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言说

自从我们的分析进行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对妈妈的依赖似乎减少了许多,现在,每个星期,和她的通话的次数,减少到了一次或者甚至没有。但是,上个星期从学校回到家以后,我和妈妈之间的对话中间,我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妈妈,你只是我的妈妈,不是别人的妈妈,你只能对我如何如何,没必要去说别人如何如何……

小的时候,我觉得妈妈非常的爱我,有什么好吃的,隔多远,都会留回来给我吃,物质上面,妈妈也是无条件地满足我,家务事情上,也是她一个人在帮全家人分担,我觉得妈妈很苦很累,所以什么都听妈妈的话,希望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可以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

矛盾的地方是,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暴打我,一个玩具玩了,没有放回原位会被打,妈妈的一颗毛线钎子,叫我不要玩,我就偏偏去玩了,结果妈妈就拿着那根木制的毛线签子来扎我的手,扎到出血,我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妈妈打我的声音,和我被打时嚎叫的声音,经常让一大家子人听都听不下去。

在我11岁的那一年,妈妈打我的时候,我不哭也不闹,当然也是很久以来都这样了,还用一种据说是让妈妈感到害怕的眼神看着她,妈妈被这样的眼神震住了,从此不再打我。

小的时候,觉得妈妈就好像天边的火烧云,她的情绪的变化,怎么就能够那么快呢,对我好的时候也很好,对我变脸的时候,也翻得很快,我不知道要如何去讨妈妈的欢心……

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妈妈的离开,有一次,妈妈说是要出去出差几天,结果走了一个月才回来,我就在妈妈的衣柜里,找出妈妈的衣服来嗅了许久,衣服上有妈妈的味道,我闻着那个味道,就哭了……

小时候上幼儿园,从2岁多一直哭到4岁,每一次,妈妈把我送到幼儿园之后,她要离开的时候,我就会撕心裂肺地嚎哭很久,任谁来哄我都没有用。

……

这样的成长经历,和害怕被男友抛弃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吗?每一次,都是我威胁说要不就分手吧,但当他真的同意了的时候,我的天就塌下来了,就又去哄他,求他不要和我分手,一直要纠缠到他答应我不分手了,我才又活了过来。

他每次关手机,我找不着他的时候,也是和男友答应分手时候一样的,类似于濒死体验的感觉,如同大祸临头,如同大灾降临一般的恐慌,坐卧不安……非要把那个人找回来,我才知道,自己活过来了……

第二部分:探寻

看起来,这个孩子非常的依恋妈妈,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真正安全的依恋,妈妈要离开的时候,孩子虽然会难过,但他心中是有一个信念存在着的,妈妈会回来接我的,妈妈对我的爱是不会变的,妈妈不会抛下我不管的,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孩子会难过一会儿,但是,转过头去,他就会把妈妈离开的悲伤放下,而投入到和小朋友或老师的互动中去,

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这个孩子持续这么久地害怕妈妈离开,可以这么说,就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已经有遭遇严重的创伤性事件的出现。

妈妈对孩子的躯体虐待和情绪的不稳定,在孩子2岁的时候存在,在孩子4岁的时候依然存在,在孩子8岁或18岁或28岁的时候,依然还可以存在。只是,在孩子大了以后,有可能不是以躯体暴力的形式,而是以语言暴力的形式存在。因为妈妈还是那个妈妈,没有变化的妈妈,除非是什么外力的干预,妈妈可能会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妈妈能够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台湾的一个教授的课堂上,曾经这么说: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持续地不理他,就是遗弃,对婴儿来讲,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对于父母亲关心不关心他,注意不注意他,小孩子会发展出一套吸引父母亲注意和关心的方法来,他会耍宝,做很多好笑的事情出来,目的是让父母不抛弃他,如果父母亲的回应真的给小孩子觉得,你乖乖的时候,我们不会抛弃你,你不乖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抛弃你,小孩子就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个阶段。如果父母表现出,你只有乖的时候,我才爱你,不乖的时候,我就会修理你,这一点,对父母来说,似乎很正常,但是,对于一个不到2岁的小孩子来说,他想破了头,也绝对是不能够理解这是为什么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他只看得到爸爸妈妈高兴不高兴,只会去猜,他们怎么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理我,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为什么爸爸妈妈出去半天都不回来,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台湾的亲子会,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说,3岁以前,是孩子最重要的时期,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很爱他的。3岁以前的关系,奠定了后来和人的关系的基础。跟人的关系不稳定,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问题。妈妈如果是情绪不稳定的方式,婴儿根本没有办法预测到妈妈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不高兴,他对于人际关系上的不安全感,就会非常地强烈,同样的一件事情,有时候他妈妈看了会暴跳如雷,有时却会非常开心,妈妈的态度太不稳定,小孩子就猜不出妈妈的心思,就会陷入混乱状态,那是一种不安全的依附形态。他会伤心害怕人际失落,经常要和分离对抗,强迫性地寻找被关心,气愤令他失望的重要他人的分开,因为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回来。

