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豆友

刘宇敌授权发布

“这些连环杀手曾和你我一样天真无邪,或者这样说——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变成他们。”

“犯罪心理侧写”“连环杀手”等词的首创者,罗伯特?K.雷斯勒

年,美国《保护儿童免受性犯罪者侵害法案》(ProtectionofChildrenfromSexualPredatorActof)首次定义“连环杀人”(SerialKilling):即由同一人犯下的一系列杀人行为,受害者超过3人,并拥有相同的作案手法和特征。FBI行为分析中心(BehavioralAnalysisUnit)以及国家犯罪分析中心(NAVAC)对于连环谋杀(SerialMurder)的定义如下:

●一名或多名凶手

●2名或多名受害者

●每起案件都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发生

●案件发生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采访连环杀人犯的工作之后,前FBI探员罗伯特?K.雷斯勒对每个凶手都会提出这三个哲学问题,希望借这些问题对凶手的思想做更加深入的了解。

罗伯特?K.雷斯勒(以下简称“罗伯特”)被称为“FBI心理分析第一人”,曾就职于美国FBI的特别监察机构和美国军队的犯罪调查中心。他还是“犯罪心理侧写”“连环杀手”等词的首创者,也是《沉默的羔羊》创作原型的提供者与电影顾问。

在访谈过36名凶残的杀人犯后,罗伯特完成了一份长达57页的研究报告,并整理为回忆录出版成书。在这份回忆录中,他重点分析了这些杀人犯的成长经过、杀人动机、心里的幻想和特别的行为等,希望能借此找出他们共同的行为模式,以及是什么因素把他们引入了深渊。

在分析过程中,一个事实逐渐呈现,那就是,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某天突然由一个正常人变成魔鬼的,他们也绝不是天生邪恶之人,他们后来的凶残行为往往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埋下了邪恶的“种子”,而这些“杀戮的种子”,往往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

管他们叫“连环杀手”也好,还是“变态杀人狂”也好,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人会变成杀人不眨眼的连环杀手?目前学界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连环杀手的成因十分复杂,无法通过单一要素来解释。罗伯特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罪犯的直系家属有精神病史,约一半的罪犯父母有过犯罪记录,另外还有大约70%的罪犯和其家庭成员有酗酒和吸毒的记录。几乎所有的罪犯在童年时候所经历的遭遇,都造成他们表现出精神上的一些问题,而随着他们长大,这些精神问题就发展成了心理医生所说的各种异常状况,比如性功能失调、人际关系不佳等。

美剧《犯罪心理》片头出现的一系列连环杀手

连环杀手通常会在幼年期间拥有3种行为:尿床、喜欢纵火以及虐待动物,这也被成为“麦克唐纳3症状”(Macdonaldtriad)。由于幼年缺乏关爱、容易受惊,所以会尿床,而虐待动物和纵火则往往是他们需要通过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幻想,以获得掌控的快感。而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也表明,那些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罪犯都具有相同的脑部畸形。

当然,NAVAC在关于连环杀手的报告中提到,尽管连环杀手都曾遭遇过不幸,但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正如那个经典名句所说:基因让枪上膛,心理对准目标,环境扣动扳机。(Geneticsloadthegun,psychologyaimsthetarget,andenvironmentpullsthetrigger.)

科学调查表明,从出生到六七岁这段时间里,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年人是他们的母亲,而孩子也是在这个阶段学习爱的能力的。罗伯特的研究显示,在此期间,这些罪犯和他们的母亲之间关系冷漠,互相排斥。这些罪犯小时候很少被母亲爱抚,他们感觉不到精神上的温暖。相对于肉体的痛苦,心灵上的创伤往往是更致命的。

他们的言行无人注意,也没有人管他们做什么,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让这些孩子无法知道什么是对和错,等他们长大后,这些童年的感受依然存在于内心,因而不知道什么事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或什么是不该做的。

罗伯特的调查研究显示,四成多的杀人犯在儿童时期曾被父母打过或者猥亵过,七成多的凶手在小时候曾亲眼目睹过性暴力的行为,甚至自己也是受害者。

另一方面,来自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精神病学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同样验证了罗伯特的观点。研究人员对墨一重刑犯监狱的连环杀手进行研究后发现,绝大多数连环杀手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这些障碍的形成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

