他们也完全能接受。聪明的孩子怎么做呢?不把注意点放在这儿,而是利用父亲的关系,有什么疑难问题去问那些老师,他们会仔细回答,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没有这种便利。所以你利用这样的机会能做多好就做多好,别把这个当成一个负担,否则超越父母是一个负担,超越其他的老师也是一个负担,看老师的脸色也是一个负担,人家并不这样看,是你这样认为的,你为什么不往正性的方向认为?这是我要教你的。
最后,谁说你超不过父母了?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说不定哪一天嫁给一个比你父母更优秀的人,又说不定你遇到好的机会做得比父母都好呢,不一定超不过父母,这只是现在的视角而已,你才16岁,怎么能确定未来的人生?
我现在也不知道你会变成什么样,但未来的机会比较多,只要按照正确的路走。你自残、生气、不高兴这些事儿比较麻烦,因为影响你能否超过父母。但超不超过父母,你现在不能下结论,还早呢,至少20年以后再下结论。这样能接受吗?
54.来访者:能。
55.张道龙医生:别把能不能超越父母作为负担,也不把其他老师怎么看你学习好不好当作负担,千万不要说这辈子就不可能超过父母,很难讲,一切还都未知呢。父母的人生已经固定了,没什么大的变化了,你未来在哪里还不知道呢,你才16岁,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未来变成什么样,不是他们可以限量的,先别给自己设限。一年前谁知道雄安县是新区吗?没人知道,一年变化这么大,谁知道20年以后你会变成什么样。
我对你的未来充满信心,而恰恰你爸爸妈妈的未来已经固定了,没啥大出息了,就这样了。这样清楚吗?
56.来访者:好的。
57.张道龙医生:我跟医生讨论一下你的治疗方案,坚持治疗会越来越好,谢谢你今天访谈。
58.来访者:谢谢张老师。
59.张道龙医生:不客气。
小结
这个案例中的女孩,父母对她严厉,她压制了内心的不满,最终演化为负性的思维和感受,形成边缘型人格特质。内心充满负性能量,一个人怎么能快乐起来?因此,她的想法和她“变得快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往往父母过多的要求、过于严厉的管教,甚至冷暴力等等,在心理耐受性有限的孩子身上,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案例既提醒了这个女孩如何去改善认知,配合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又从“医生+父母”的角度,提醒了许多类似的父母:“可以希望孩子好,但如果不好,也要完全接受”。对孩子要接纳,而不是使用冷暴力、精神虐待或忽视。
张医生点评·督导
学临床思维,不固着于症状
咨询之前,张医生就给大家讲了从案例报告内容引发的临床思维。
首先感觉来访者是边缘型人格特质,而不是重性抑郁障碍。根据三点:第一,她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感到不快乐,这叫慢性的空虚,不会是重性抑郁,重性抑郁是大部分时间快乐,发作时不快乐;第二,她说自己特别孤独,人际关系不好,只有一两个朋友;第三,喜怒无常,怒的时候,通过自残的方法来宣泄情绪。这三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来访者现在16岁,到了18岁就可以诊断,现在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了解这样的病史后,再核实她是不是有别的原因和问题,然后给出诊断。
如何对边缘型人格特质进行干预
第一,这个孩子认证我们的诊断了,边缘型人格特质,不是重性抑郁障碍;第二,大家看到我是怎么做认知调整的,她觉得自己超不过父母是压力,我说她爸爸妈妈没啥希望了,只能当老师了,已经固定了,这样讲不是贬低他们父母,也不是贬低老师,是告诉这个小孩,你还很有希望。比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说不定你嫁一个特别优秀的呢。而且她才16岁,未来上什么大学,走什么人生还不知道呢,16岁就敲定了人生,那太早了,这就是认知调整。
治疗上,她说运动以后情绪能变好,音乐方面好像不能变好,那就让她多运动,进行情绪控制。DBT就是认知+正念,正念今天来不及做,以后由她的咨询师来做,每天跟小孩这样来谈慢慢就好了。
她的成长环境是父母过度管教,小孩明显逆反,父母管教,她不服,因为是女孩,表面服,心理不服,变成心理变态了。如果父母两三年前来看医生,知道以后不能这么管教小孩,否则孩子就出问题了,那么结局会好很多。我说她恨父母不是仇恨的恨,是负性的情绪,男孩就出去打仗斗殴,女孩就自残,来宣泄自己的愤怒。所以,我们说家教非常重要,即使父母是老师,但也可能不知道如何管理孩子的心理,这孩子心理上是非常犟的,属于表面服从,心理不服从,特别刚强的女孩,敢自杀、敢自残。
对她主要是心理治疗,其次是药物和运动。还要把父母的社会资源用好,给她支持和帮助。
张道龙(DaolongZhang,M.D.)美国华人精神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美中心理文化学会(CAAPC)、在线精神健康大学创始人,北京美利华医学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精神医学系,现就职于芝加哥退伍军人医学中心、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河北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是获得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促进少数族裔精神健康奖的知名华人精神科医生。
张道龙医生是美国极少数获得ABPN(美国精神、神经病学院文凭)并从事EAP(员工帮助计划)工作和心理咨询的华人精神科医生;美国官方唯一承认使用的、最新《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5》)是由张道龙医生(M.D.)主译并引进中国,他是在国内为数万名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做督导的华人心理学专家和精神医学专家,亲自诊治了超过多个中美咨客,参与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中美合资的EAP咨询公司并任医务总监,曾兼任多个世界强企业的咨询顾问。
June赞赏
长按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