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首发于微公号"心的碎碎念"

作者:一人一世界

一切幸福绝非没有烦恼和忧虑,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

慰籍和希望。——弗兰西斯·培根

也许我们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任何人都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经常怀疑其他人正计划利用、欺骗或伤害他们;他们觉得自己可能随时都在遭遇毫无理由的攻击,尽管没有证据,但他们仍坚持自己的怀疑和想法,坚信自己的利益正在受到侵害;他人无意中的一些言行举止,很可能会被他们“解读为”人们总在背后议论自己,并坚信那是对他的敌意或阴谋;时常无理由的怀疑伴侣在性.关系或其他各方面有不忠;他们甚至会对人产生厌恶感,并且很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也怀有这些反面情绪。

在他人眼中,这类人往往极度自以为是,并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缺乏对自我真正清晰和稳定的定位,对自己的认知会随着所处环境和在一起的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他们的自尊常常会不切实际的忽高忽低,常常把遇到的问题归咎于身边的人,却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视而不见、不负责任。

因此,他们很难与他人形成亲密、长久稳定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妄想型人格障碍(paranoidpersonalitydisorder),简称PPD,也叫偏执型人格障碍。

我曾在有关焦虑症(点击蓝色下划线字体查看文章)的文章中提及,所有疾病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抛开基因因素,强迫型人格障碍是因为有限的情绪表达和完美主义所导致的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因为童年受到身心的虐待,失去父母的关爱或与父母分开,对照顾者依恋上的不安全感所导致;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因为儿童期经常处于随时随地担心突如其来的责备或责罚的环境,或暴露在一个成年人有不可预知的愤怒和狂怒事件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不被信任;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而他却没有应对或逃避机制时所导致。

患者会发展出一系列偏执的思维方式,来缓解应对压力。例如,对自我的极端高标准。久而久之,他们会把期待中高标准的自我(理想化自我)当成是真实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反而被抑制。于是理想化自我和真实自我的某些缺陷之间便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正是这种内在冲突导致他们过度无端猜疑的性格,并外化为敌视、愤怒、反击、控制等行为。

这也是我母亲的第三个病症,和所有其它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是很难痊愈的精神疾患之一。

如果说强迫型人格障碍通常都伴随着重度抑郁症或持续型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通常会伴随焦虑、抑郁、惊恐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进食障碍或物质使用障碍;那么,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病情常与以下障碍交织在一起:

可能会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1.其它类型的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

2.精神分裂症或者某一种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妄想,特别是被害妄想、幻听)

3.躯体症状障碍(一种或多种慢性躯体症状伴随显著而不成比例的与症状相关的痛苦、焦虑和日常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疾病。)

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5.物质使用障碍(如烂药、烂酒及各种成瘾性习惯行为模式)

6.某种焦虑障碍,如(失眠、易疲劳、肌肉紧张、烦躁、惊恐症等)

其实,作为患者的家人,很容易就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这些混合的病症,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没有判断的依据。

根据M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标准,通常根据以下几点来作出诊断,患者必须怀有对他人深度的不信任和怀疑,并常常视别人的动机为恶意。在其他多种环境下都有体现:

至少符合以下其中4点:

1.臆想他人总是故意羞辱、利用、伤害、剥削或欺骗自己。

2.无理由地担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诚和可信度。

3.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莫名地会害怕别人会利用这种信任,反过来造成对自己的伤害。

