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到年的这十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经常涌现有口皆碑的佳作,有些作品甚至已经名留影史,我给大家盘点一下这十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参选影片中给我印象很深的那些作品。

《入殓师》(Okuribito)日本

《巴德麦恩霍夫二人组》(DerBaaderMeinhofKomplex)德国

《我和我的小鬼们》(Entrelesmurs)法国

《维也纳复仇》(Revanche)奥地利

《和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withBashir)以色列

《暹罗之恋》(TheLoveofSiam)泰国

《谜一样的双眼》(ElSecretodeSusOjos)阿根廷

《阿亚米》(Ajami)以色列

《伤心的奶水》(Latetaasustada)秘鲁

《预言者》(UnProphète)法国

《白丝带》(Dasweiszlig;eBand)德国

《更好的世界》(H?vnen)丹麦

《美错》(Biutiful)墨西哥

《狗牙》(Dogtooth)希腊

《焦土之城》(Incendies)加拿大

《法外之徒》(OutsidetheLaw)阿尔及利亚

《一次别离》(ASeparation)伊朗

《牛头悲歌》(Bullhead)比利时

《脚注》(Footnote)以色列

《在黑暗中》(InDarkness)波兰

《拉札老师》(MonsieurLazhar)加拿大

《爱》(Amour),奥地利

《战地女巫》(WarWitch)加拿大

《智利说不》(No)智利

《皇室风流史》(ARoyalAffair)丹麦

《触不可及》(TheIntouchables)法国

《深渊》(TheDeep)冰岛

《康其基号》(Kon-Tiki)挪威

《山之外》(BeyondtheHills)罗马尼亚

《姐妹》(Sister)瑞士

《绝美之城》(Lagrandebellezza)意大利

《狩猎》(Jagten)丹麦

《奥玛》(Omar)巴勒斯坦

《残缺影像》(TheMissingPicture)柬埔寨

《破碎之家》(TheBrokenCircleBreakdown)比利时

《修女艾达》(Ida)波兰

《利维坦》(Левиафан)俄罗斯

《金橘》(Mandariinid)爱沙尼亚

《廷巴克图》(Timbuktu)毛里塔尼亚

《荒蛮故事》(Relatossalvajes)阿根廷

《索尔之子》(Saulfia)匈牙利

《蛇之拥抱》(ElAbrazodelaSerpiente)哥伦比亚

《野马》(Mustang)法国

《希布》(Theeb)约旦

《战争》(Krigen)丹麦

阿斯哈·法哈蒂《推销员》(伊朗)

《地雷区》(丹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瑞典)

《禁忌之恋》(澳大利亚)

《托尼·厄德曼》(德国)

关于年我会将初选的优秀作品一并列出,年获奖的是《普通女人》(智利),参选的有《羞辱》(黎巴嫩),《自由广场》(瑞典),《无爱可诉》(俄罗斯),《肉与灵》(匈牙利),初选还有《方形》《凭空而来》等优秀作品。

首先是日本电影《入殓师》,这部电影感动了无数人也被很多人奉为最催泪电影之一。两年前我看过一本书《白事会》,作者讲的是自己作为大了(dàliǎo,指从事白事的组织者)的亲身经历,讲死亡也讲生命,这部电影一样讲死亡也讲生命。

生性懦弱的小林大悟为了高薪去了NK代理公司,一番追问才发现原来这份工作是入殓师,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适应了对遗体的不适,也得到了妻子的理解。

《星运里的错》里的男主角说他害怕死亡是因为最害怕没人能记住他,死亡往往意味着终结,我们害怕死亡往往是因为害怕灵魂的逝去,但现实中的死亡则要更加真实----僵硬变形的尸体,毫无血色的脸庞,而入殓师则是最伟大的一类化妆师,他们需要让死者看起来仍然活着,仍然是亲人眼中、记忆中的样子。

生命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有限的,美好之物已逝,而你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正反映了你对待生命的态度,《入殓师》展示的是通过入殓师的手将尊严还给死者,让亲朋好友们通过入殓仪式与死者告别,正是因为厌恶死亡害怕失去所以我们才学会去珍惜,这个主题其实在很多癌症电影诸如《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星运里的错》等等都可以提现,这部电影聚焦于一群特殊的化妆师----入殓师,通过一个个故事,让人深切理解了泰戈尔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国电影《爱在暹罗》(《暹罗之恋》),是一部同性题材电影,有那么一句话“我们彼此相爱,只不过恰好性别相同而已”,这些年同性题材的电影诸如《上帝之城》《断背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月光男孩》《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等等都是优秀的电影。

