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塞斯Narcissus纳西塞斯,Narcissus,是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传说他最终变成了水仙花。

传说

纳西塞斯(Narcissus)是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他的父亲是河神,母亲是仙女。纳西塞斯出生后,母亲得到神谕:纳西塞斯长大后,会是天下第一美男子;然而,他会因为迷恋自己的容貌,郁郁而终。为了逃避神谕的应验,纳西塞斯的母亲刻意安排儿子在山林间长大,远离溪流、湖泊、大海,为的是让纳西塞斯永远无法看见自己的容貌。

纳西塞斯如母亲所愿,在山林间平安长大,而他亦如神谕所料,容貌俊美非凡,成为天下第一美男子。见过他的少女,无不深深地爱上他。然而,纳西塞斯性格高傲,没有一位女子能得到他的爱。他只喜欢整天与友伴在山林间打猎,对于倾情于他的少女不屑一顾。

山林女神厄科(Echo)对纳西塞斯一见钟情,但是苦于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话音。纳西塞斯对她的痴情不理不睬。纳西塞斯的铁石心肠使她伤透了心。她请求维纳斯惩罚他,让他承受痛苦的熬煎。忧郁、期盼、一无所获,使她离开了她往昔的伙伴,漫无目的地走进了森林。在这里,她的忧伤有增无减,容颜憔悴,她从山林消失了,但是,她那柔美的声音始终萦绕幽谷而不去。如果你漫步在寂静的山林,她会回应你的声音。这就是山林女神厄科-Echo(回音)。

纳西塞斯的冷面石心,伤透了少女的心,报应女神娜米西斯(Nemesis)看不过眼,决定教训他。

一天,纳西塞斯在野外狩猎,天气异常酷热,不一会儿,他已经汗流浃背。就在这时,微风吹来,渗着阵阵清凉,他循着风向前走。逛着逛着,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水清如镜的湖。湖,对拿斯索斯来说,是陌生的。纳西塞斯走过去,坐在湖边,正想伸手去摸一摸湖水,试试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谁知当他定睛在平滑如镜的湖面时,看见一张完美的面孔,不禁惊为天人,纳西塞斯心想:这美人是谁呢?真漂亮呀。凝望了一会儿,他发觉,当他向水中的美人挥手,水中的美人也向他挥手;当他向水中的美人微笑,水中的美人也向他微笑;但当他伸手去触摸那美人,那美人便立刻消失了;当他把手缩回来,不一会儿,那美人又再出现,并情深款款地看着他,纳西塞斯当然不知道浮现湖面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倒影。他竟然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倒影。为了不愿失去湖中的人儿,他日夜守护在湖边,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纳西塞斯还是不寝不食,不眠不休地呆在湖边,甘心做他心中美人的守护神,他时而伏在湖边休息,时而绕着湖岸漫行,但目光始终离不开水中的倒影,永远是目不转睛地凝望湖面,最后,神谕还是应验了。纳西塞斯因为迷恋自己的倒影,枯坐死在湖边。

仙女们知道这件事后,伤心欲绝,赶去湖边,想把纳西塞斯的尸体好好安葬。但纳西塞斯惯坐的湖边,除了长着一丛奇异的小花外,空空如也。原来爱神怜惜纳西塞斯,把他化成水仙花,盛开在有水的地方,让他永远看着自己的倒影。那丛奇异的小花,,清幽脱俗而高傲孤清,甚为美丽。为了纪念纳西塞斯,仙女们就把这种花命名为Narcissus,也就是水仙花了。而这亦是水仙花为何总是长在水边的原故。也因为这个故事,人们用Narcissism形容那些异常喜爱自己容貌、有自恋倾向的人。

自恋首次由文学概念而引申入临床描述,功劳分别归于精神病学家、性学家霭理士和纳克,他们分别于年和年在各自的论文里描述过自恋的病理现象,描述了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

随后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

弗洛伊德

“自恋”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的状态。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另一个伟大的人物、美国精神病学家Heinz.kohut对自恋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后现代心理学的临床解释。

科胡特

“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心理治疗中两个永恒的话题

1、自恋

2、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俄狄浦斯

拉伊俄斯是忒拜国王拉布达科斯的儿子,由于幼年失去父亲,监护人被政敌杀害,所以被夺走了作为忒拜国王的一切权力。他后来投奔了珀罗普斯,为他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做家庭教师。可是拉伊俄斯爱恋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将其诱拐并导致其死亡。这样,因为拉伊俄斯背叛了自己的恩人,所以儿子被杀害的珀罗普斯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诅咒施给了拉伊俄斯。

拉伊俄斯成为忒拜国王与伊俄卡斯忒结婚之后,这个来自珀罗普斯的诅咒又被“将被儿子所杀”的神谕再一次印证。对这个预言和神谕感到万分恐惧的拉伊俄斯为了避免子嗣的降生,一直回避和妻子伊俄卡斯忒的交媾。虽然没有明示性的表现,但这则故事中,显而易见地反映出了对于男性之间同性恋关系的禁忌(尽管在现实的希腊社会中司空见惯)和来自男性构成的单一性社会体制内的女性憎恶(misogyny,厌女症)心理。

