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我就是喜欢电影里那些反社会人格,我是
最近我的朋友圈正在悄悄地被一部英剧刷屏,剧名听起来倍儿爽,叫《去他妈的世界》(thndofthf**kingworld)。
没错,这就是每天看着可怕的社会新闻、听着父母无尽的争吵、挤地铁被性骚扰、头发都薅秃了还想不出选题时的我的内心独白。
光看剧名,我都想为它鼓掌。
但是讲真,《去他妈的世界》跟我们这些肉体凡胎关系还真不是太大,因为它是一个关于“精神变态”的故事。
男主Jams,从小就是个精神变态。
八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没有幽默感,听着自己老爸讲冷笑话时只想一拳呼死他。
九岁的时候,为了能让自己感觉到些什么,将左手放进老爸新买的油锅里炸了一回,除了疼内心仍然没有任何波动。
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杀猫、杀狗、杀一切可爱的小动物。(动保人士看到这里怒取关)
上学对他来说太低级,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在学校杀一个“大点的东西”。
于是,他挑中了我们的女主,一个满嘴脏话、同样憎恨世界的叛逆女孩,Alyssa。
看到这里想必你马上要猜到了。是的,后来男主当然没有杀掉女主,两个心中都充满无限愤怒的小青年相处了一下发现彼此竟然很和谐,于是离家出走、释放荷尔蒙,在一系列打砸抢烧之后,双双踏上了逃亡之路。
30岁单身老阿姨现在想说……
先别笑,听我解释。
使我扭曲的不是两个愤怒青年的爱情,是:
一个热衷杀戮的“精神变态”有那么容易被爱拯救吗?壹心理的一篇《DiffrncsBtwnaPsychopathvsSociopath》译文中提到过,精神变态(Psychopath剧中男主)和反社会者(sociopath)都从属于精神病学上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和反社会者(Sociopath),两个表面上看似性感的心理学概念在社会和好莱坞的共谋下,置入了我们的集体意识中。这两个颇为流行的心理学术语从属于精神病学意义上所说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在现今的心理学实证文献中,两者并没有被明晰地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精神疾病。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反社会人格开始备受西方编剧们的青睐,各种影视剧中的主角、配角们,纷纷患上了这种精神疾病。
开山鼻祖般的人物,《沉默的羔羊》里的Dr.Lctor。
近几年还被翻拍成了电视剧,论变态程度,麦子叔与初代汉尼拔安东尼·霍普金斯也算是各有千秋了。
《蝙蝠侠》里的小丑Jokr更不必说,我心目中永远的女装变态第一丑。
高功能反社会人格的神探夏洛克,别人喘气儿都能碍着他。
以及,如果维斯特洛大陆上有精神病学家,我敢说,所有的兰尼斯特都是精神变态和反社会。
本来编剧要怎么设定角色是件无可厚非的事,但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角色都有个可怕的共同点,就是:
他们都太迷人了。这甚至不需要过多解释,只要随便刷刷微博就能验证,上面哪个角色没有圈粉一大堆?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反社会(antisocial)”可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酷。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prsonalitydisordr,缩写为ASPD)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归类为发育障碍,人格异常B类,和边缘性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同类别,以戏剧化、情感强烈和不稳定为主要特点。
在《非典型力量》(thwisdomofpsychopaths)一书里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存在的缘由。
他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是古代人类当中负责打仗或者捕杀猎物的人的后裔。远古时代的人,周围的生活环境十分险恶,必须有人挺身而出负责保护族群里的人的性命。这些保护者具备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行为特质,他们英勇好斗,在谈笑其间就能随时取人性命而且不会感到丝毫的羞愧和悔恨。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A.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1岁,表现为下列3项(或更多)症状:
1.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
.欺诈,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3.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
4.易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
.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6.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
7.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B.个体至少18岁。
C.有证据表明品行障碍出现于1岁之前。
D.反社会行为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之中。
游行/知乎DSM-V(《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单来说,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是“高度自恋的情感淡薄者”,这种人缺乏一般人所具备的道德良心自我审查机制。不杀人,我心里不舒服。
高承勇——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主角
高承勇在年月至00年月期间实施强奸杀人案11起,共杀死11人。坊间传闻这个杀人狂魔是专门挑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下手,但经警察调查发现,高承勇的作案对象是完全随机的,想杀就杀了。
“随机杀人”这一点也是完全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又一特征:行为无计划性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
在新京报的采访里,审问高承勇的警察说:“我们见的人多了,你想像不到他那种冷静,人过分冷静,其实已经是一种机械性的麻木,纯粹属于杀人取乐。”
特别是他在供述犯罪事实时,他面色平静,几乎记得11起命案的全部细节,时间、地点,甚至几点几分都清清楚楚,表现的十分淡定冷漠。
《美国病人》AmricanPsycho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以“情感淡薄”著称,更确切地来说,他们“缺乏感情”,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也不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罪恶感、自责。
他遇到我之后笑嘻嘻地跟我打招呼,跟我说话,我问他为什么那么晚还在外面、我妹妹在哪里,他说我现在准备回去了,刚下班。他笑嘻嘻的,很镇定,还跟我说再见。
这句话是上海“冰柜藏妻”案中,女方表姐在案发现场附近碰到凶手时候的感受。
上海“冰柜藏妻”案,凶手朱东因为琐事杀害了自己的新婚妻子,将她的尸体藏在家中的冰柜中长达三个月之久。
在事件发生后,朱东照常生活玩乐,时常出去旅游,在家的时候就去楼下遛狗,邻居都表示他看上去没有什么不正常,神情自若,还和别人有说有笑。
这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毫无罪恶感和悔恨之心↑。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容易被旁人发现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因为道德压力而守规矩,而是害怕违法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高,在衡量效益之后觉得不太划算,所以一般不会有意犯罪。但要是一旦有犯罪机会,并且他能逃脱法律制裁,更加有利可图,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则会毫不顾忌的实施犯罪,不会有丝毫犹豫。
大多数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十分善于伪装,很会花言巧语,做表面文章,从而把他人迷得团团转。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患者,相反他们会因为自己超高的应对能力而自满,觉得自己的天赋高于常人,甚至认为可以操控所有人为其服务。
在这个世界上,大约有4%的人有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就是说,每个人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可惜的是,目前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为他们确诊。
成年后反社会人格障碍职业分布thwisdomofpsychopathsKvinDutton
这里多说一句,千万不要相信网上那些所谓的“心理测试”,用它来为别人或自己“确诊”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一般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相当困难,因为病患没有办法相信别人、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强制治疗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如果身边真的有这类人应该怎么办?送你六个大字:有多远跑多远,因为你真的斗不过他们。
信息来源:知乎如果你的小孩是先天性的反社会人格者,你会怎么做?辨識反社會人格维基百科:反社会人格障碍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甲氧沙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