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纯粹的爱,Mew对外婆的爱,妈妈对Mew的爱,Mew对Tong的爱,暗恋Mew的女孩对他的爱(莫名心疼《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喜欢Elio的小姐姐)以及喜欢Tong的女孩对他的爱,真正感动人的是电影里古灵精怪的女孩们的善良,心思细腻男孩们的成长,为人父母的苦心为难,无疑这个世界给了他们太多压力,但是不能在一起并不代表着再也没有爱情。

我知道很多人恐同,我们常常有不能接受的事物但并不代表着我们一定无法理解,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去站在道德高地随意评判别人,而越来越多优秀的同性题材的电影的出现希望可以为这个群体带来多一些的理解者。

正如电影《谜一样的双眼》一样,电影的外衣是悬疑,男主埃斯波西托是一个退休了的检察官,25年前,23岁的美丽的女教师被残忍强暴且杀害,男主角因残酷的现场而决心伸张正义,虽然抓到凶手但是因为政治原因凶手被释放并在被释放后杀害了男主角的助手,他被迫与恋人告别,而他也始终未能说出表白的话,当他退休后他不想再逃避过去,一一参访当年的当事人后,渐渐了解到一个谜一样的故事。

从半梦半醒间写下的“TEMO”(害怕)到手写的“TEAMO”(我爱你)[男主角的打字机的A缺失了],男主角在发掘真相的同时找到了追逐爱的勇气,本片的另一个男主角莫拉莱斯活在亡妻的追忆中,在凶手逍遥法外时用自己的双手惩罚凶手,而他的一生也活在了过去中。

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去”,莫拉莱斯被囚禁在自己的复仇和回忆里,但是我们却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忘记过去真的就能面对未来吗?埃斯波西托终生对在25年前自己的逃避难以忘怀,他后悔没有说出表白的话,当得知正义得到声张他终于可以放下道德包袱,将这段记忆放在过去而得到了爱的勇气,我们的过去是不会消失的,而记忆却会渐渐模糊,否定自己的回忆来获得道德上的解脱这也是很多我们眼中无恶不作的罪犯逃脱自我道德谴责的方法,《将夜》里有一句话:能做到极端无耻的人,本身就需要极大地勇气。同样,能够做到对自己罪行毫无忏悔的人其实早已没有了道德的束缚,因为常常会美化自己的回忆。

这一年的最佳外语片的竞争相当激烈,几乎每一部都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最终获奖的是这部丹麦的《更好的世界》这部电影,其实它的原名《复仇》更契合主题,当面对暴力的时候是选择以暴制暴还是选择宽恕,这部电影从电影的完成度上来说当然是优秀电影,但就情感而言我并不是很喜欢。

电影探讨的议题是暴力与复仇,宽恕暴力并不会让暴力停止,但是报复暴力反而变成了另一种暴力。暴力往往是人的愤怒的外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相处总会有摩擦,当一方过于愤怒则会产生暴力,可以是人与人、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甚至种族与种族之间,电影并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因为暴力本身一定会存在,校园暴力也一直是一个无解的命题,而接下来这部电影关于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冲突的《焦土之城》从我的个人情感上来说更值得拿到这个最佳外语片。

它的翻译里有《黎巴嫩的俄狄浦斯》,作为希腊神话的著名悲剧人物,以俄狄浦斯为电影名就会泄露太多信息,这部电影的吸引力就是从前半段的闷到后来一个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因此这里不会有剧透,单纯就只会讲这部电影的风格以及情感。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兄妹寻找亲人的故事,就这一手法和《廊桥遗梦》等电影如出一辙,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将宗教冲突、战争、愤怒、爱与宽恕等融为一体。

这部电影的叙事非常缓慢,以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字幕叙述故事,到了后面才会将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真相展露在观众面前。影片里常常有荒芜的山地、战火中破碎的国家、处处可见的杀戮,穆斯林和基督教的战争让这个国家成了焦土之城,以信仰的名义愤怒的教徒们甚至泯灭了人性,到底是谁的错导致这个国家变成了人间炼狱、焦土之城?这部艺术片用一个寻找亲人的悬念,里面藏着战争的丑恶与事实的残酷,让人看后震撼无比,而作为母亲,爱孩子的誓言永远不会改变,这部电影在如此残酷令人极度压抑的同时又给了人一丝丝慰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他的作品《银翼杀手》《囚徒》《降临》《边境杀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电影,他的特点很鲜明:缓慢的叙事节奏,但其实在叙事中充满细节,不但不会让叙事显得拖沓反而会让人以一种不敢大口呼吸的状态一步步走向他叙事的终点,他的电影视觉冲击十足,而且也会带给人思考,《银翼杀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场景,不仅仅带给人视觉冲击,而且引导着人思考记忆与个体的关系----到底是因为我有某人的记忆让我成为ta,还是因为我是ta所以有了ta的记忆,总的来说他也是相当有才华的优秀导演。