相反,具有安全依恋的小孩,他相信,即使我看不到妈妈,妈妈离开一段时间,我还是相信她会回来,还是一样会爱我的。

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重要他人有10分钟不在身边,就没有办法确定那个人还爱不爱我。对于一个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完全没有安全感,我不相信这个人是持续地在那里都会爱我的,这个东西,在童年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后面要形成就困难。”

因为这样的原因,边缘型人格的人,对于任何的变化,都是非常的敏感和拒斥的,比如说,咨询师因为某种原因,需要把每个星期三的晚上的咨询时间,改到了星期二的晚上,对于别的人,如果星期二的晚上也是同样的空闲的话,这样的改动就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困扰,但对于边缘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变动,就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抗拒,每个星期三的晚上,你都在那里等着我,在这个时间点上,你是属于我的,我要在这个时间见到你,我才感觉到安全。否则,你就是不在乎我,不敬业,你算什么咨询师,敢在这个时间段里,把原本属于我的时间给别的人或事情占据出去,这也相当于是一种抛弃,一种分离。

妈妈爱孩子的时候,孩子在妈妈的眼中看到,我是一个乖孩子,妈妈暴打孩子的时候,孩子在妈妈眼中看到,我是一个不值得被好好珍惜,好好疼爱的坏孩子,孩子关于自我的意象,就会陷入矛盾和不可把握之中,一会儿觉得我是个还不错的人,一会儿觉得自己很邪恶,人格就会产生分裂和解体,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甚至对真实世界产生解离感,当环境变化的时候,甚至不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然,这是偶尔的一过性的恍惚。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分离焦虑,是因为那个人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谁,而那个人说要和我分手的时候,我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样的情景,和婴儿时期,妈妈和她的互动模式里,传递给她的信息是一致的:“要听妈妈的话,否则,妈妈就会修理你。”在孩子压在玻璃板下的这句手写的话里,孩子对于妈妈对自己的爱,是根本没有信心的。妈妈的每一次的情绪变天,都意味着孩子有可能被抛弃,而对妈妈病态的依恋呼救,则是孩子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妈妈的在场,是她能够存活的保证,对妈妈的依恋,具有生理学上的意义。对被妈妈抛弃的恐惧,是一种类似于本能的恐惧。

这个妈妈,因为和丈夫的婚姻的不如意,经常有在丈夫面前流露出想要离开这个家的意愿,有一次,爸爸对妈妈说:你走吧,你走了,女儿会哭死的。这句话,女儿是听到了的,对于亲密关系里,被抛弃的深沉恐惧,也许在爸爸的这句话里,都已经传递到这个幼小的孩子心上了。

男友和人出去玩,手机关机的时候,或者,男友同意她提出分手的时候,是边缘人内心里最恐惧的时候,她面临着自体破碎,自体崩解的可能性,所以她要全力挽回关系,当关系挽回之后,她就会大大地松口气,仿佛鱼又回到了水里,孩子又见得到了妈妈的爱的保证一般的开心。

其实,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在里面,那就是极低的自我价值感,当自我价值感低到了一个程度,比如,满分是分的话,低到只有20分的时候,就是一个病与非病的临界点,风雨飘摇就是这样的状态,什么事情都可能引发出病人的过度的和病态的防御型的反应,在这一点上,边缘人的精神病理,和精神分裂症,其他的人格障碍,一般的神经症,在本质上并无多大的差异,所以,不同病种的质的区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郑州地产商大肆包养中小学名校孩子的童年
郑州地产商大肆包养中小学名校孩子的童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186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