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星期,终于可以按时回家了。然而,今天同事突然向你求助,说他有些紧急的私事,想请你帮忙完成一部分工作。你感到十分沮丧,但仍然勉强微笑着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你早上起床时,你感到头疼难忍,全身无力。你的身体需要休息,但你却不得不为成为一个好母亲和好妻子而继续努力。你必须烹制可口的饭菜,整理家务,认真制作孩子们第二天学校活动所需的物料。在忙碌的一天结束时,你感到疲惫不堪,但你在心里暗自庆幸:你没有让家人失望。

虽然你交到了一个理想的男朋友,但你并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仍然会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阅读自己钟爱的书籍,品尝自己喜欢的美食,去自己向往的地方……因为你知道,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的。你相信,如果他真的爱你,他会支持你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并愿意和你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

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琼斯(EdwardE.Jones)是首先提出讨好概念的人。他认为讨好是一种心理技巧,人们使用这种技巧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和喜爱,它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方法。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讨好”他人,但有些人会过于依赖这种技巧来获得安全感。他们的执念非常深,有时甚至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加拿大医生加博尔·马泰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一个案例:一个身患绝症的中年男子是一家公司的总裁,他一直服用公司销售的治疗癌症的鲨鱼软骨。尽管鲨鱼软骨的气味刺鼻难闻,即使离得很远也能闻到,更别提吃进嘴里了,但他却坚信它真的能治疗自己的病。直到去世前,他都一直在服用鲨鱼软骨。他告诉马泰:“我讨厌它,但如果我不服用它,我的合伙人会非常失望。”这个案例表明,一些人为了讨好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老好人”往往被归为“迎合型人格障碍”的范畴。这种人格障碍的核心是强烈的自我牺牲倾向。然而,这种自我牺牲却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回报,反而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同时让牺牲者感到痛苦不堪。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迎合型人格障碍”,避免过度牺牲自己,而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美国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哈丽雅特·布莱克(HarrietBraiker)在她的著作《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中指出,“老好人”背后有三种动机。第一类“老好人”存在错误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做一个“老好人”,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他们还相信当一个好人可以赢得他人的喜欢和赞赏。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他们不断地为别人付出,甚至忽视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我们童年时期所形成的观念,以及我们对自身性格和处事方式的理解,往往会变成像“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亚伦·贝克所说的“僵化的个人规则”。这些规则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当你描述它们时,会使用“应该”、“必须”、“总是”或“永远不要”等词语。例如:“我应该每天都锻炼身体”、“我必须按时完成工作”、“我总是尽力做到最好”、“我永远不要让别人失望”。这些规则虽然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和工作,但如果过于僵化和死板,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和创造力,甚至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

一个存在错误思维方式的“老好人”常常会有这样的自我规训:“我应该满足别人的需求和要求。”“当别人有求于我的时候,我不能拒绝他们。”但是,这些自我要求背后却隐藏着另一套对他人的期待:“他人应该感激我、喜欢我,因为我为他们做了这么多。”“他人应该永远不会抛弃我,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让他们离不开我。”这种思维方式虽然看似善意和宽容,但实际上却可能让人陷入一种被动和无力的状态中。因为一味地迎合他人的需求和期望,可能会导致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被忽视和忽略,同时也可能让别人对你的付出变得理所当然。

英国心理学家雅基·马森(JacquiMarion)认为,这种思维方式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幻想思维”。一个孩子可能会坚信:“如果我不在过马路时踩到黄线,我就会非常安全。”“如果我表现得很乖,我的爸爸妈妈会给我糖果作为奖励。”然而,在大约七八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开始认识到想法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到了青春期,大多数幻想思维已经转化为基于现实的计划和行动,或者成为文化上被接受的形式,比如宗教信仰和祈祷。这种转变意味着孩子们逐渐明白生活并不总是如他们所愿,需要学会适应现实,并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然而,一些成年人仍然相信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现实,但这种信念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KarenDanielsenHorney)早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应该的暴行”(tyrannyoftheshould)的概念:当你不可避免地与另一个人发生负面互动时,你的思维模式会让你认为自己不够好。牺牲自己也不会让你得到朋友:过分无私或谦让的好人可能会无意中让别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受到轻视。而如果你向一个正在伤害你的人示好,就会鼓励他继续虐待你。

“老好人”信仰可能在某一天彻底崩塌。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HarrietBraiker)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访者琼,她多年来一直努力地做好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任劳任怨,认为自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人。然而,有一次在一次家庭聚餐中,琼突然崩溃了。当全家人在一起庆祝新年时,琼为自己感叹,称自己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但是,所有人都以一种令她困惑的方式笑了起来:他们一致认为,琼是他们认识的最挑剔、固执和控制欲最强的人。这个事实让琼感到震惊和失望,她的世界观瞬间崩塌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几乎无法下床。这个例子表明,即使是一个“老好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被揭示出另一面,导致他们的世界观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二类“老好人”是习惯型“好人”,他们以“讨好”作为一种强迫性行为,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而是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不管他们今天为别人做了多少好事,在第二天他们仍然会感到不安。这些人害怕被批评,他们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个人的攻击。他们无法清晰地区分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做了什么事。此外,他们也不了解大多数的社会互动都是中性的,不存在绝对的好或坏。因此,对于这些“习惯型好人”,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学会放松心态,不要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93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