《美错》和《狗牙》这两部其实可以一起看,一部治愈一部致郁,《狗牙》带给人的压抑程度不亚于《狗镇》,怪诞荒谬下人性的扭曲往往能看的人脊背发凉内心恐惧,以一个小小的家庭的故事描述的却是集权与极权产生的过程,可能会带给人高度不适,建议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人观看。

获奖的是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几乎是没有争议。

导演和编剧都是阿斯哈·法哈蒂,各大电影节各种奖项的常客。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拉丁美洲充满魔幻主义色彩一样,他的作品也是伊朗式的,他的电影里有关于伊朗的生活的各个细节,故事描绘的是伊朗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他的叙事克制冷静,虽然探讨的是比较严肃的问题但是却从不煽情,叙事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就《一次别离》而言,电影以一个非常现实的故事来展现伊朗的道德、宗教和各个阶层的生存等各个方面的浮世绘。英文名“ASEPARATION”原意是更像是分离、隔离,不仅仅指男女主的分离,更是折射出整个伊朗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包括精英内阶级的分离比如男女主关于移民问题的分离;精英与平民的分离,精英阶级轻视平民阶级而平民阶级也有着生活中不可为人道也不会被精英阶级理解的艰辛;道德与现实的分离;宗教与道德的矛盾等等,导演都处理的非常恰当,相比之下,年他再次获奖的《推销员》与这一部还是有些差距,后文也不再赘述。

另一部就是《拉扎老师》,这一部因为是教育题材,所以比较适合家长和老师看,与《死亡诗社》这样刻画一个真正的人生导师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里的拉扎尔老师是一个政治难民随时可能被驱逐出加拿大,在面对自己家人惨遭间接杀害自己内心悲痛的同时要化解孩子们对于老师突然在教室上吊自杀所受到的创伤,整部片子给人一种以柔克刚的感觉,也是充满幽默色彩的轻喜剧,但其内核更像是悲剧。

《爱》,算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年,其他几部都是名声不,只有这部奥地利电影相对来说有名一些。

这是一部争议很大的电影,假设你的亲人忍受癌症痛不欲生希望安乐死你会愿意吗?假设你的爱人遭受着痛苦你会答应让ta结束生命吗?假设老伴饱受折磨尊严尽失你会帮ta结束生命吗?这一部电影就是老年版本的《遇见你之前》(《mebeforeyou》),如果前面的问题你的回答是不愿意,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这也是一部非常写实的电影,能够接受前面几个问题或者能理解这些做法,这部电影才会有观看的价值。

一部是追求极美的《绝美之城》,一部是拷问人性的《狩猎》,其实这两部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后者更是豆瓣9.0分的经典电影。

关于《绝美之城》这部电影,豆瓣里这篇影评是我在豆瓣看过那么多影评中非常喜欢的一篇,如果要真正看懂《绝美之城》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望月封道

的这篇影评,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是让人看得人后背发凉的拷问人性系列电影中非常有名的一部,孩子的恶在于ta的无知,成人的恶在于不了解事实盲目指责、站在道德制高点随意评价别人的行为,前一段时间看日本电影《愚行录》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镜头:男主角去看望监狱中的妹妹,公交车上一个中年大叔用命令且鄙视的语气让他给老人让位,男主让了位子却一不小心摔倒了,原来他一只腿是有残疾的,这是那个大叔表情很尴尬。我想到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实例:高二的时候我不小心把手摔成粉碎性骨折,当时打着医院检查,我和我爸爸都在公交车上坐着,上来一位老人,前面一个女士用指责的语气对着她后面的两排学生(我们学校需要穿校服)说你们这些学生怎么这样都不知道给老人让位,然后还狠狠瞟了我一眼,实际上她自己也稳坐钓鱼台丝毫没有为老人让位子的想法,最后是我坐在较后面的爸爸给老人让的位,等到我下车的时候我报复性的露出自己打着石膏的手,那个女士的脸一度变得很尴尬。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无形之中的评价可能让别人饱受自责或者怀疑自己或者倍感压力,网络暴力实在可怕,喷子这个集体从来都存在,但是追求真相,有自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也不跟风去站在道德高地上去随意评价别人至少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

