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饭时,爸爸问弟弟:“今天你完成作业了吗?拿过来给我看看。”弟弟到房间拿出语文字帖,走到餐桌旁。爸爸听到声音转身走出厨房,去拿弟弟的作业。弟弟拽着字帖不松手,爸爸狠声让弟弟给他看一下。翻开语文字帖,里面只有几个字。再翻开数学应用题题汇,没有做几题。爸爸问我,弟弟在家表现怎么样?我说:“总体来说不好,没按照要求完成。写不到一小时,可以理解他第一次用中性笔,觉得不好写,所以写得慢些。”爸爸回头看向我弟,问:“在家休息时间你做了什么事?”弟弟把头低了下来,还是一言不发。爸爸性格我很清楚,他最讨厌三种人:一是动不动就哭的人,二是一问不答的人,三是不明道理、胡搅蛮缠的人。爸爸脸上有一点点生气了,但是弟弟还是无动于衷。爸爸慢慢地坐在餐椅上,让弟弟站在他对面。弟弟突然哭了。爸爸盯着他看了一会,脾气一上头,把弟弟的作业扔在了他的脸上。弟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爸爸叹了一口气,把弟弟拉到旁边椅子上坐着,问他:“你为什么要哭?”弟弟泣不成声,看情况是需要一会儿,爸爸回厨房去做饭了。等弟弟哭得差不多的时候,爸爸回来问他哭的原因。弟弟开始准备再次摁着头皮不说话。爸爸指引他:“是其中有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委屈了你,还是你怕我打你才哭?”弟弟看了看爸爸,吸了吸鼻子,哽咽地说出了他是委屈才哭。害怕批评、否定、不敢说话许多学者认为,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不肯定,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对此人格,周围人需要相应的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变得自信。自己也要善于肯定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当与人交往,上台演讲等的时候,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写下这篇小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这一刻,而是为了让看到这篇故事的人都够多多关照一下身边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写完之后,我将会放下手机,去跟我爸爸讲,拜拜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vofks.com//mjccys/3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