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的新手妈妈听过这样的一个训练方法,叫做“哭声免疫法”,当婴儿在哭泣的时候把婴儿放在那里置之不理,哭一哭婴儿就睡着了,这样一个做法被很多的新手妈妈一直沿用,并且广为流传,对于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作为一个动力学治疗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我有必要从精神分析的框架下来扫盲一下。

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精神分析,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都建立在对大量的新生儿的研究上,而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其理论出发点都注重本能论,也就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而后克莱茵拓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开辟了客体关系精神分析,着重研究母亲婴儿之间的互动对一个人未来心理发育的影响。本文将以客体关系精神分析的理论出发,来告诉各位新生儿妈妈,哭声免疫法是如何培养出一个潜在的精神病人。

克莱茵最大的发现就在于发现了婴儿出生后对于链接和关系的需要,这个需求的指向一定是妈妈,这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而母婴关系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生儿第一年里最重要的一个话题

克莱茵把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的心理状态划分为两个阶段,“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所谓的“偏执-分裂位”这个词汇的提出源于两种精神病的称谓,一种叫做偏执型精神病,另一种叫做精神分裂,这样的一个状态能够很好地描述一个新生儿的心理状态。没错,一个新生的宝宝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这个时期的婴儿的心理状态和一个精神病人的状态是非常相似的。在这个时期的婴儿如果得到了母亲很好的照顾,婴儿的心理将过渡到下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也就是“抑郁位”。

新生儿是不具备一个基本的整合能力的,宝宝会把妈妈(或是妈妈的乳房一分为二),也就是好乳房和坏乳房的概念(可能孩子看电视里的人物可能会问家长,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就是说没有脱离偏执-分裂位的孩子是无法接受一个客体既好又坏的事实,缺乏基本的整合能力,必须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将其一分为二)。这个时期的婴儿对妈妈是又爱又恨的,譬如婴儿在睡眠中有时候会笑也有时候会生气,这就是婴儿的梦从潜意识的角度传递了关于对妈妈的情感。而婴儿的哭泣也是在向抚养者索要(食物、尿布或者是温暖的怀抱),当婴儿这种哭泣得不到抚养者的回应,那么婴儿内在的迫害焦虑就会被激发,此时的婴儿会提高自己哭泣的声音,用这种声嘶力竭几近绝望的哭声来呼唤抚养者的照顾,而哭声免疫法恰恰是把哭泣的婴儿搁置在一旁任由其哭泣,那么婴儿此刻内心中母亲的形象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涉及到死本能,迫害焦虑和分裂和投射防御的内容,此处就不赘述了,太多,懒得写。)

而沙利文这位精神分析师在描述婴儿哭泣的现象这件事上,用了一个更好的隐喻。一个新生儿生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原始的内心结构,就是饿了要哭,难受了要哭,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才能呼唤来抚养者对ta进行照顾,哭泣也就是向外界提出了需求,如果这种哭没有得到外界的满足,(哭声免疫法就是让婴儿一直哭直至不哭为止),那么婴儿为了保护ta自己出生的原始内心结构不被破坏,婴儿会收缩哭声以避免向外接需求的忽略对内心原始结构的挫折,然后回归婴儿最原初的原始结构。也就是说,婴儿哭泣是渴望与外界产生连接和需要的一个方式,这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婴儿就会放弃掉这种对外界的需要回归自己原始的状态,一个自闭的状态。这也就是自闭症最初的萌芽。

而克莱茵的学生威尔弗雷德比昂,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也就是碎片化客体和对Link的攻击,碎片化客体就是一种无情感无指向的母婴关系的经验,这种无情感无逻辑的碎片超过了一个人内心的整合能力的话,对于这个人的精神世界就是破碎的,无边际和无逻辑的,这也就是为精神病人或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人在做准备,我们纵观身边的精神病人,除了遗传的病人,剩下的都会有一段相当糟糕的母婴关系。

在此佐证的理论过于庞大,只是挑选了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例证和解读,希望更多的新生儿家长能够明白哭声免疫法,对自己的宝宝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新生儿的第一年确实没有什么记忆,因为这段时期的母婴关系体验,已经被婴儿写入到了自己的无意识状态,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性格。

科普完毕,精神分析是最好的育儿学科,没有之一~!

作者:超级奶爸

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动力学治疗取向

80后一个热爱家乡哈尔滨的新生儿爸爸

心理圈里最懂车的

如有心理咨询需要可以添加我的个人







































北京请问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呢
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05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