4.往往将别人的言语或行为解读为故意贬低、威胁或敌意。

5.对自己被伤害的事件,如:被辱骂、伤害或怠慢,长期怀恨在心。

6.一旦当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声誉遭到了攻击时,会立即表现出愤怒或反击。

7.无理由、无证据地反复怀疑配偶或伴侣的不忠。

8.症状早在成年早期就已经开始了。

也就是说,患者总是将各种事件都联系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另一半的忠诚;表现出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倾向;具有歪曲事实的倾向,常将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对他人极度挑剔,但对别人的批评过于敏感;容易长久地心怀仇恨,不肯原谅他人对自己的侮辱、伤害或轻视;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当建立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时,他们总是表现得犹豫不决。原因在于:一方面,理想化自我认为他自己是一个优越的人,他往往对自己的努力和他能达到的目标的信念是夸大的,因此他往往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公然的傲慢、雄心、进攻或苛责,他感到自给自足,蔑视他人,需要得到赞美和盲目的服从。但是另一方面,头脑中被抑制的真实自我往往感到他是无助、顺从、让步,依赖他人、渴望情感的。当这两种自我认知的方式同时起作用时,他们的内在必然会是分裂的,因为这两股冲突的力量分别将他拉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当他们内在无法调和这种矛盾时,就会采取“分隔”措施来尝试缓解冲突。他们用或极其自谦或极其浮夸的的行为来应对生活,却并没有因矛盾而感到不安,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两个自我之间完全是切断的,没有任何联系。这就是在他人眼里看来他们没有自知之明的根本原因。正如我的母亲,在他和继父一起之后,她逐渐把家里的柜子全都换上新锁,只有她有钥匙。当我们得知后试图劝说她不应该那样做时,她会说:“你们知道什么,他(继父)女儿一直都在打你们的主意,说不定哪一天他就会把你们的东西全拿走送给他女儿。”其实,柜子里根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是一些过去的书籍之类的东西。但她的目的是要防止任何人对她(因为她把我视为她的所属物,因此侵犯了我的利益就等同于侵犯了她的利益)所谓的侵害(无论是身体、情感还是物质方面的),哪怕是枕边人。这也许只是因为继父和他女儿某一天一句无心的话语或者无意的眼神,总之,在她看来,有太多的可疑之处了。母亲并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是非常极端、错误且伤害他人的。她已经在头脑中将它“合理化”了。虽然继父从来没有因此抱怨过一句,但是我们的心理都非常难受,觉得继父承担了太多不该承受的苦。另一件事是关于母亲将继父的手机逐渐据为己有的事情。一开始可能是偶然,继父因没空接电话,让她帮忙先接一下,这原本是家人之间信任的表现。然而,母亲却不停在问对方来电的意图,并直接拒绝了电话那边继父的同事对他的邀请,替继父做了决定(严重越界)。逐渐地,继父所有的电话她都自己拿去接听,如果继父不愿意,她就会起疑心。她甚至拒绝继父和他自己的女儿以及他的家人通话。母亲的理由是,他们一家人正在密谋一些对她和我们不利的事情。后来,继父的手机号码最终变成了母亲的第二个手机号,她将那个号码告诉很多亲友,这样一来,她就能理所当然的使用那个手机了。后来,继父实在没办法,只好重新换号。而当继父换号之后,母亲也渐渐地不用那个手机号码了。所有的设防与控制的动机,都是因为自我保护的需要。PPD患者一方面渴望情感,一方面又不愿信任对方,认为对方太了解自己会对自己造成不利。他们害怕被人看穿她是无助、顺从、让步和依赖他人的。这种对任何隐含着无助感的事物的恐惧,是他们最剧烈的恐惧。因此他们表现得厌恶和鄙视这种感受,因为这让她感觉到羞辱(低自尊)。因此掌控局势就成了她最好的方法。为什么人格障碍很难治愈?所有的人格障碍都是从患者人生早期开始,内心体验和行为偏离正常的结果。患者的思维、认知、反应和情感关系的模式都受到明显的损害,并长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造成患者对环境适应不良,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但PPD患者自己通常无法觉察到其自身的问题。因此,他们非常确信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建立在自己绝对是正确的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错的永远是别人。正常人认为合理的、安全的和可接受的概念,在他们的认知中统统是扭曲的。他们之所以具有敌意和攻击性,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善良无辜、通情达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被别人侵犯和陷害。这不是他们的妄想和幻觉,而是他们的的确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他人严重地、不可逆地伤害,所以他们认为必须随时提高警惕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将注意力随时随地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这也是在他人看来,他们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因此,他们总是仔细审视他人,并从其言行举止、不经意的动作、甚至对方社交状态中的某个动态中寻找潜在的侮辱、轻视、威胁和不忠的蛛丝马迹,寻找其隐藏的含义,并作为证据以支持他们的怀疑,以此来证明他的推测的正确性。例如,他们可能会把“对方想为他提供帮助”扭曲地解读为“对方在暗示他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者把“对方想请他帮忙”扭曲地解读为“对方一点儿都不体谅人,觉得他是个免费劳工,占他便宜”等等。一旦他们认定自己受到了侮辱或伤害,就不会原谅对方,而且会持续记恨在心。他们常常会对自己感知到的伤害即刻作出反击,或者因此变得愤怒。即使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虽然可以抑制住表面的愤怒,但是内在反击的动机会组织成相对“冠冕堂皇”或“彬彬有礼”的语言,“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不满和反击。因为他们不信任任何人,因此他们觉得有必要自给自足并掌控局势。在所有人格障碍中,强迫性人格和偏执型人格是最难进行干预治疗的。治疗PPD患者之所以困难,病情的复杂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患者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即便经过长期的观察,使其产生了一些信任感,但是稍有不慎,就会立刻被他列为“黑名单”当中。有时他们会认为咨询师并不是在试图帮助他们,而是在挑他们的毛病或是攻击他们。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为心理或精神治疗师首先要得到他的完全信赖就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其次,即使患者“愿意”主动与心理、精神师见面,但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从咨询师那里证明自己的防御行为是正当且合理的,并希望从咨询师那里获得更多防御的方法,以及如何才能让周围的人了解自己的无辜、让周围的一切如自己所愿的“魔法”。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学治愈自己的瑜伽占星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99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