拉伊俄斯在某日醉酒之后和伊俄卡斯忒的一夜交合,导致了俄狄浦斯的降生。也就是说,伊俄卡斯忒的怀孕是男性一方并不情愿的性交合的结果,而俄狄浦斯是在忤逆了其父亲拉伊俄斯意志的前提下落世的。

把刚出生的婴儿抛到喀泰戎的荒山中,拉伊俄斯的意图显然是要将这个他根本没有为其命名的儿子杀死。只不过他并没有亲自动手,而是将婴儿遗弃到一个无法独自存活的环境中使其自然死亡。

可是,拉伊俄斯的儿子被牧羊人解救下来,并因受伤的双脚被命名为“肿胀的脚”,即俄狄浦斯。他成为忒拜的邻国科任托斯国没有子嗣的国王波里玻斯和王后墨洛柏的养子。在王宫中被当作亲生儿子抚养成人、并被定为王位继承人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这时在忒拜城内,为了惩治拉伊俄斯对克律西波斯所犯下的罪行,希腊神界的女王赫拉送来了狮身人面的女妖斯芬克斯,全城正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正像广为人知的那样,斯芬克斯要求过路人解答“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动物是什么”的谜语。无人能解开谜语,她便吞食忒拜城的市民。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希望通过神谕找到击退斯芬克斯的方法,在走向特尔斐神庙的途中,与朝着忒拜城方向行走的俄狄浦斯狭路相逢。因为狭窄的道路只能容纳一人通过,而两个人又互不认识对方,国王拉伊俄斯粗暴地命令俄狄浦斯让路,俄狄浦斯盛怒之下与拉伊俄斯争斗,最后将其杀死。当然他并不知道杀死的就是自己的父亲。

俄狄浦斯进入忒拜城之后,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谜语的答案就是人,早上=幼年(爬行),中午=青年(走路),傍晚=老年(用拐杖),使得女妖在羞愧中自尽。拯救了忒拜城的俄狄浦斯受到人民的推崇被选为国王,按照习俗与失去了丈夫拉伊俄斯的的王后伊俄卡斯忒成婚,于是应验了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

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之间,生下了名为波吕尼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的两个儿子,以及名为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的两个女儿。

由于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弑父娶母”的大罪,瘟疫和饥荒降临到了忒拜城。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在寻找灾难肆虐的原因时,国王向神祇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俄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震惊不已的伊俄卡斯忒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诅咒自己的眼睛竟然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他用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睛,走到市民面前承认自己是杀父的凶手,是娶母为妻的丈夫,是神祇诅咒的恶徒,是大地的妖孽。但底比斯人并不嫌弃这位他们从前爱戴和尊敬的国王。他们对他表示同情,连克瑞翁也不嘲笑他,忙把这位遭到神灵惩罚的人带进内室。心灵破碎的俄狄甫斯深受感动,他把王位交给克瑞翁,让他代替自己的两位年幼的儿子执掌王权。

此外他又请求为他不幸的母亲建造一座坟墓。他还把无人照应的女儿交给新国王。至于自己,他愿意被放逐出国,因为他以双重罪孽玷污了这块土地。他说,自己应该被烧死在喀泰戎山顶上,那里是父母遗弃他的地方。现在是生是死,全由神祇作主了。最后他又一次把女儿叫来。用手抚摸她们的头,同她们诀别。他感谢克瑞翁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并祈祷他和全体居民永远受到神祇的保护。此后,俄狄浦斯在安提戈涅的牵引之下漂泊四方,后来得到曾击退怪兽弥诺陶洛斯的忒修斯的保护,最终死于众女神的圣地。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提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因此,同样也有“恋父情结”。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作品,其中《白鹿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白鹿原》小说封面

《白鹿原》电影剧照

《白鹿原》一书围绕着原上白、鹿两大家族,经历了清末国家动荡,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两大家族一直在暗暗比拼看谁更能把日子过出光景,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谁家的门楣更光耀。白嘉轩最引以为豪的是白家的精神,这个精神如烙印一般刻在三个儿女身上,每每看到他们深窝的眼睛,高耸的鼻梁,他就无比的骄傲。白家的背永远是挺直的,白家身为族长断事公正严明,他用乡约来要求自己品德高尚等等,都让他对自己和家人有信心,这样的教导可以让孩子们成才,白家的力量会越来越大。白嘉轩亲眼见到自己的儿子毁在了偷情的事情上,他痛心不已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叫回在山里做重要生意的二儿子——白孝武回来主持家里的以及整个家族的大事。白孝武在全村人的面前,代表着父亲狠狠地鞭打了给家长蒙羞的哥哥,从此也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摘自《压力与抗衡——对白鹿原中白孝文俄狄浦斯情结分析》穆琳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白鹿原》电视剧剧照

小说中的白孝文从族长堕落到背叛亲情的丧家子就是受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

文化一直是心理治疗的载体,不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治疗师不仅要熟读心理治疗经典理论还要能穿越古今回到文化里面去体悟那些经典理论背后的东西。

转自心理简书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
儿童白癜风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45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