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 http://pf.39.net/bdfyy/zqbdf/140227/4344835

看电影,学心理治疗(上)

标签:14部电影,11个心理治疗学派

——大康心学院——

电影作为一种表达的载体,内含大量的隐喻与投射存在,人们在电影画面中看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部分,思考没有想过的问题,触碰被你遗忘的记忆。

那么,今天我们会介绍14部电影,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切入,在其中揣摩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他们是什么样,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他们又成为了什么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痛苦,会有疗愈,会有成长,会有突破。

让我们一起借助电影角色的人生,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吧。同时,还将了解到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和疗法。

01

古典精神分析

《玛丽公主》

“性与攻击,是生命的两大驱力。”

现代大多的科学心理学家不太喜欢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因为他总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挂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潜意识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所有东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对相反的行为做出同一的解释。例如:

“你那天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你不想要变成第一个到,却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实是一种童年被母亲丢下的恐惧。”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为你想抗拒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时到,你终于可以不去想起当年母亲是如何把你丢下。”

实际上并非如此,这部《玛丽公主》会让你对弗洛伊德的看法有所改观。如果你仔细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弗洛伊德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固执己见”。

“孩子们对我来说,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锁。”

电影主要描述弗洛伊德与个案玛丽公主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很多画面流露出弗洛伊德的真情实感,更多的对话会让你倒吸一口气。

例如,本文作者提到,一个按摩师曾经跟他说“如果你仔细看那些所谓的‘不良少年’,他们多半也都会有混乱的恋爱、性爱关系。他把它称为‘早秋症候群’,不过这不是科学理论,而是基于他的观察!”

他一开始以为按摩师是随便讲的,但后来他回去翻个案记录,发现那些俗称偏差行为的孩子,其实大多也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关系、性侵案件,而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青少年研究中看见。而作者发现,其实弗洛伊德早就表明:“性与攻击,是人的两大驱力。”

有一天你会了解到,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早期与父母经验的再现,你对父母的爱与恨,也会转移到自己的伴侣与治疗师身上(当代的依恋理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谈这个议题)。

为什么会是这样?请继续往下读客体关系与克莱因学派。

02

当代克莱因学派

《钢琴教师》

“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既然弗洛伊德说我们是“趋乐避苦”的,为什么我们会伤害自己?

从克莱因(MelanieKlein)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角度来看,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

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内化),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

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好我”的连结;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坏我”的连结。

如果你小时候总是充满各种“坏妈妈─坏我”的经验,你也很容易“处罚自己”。

藉由伤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个“内在妈妈”接受的部份,藉由让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让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

甚至,你对母亲会有一些隐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妈妈是“好”的,她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好”传给我?如果妈妈是“不好”的,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传给我?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

母亲,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对于母亲有很多“看不见的担心”,一方面害怕她会丢下我们离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存在(毕竟她支配着年幼的我们的生死),而这些担心,也变成日后你恋爱或生活的无形阻碍。

换言之,忧郁、上瘾症、自残、茧居、虐待、离婚、完美主义等诸多问题,其实都与母亲的态度或相处模式有关,甚至,与你的伴侣选择有关。

你有一个不想被看见的、伤害自己的坏习惯吗?

你曾经抠掉伤口的结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脚皮吗?

如果你曾经有“让自己流血的经验”,那些你所压抑的自己,究竟代表哪些欲望呢?

《钢琴教师》(LaPainiste)描述一位将近40岁的女钢琴老师Erika与男学生Klemmer的师生恋,整部片描述Erika与母亲“支配─服从”的关系,母女间对话与行为间的不一致,并将这样的关系,复制到她与学生Klemmer的关系里。

一幕幕的自我伤害,或是攻击别人、其实只是一种欲望的宣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攻击。

03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

《壳中裂缝》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伤难过,却又难以让你放下,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那些负面安抚,让你感到安心与熟悉。”

为什么你总是爱上某种“类型”的人?可能是外表、个性、对待你的方式等等。或者,那些“曾经是你最爱的特质”,到后来都变成你最讨厌的特质?为什么会这样?

关于爱与被爱,另一个吊诡的问题是——既然弗洛伊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自讨苦吃?

英国客体关系学者费尔贝恩(WilliamRonaldDoddsFairbairn)可能会跟你说:“因为我们在感情里面索求的从来不是“爱”或“快乐”本身,而是寻求“客体”。这个客体可能会让你痛苦(负面安抚),但有安抚总比没有安抚好,所以我们会飞蛾扑火、把受虐当成愉快。”

“我们在感情里索求的并非爱与快乐,而是一个客体。”

《壳中裂缝》描述一个表现差强人意的戏剧系女孩约瑟芬,有一个身心障碍、需要照顾的妹妹,也因为这样母亲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约瑟芬其实也要被照顾、被在乎。

约瑟芬透过伤害自己引起母亲在乎,透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浪荡女“卡蜜儿”来获得导演对他的青睐、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师。

其实,那些她对爱的渴求、对于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71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