该实验室主任菲吉?奥斯特罗斯基介绍说,研究人员对阿尔莫罗亚德华雷斯重刑犯监狱的犯人进行行为测试,建立其行为与大脑的联系,然后比较他们与普通杀人犯及正常人在处理问题上的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导致他们成为连环杀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童年期遭受过性或心理上的虐待,使大脑机能出现紊乱;二是较高比例的连环杀手脑部受过创伤;三是先天妄想型人格。

研究还发现,该监狱所有的连环杀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喜欢寻求刺激,并且这种性格倾向可追溯到童年时期。有的犯人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过吸食毒品的记录,有的犯人很小就表现出暴力倾向,例如把猫放进微波炉等。

奥斯特罗斯基承认:“尽管许多人头部受过重创,也有人受到过性或心理上的虐待,这些人并没有因此成为连环杀手,但如果把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可以对墨西哥80%的连环谋杀案的原因作出解释。”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常看到父母发生肢体上的冲突,孩子的暴力倾向就比较明显,因此父母和社会有责任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环境。

奥斯特罗斯基说,尽管研究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社会各界可以此为参考共同探讨预防措施,“希望所有父母能够尽早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或习惯很可能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孩子和家人的关系是否融洽是他长大后能否融入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在这些凶手的家里,我们只能看到不称职的父母,因此他们从小时候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没有特别亲近的人,长大以后自然就会孤独寂寞地生活。

在《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缉凶手记》中,罗伯特?K.雷斯勒还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并不是所有出身于这种家庭的不幸孩子长大后都变成了冷血杀手,因为在成长过程中还有第二个关键阶段:青春期。如果这个时候他们被“拯救”,则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很多孩子的负面特征到了8~12岁的时候会加速变化,这时候对孩子最重要的人是父亲,但这些罪犯的父亲此时却都没有尽到责任,他们不是已经死亡,就是进了监狱,或者在离婚后离开了这个家庭。有些父亲虽然仍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在心灵上,他们和孩子非常疏远,只是空有一个父亲的名头。

蒙特?拉尔夫?雷西尔不到19岁就犯下了强奸12名妇女并杀害其中五人的残暴罪行。资料显示他的父母在他7岁时就离婚了,并且在离婚之前的七年时间中经常在家里大吵大闹,他的哥哥受此影响在9岁的时候就开始吸食大麻和酗酒。而蒙特在9岁的时候也开始出现反社会倾向,他曾和几个男孩一起在人行道边的墙上涂鸦,被校长抓了现行。

父母离婚后,虽然他和哥哥跟着母亲过,但他的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和继父待在一起,对孩子不管不问,稍有差错就会打骂。在访谈中,蒙特多次说他的继父根本不会养孩子。继父是个军人,本来在家的时间就少,继父和母亲生了孩子之后只想着照顾自己的亲生孩子,更不管他们兄弟两个死活。继父对他们唯一的照顾就是偶尔给点零花钱,但从不和两个孩子沟通。

他把自己的不满全部宣泄在一个表亲身上,用继父买给他的玩具枪冲着这个表弟猛打。继父发现后把他揍了一顿,并没收了这把枪。12岁的时候,母亲又和继父离婚了,他又重新回到了弗吉尼亚州。自此之后他就开始偷盗,13岁的时候因无证驾驶被警方拘捕;14岁的时候开始偷盗女性内衣和汽车,并强奸了两名妇女。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暴力犯罪与自己童年和青春期的不幸遭遇有直接联系。

一般这种凶手之所以杀人,都是因为无法排解心中的孤独。这种孤独感一般产生于8~12岁之间,有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孤独感是他们日后成为杀人犯的最大原因。形成这种孤独感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父爱的缺失。如果父亲不在身边,或者父亲给人的印象不好,青春期的男孩就会在同伴面前感到难堪。

