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障碍研究的实证主义瓶颈与现象学取径

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是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的现象,固化的异常行为模式往往会引发患者主观痛苦和客观适应不良,甚至引发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近些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美国人群的人格障碍患病率约为1/10,澳大利亚约为1/15,英国约为1/20[1]。尽管我国尚无权威性人格障碍患病率数据,但从屡见报端的极端行为事件可推知这个数据不容低估。人格障碍多在童年或青少年期发病,病因复杂多样,持续时间长久,对患者生活影响巨大,而且矫治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人格障碍被认为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重要精神卫生问题,而加强对其本质和机理的研究是取得良好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是人格障碍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它遵循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认为人格障碍具有同生理或物理现象相类似的特征,或者由生理或物理因素决定,主张采用以假设验证、严格控制、精确定量、元素分析、因果说明和寻求通则为特征的客观实验范式,通过对人格障碍变量的系统和严格操控,力求客观、精确地探究它的普遍规律和生理或物理发生机制。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性,甚至代表了人格障碍研究的科学理想,近些年丰富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这一点。但是,这种过分囿于“科学世界”中的研究,相对忽视和遗忘了人格障碍的“生活世界”基础。人格障碍固然有其生理和物理原因,但它毕竟发生和存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对其可能产生深层作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不容忽视。实证主义过偏地强调人格障碍的自然属性,为追求资料的可证实性和精确性,而不惜损害人格障碍固有的意义和结构,这便难以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规律。

现象学作为与实证主义相对的方法论,从人文视角为我们理解人格障碍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研究取径。它从一开始便以反实证主义的面目出现,批评实证主义未看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及客体之意义由主体赋予,主张排除或悬置各种成见而对显现的现象作直观以体验其内在本质结构。“现象”是人们生活经验过程中所留下的体验,而非出自研究者的预想或理论设定。“回到实事本身”是现象学方法论的核心精神,人格障碍的现象学研究主张通过“加括号”将历史和现存的观念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从整体上对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认识不加任何修饰地如实描述,依靠直观直接审视和把握人格障碍的本质,反对纯粹的经验证实和元素分析。现象学较大程度地弥补和完善了传统人格障碍研究方法论的不足,推动人格障碍研究向“生活化”和“人性化”转向。

2人格障碍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现象学方法论取向的人格障碍研究者,







































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50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