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正在损耗着现代人的生活。心理学上,总是想得太多,主要会有两种可能性,即虚无主义和边缘型人格。一、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一开始是用来批评心理学大佬中大佬——弗洛伊德的,在其晚年的心理学研究中,有部分陷入到了虚无主义的边缘,就是真实的东西在分析后,趋向于虚幻和伪真化,偏离了物质本源的基本哲学思想。举个例子,有个实验是研究人在极端压抑情况下的职业成就的,结果发现大部分大艺术家、文学大家,早年都有着比较坎坷的经历,甚至造成了心理上的持续性压抑。这里说句题外话,这样的结果本人是有故事讲,有位很好的朋友在初中时期,这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成长阶段,经历了很大的家庭波动和家庭矛盾,具体是父母闹离婚,哪一方都不喜欢这个孩子,甚至不想要他(我这个朋友),一个十二、十三岁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严重的会出现反社会人格,就是觉的全世界都抛弃了他(小时候,父母就是我们的世界),但重点是,现在我那个朋友成为了一名画家,梦想是在全世界举办画展(正在接近梦想中),并且他告诉我,正是初中时期的他,喜欢上艺术喜欢上画画的。话说回来,针对这个实验,弗洛伊德得出了:早年拥有很压抑生活经历的人,会成为大艺术家、文学大家,这样的结论,就犯了虚无主义的错误,进行了绝对虚幻化分析,因为如果是这样的,那是不是可以说,要想成为大艺术家、文学创作家的话,就得有压抑的生活?现实可能并不是如此。所以想得太多,可能只是过于绝对化或轻率化,就是有件事你是这么觉着的,但让你说为什么这样觉着的,你可能说不出来或是说出来了自己都觉得不符合逻辑。所以(针对“想太多”)解决方法:当无法避免的想这想那时,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觉得,把原因说给自己听,要出声,让自己听到自己说的,再做判断。二、边缘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也是一种障碍,举例解释:如果现在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308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