《新警察故事》,吴彦祖饰演的角色因在童年时遭受父亲凌虐而犯罪

罗伯特?K.雷斯勒在《FBI心理分析术》写道,四分之三的强奸犯青春期的时候从手淫开始自己的性行为,他们之中有一半人承认在12~14岁的时候靠着幻想强奸异性来达到性满足,他们之中超过八成的人通过淫秽图片或淫秽书籍自慰,这也是他们恋物癖和窥视癖形成的原因之一。

心理受创的男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发现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交技巧越来越差,也无法和异性建立良好的关系。杀人犯通常内心孤独,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在青春期里表现得内向、害羞,的确有些杀人犯是这样的,但也有一些人在中学时期非常善谈,有一帮男性朋友,可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般会常参加舞会或派对进行狂欢,甚至还有接吻比赛之类的活动,但这些孤独的未来杀手却只能靠幻想满足自己,他们以此取代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越长心理就越扭曲,最终他们的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反社会了。

韩国电影《追击者》中,连环杀手的目标便是一系列的按摩女郎

因此,寻找、拓展、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从孩子抓起,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如果此时才开始教导就太晚了。儿童时期的一些异常行为不会必然导致变成杀人犯,但如果碰到酗酒和暴力的父母,他们长大后很可能经常作奸犯科。

在这些男性连环杀人犯的幻想中,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杀人也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即使没有强奸或凌虐被害者也仍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幻想。从身体上来说,这种幻想可能和他们的性能力有关,但这些幻想是驱使他们杀人的直接原因。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泛性论”,他曾提出”性“不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更是制约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甚至是推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本源。“泛性论”虽然缺陷过于明显,但它在定位“性”作为人类本能意识方面是确切的,甚至可以说是深刻的。本能动机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是连环杀手的第一大动机,数千名连环杀手都是因为无法遏制的性欲而频频作案,甚至从杀戮中寻求性满足。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引用《猎食者》(关于性侵害行为研究的权威书籍之一,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娜·沙特)一书中一名性侵害犯罪人的自述:“在我用枪顶住她后背的那一瞬,我几乎兴奋地要晕了过去,这是任何方式的性交所无法比拟的……这只是个开始,我想如果我杀了她,那种感觉一定会更棒的!”

上面叙述的这种“感觉”恐怕是大多数正常人无法理解的吧,但这确实是那些性动机连环杀手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动机类型的犯罪人一部分是由于正常的性取向扭曲并升级导致需要以杀人为性宣泄,还有一部分则是由于本身存在先天或后天性的非正常性取向、性倒错、恋尸癖、食人癖或是性功能障碍,他们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就极其自私地去寻求“非正常”的途径了。

一个正常的人偶然也会做做白日梦,比如一个正常的男人偶尔也会幻想某位美艳动人的明星对他投怀送抱。渴望拥有一个性感女性的想法本身并不罪恶,因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这种渴望。大多数男人都能认清这只是幻想,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得到那个美女,因而白日梦做完之后还会继续自己的真实生活,但这些罪犯的幻想就不一样了,他可能真去找到那个性感的女人,然后和她发生性关系的时候狠狠捅她几刀。

正常的男人同样认为麦当娜、柳岩非常性感迷人,但她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我们会接受这个事实,社会规范、法律和从小受到的教育让我们止步于幻想,最多找个替代品满足一下。但这些杀人凶手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约束自己,他们认为自己的幻想可以实现,没人能阻止得了他。

《香水》中的格雷诺耶为制作世上最芳香的香水,而诱骗杀害少女

正常人也有性方面的幻想,但一般不会幻想暴力、变态的性行为,一般人的性幻想只为娱乐自己,于别人无害,但这些凶手却不甘于只在头脑中构思,他们还要千方百计地实施。施暴的过程中,他们根本不把受害者看成和自己同样的人类,因而毫不顾忌自己的凶残程度。采访中,一名犯人曾对罗伯特说:“我这么残忍地对待别人,实在抱歉,我也很后悔,但我就是从心里想要这种特殊的经验,我用自己的方式占有她们的身体,然后毁灭她们的身体。”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即便再开明的父母也不会和孩子讨论性幻想,因而这些杀手在青春期时的懵懂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导,等他们长大之后,也认为自己的行动并没有什么不对。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母会







































2016新道商战联盟福建省区域联盟线下赛
2016新道商战联盟福建省区域联盟线下赛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186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