套用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典的开头作结: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最有名的应该是这部《荒蛮故事》。

一部荒诞的喜剧能够拿到8.8的高分,也是年豆瓣最高分外语电影,足以证明它的魅力,这部电影由6个复仇小故事组成,几乎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有一个念头:爽翻了,事实证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心中小小的阴暗,你压抑的越多,可能这部电影就越对你的胃口。有的时候你觉得是世界末日了其实不过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生活如此荒诞,当然要顽强且幸福的活下去,这样才是对那些你讨厌的人最好的反击。

真要找一部大概就是《野马》比较有名了。

这是一部只看简介就知道大概剧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电影:

初夏,在土耳其北部的一个村庄里,拉蕾和她的四个姐妹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男孩子们天真烂漫地打闹。然而这种行为却被当成了一桩不检点的丑闻,引发可怕的后果。家庭生活变成监狱,从此告别学校,而是为结婚做准备。五个姐妹都同样向往着自由,她们找到了一种突破这囚牢的方式。

同样,这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对于女性的桎梏,近年来这一类型的电影也是非常多,之前推荐过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养家之人》,以及比较冷门的《炙热》,包括国产佳片《驴得水》同样也涉及到这一主题,女性导演从女性视角下的电影自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总的来说可能创意稍缺,不过年轻洋溢的电影怎么会不招人喜欢呢,而我对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也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向往,奥尔罕·帕慕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关于伊斯坦布尔或者说君士坦丁堡的种种有趣的描述也让这个城市变得迷人,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很适合心态年轻的人看的。

每一部都很喜欢,前面已经介绍过《推销员》不多说。

首先是丹麦的《地雷区》。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不管是战争的始作俑者还是受害者都一样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对于战争这一题材我还是很偏爱的,德国人在对于战争的忏悔与反思有很积极的作为,但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国家的罪恶不可能被轻易遗忘。

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可以让这些年轻人背负战争失败的后果吗?但如果不让这些德国人来挖地雷丹麦人就需要用生命去挖出来德国人埋的地雷,这种不仅仅是观众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更是战争中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道德困境:战争的双方是否仍然有人权?然而事实是战争是残酷而无情的,大多数人不过是战争中一枚小小的棋子,这部电影在反战主题上从战败国所受的创伤的角度也是很新颖的。

作为豆瓣最高分欧洲电影(其实《海蒂与爷爷》分数更高但是在知名度上逊色不少,是豆瓣年度冷门佳片),这部电影的优点很明显----感人,缺点也一样:鸡汤虽好但喝多了就不一定一直喜欢。塑造一个似乎令人讨厌的人然后开始回忆这已经是比较常见的套路,去年豆瓣评分最高的韩国电影《我能说》(实则应为已经的韩版《出租车司机》)便是一例,我并不反感这种靠情感取胜的电影,相反能让人在电影中受到触动能够催人泪下的电影至少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成功的。值得一提的是《海蒂与爷爷》同样也是偏向于治愈系的,两个小姑娘都很有灵性且整部电影里的阿尔卑斯山美到窒息,也是值得一看的。

《托尼·厄德曼》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惊喜。

或许另一个译名《颠父人生》更有趣一些,这部电影突出一个“颠”字,颠覆了以往父亲这个角色带来的严肃感,电影里的情节充满温馨和乐趣,内里父女的亲情也很感动人,没有可以煽情也没有刻意营造冲突,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反而更让人惊喜和感动。

最后获奖的是《普通女人》,我在预测奥斯卡奖项时已经差不多确定了

这里介绍《肉与灵》加上初选名单的《方形》和《凭空而来》。

首先《肉与灵》我定义的是带点儿荒诞的唯美的文艺电影,这不也是带有极大争议的,一对有人格障碍性格孤僻的人做着同样的梦,相互吸引的灵魂如何让肉体接近,这和我们以往先认识后慢慢了解的爱情电影的思路相反,反向思维正是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真正的灵魂伴侣。女主这个带有强迫症性格孤僻喜欢自言自语的角色反而非常讨喜,颜值也是极高的。

这部很像是《杰出公民》,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自嘲一方面是对现代人所处的道德困境的思考,这部也算是比较闷的电影,情节推进也比较慢,但是针对普通人所面临的道德窘境还是非常写实的,推荐愿意思考且能接受比较有冲击性

的观点的人观看。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复仇,丈夫与儿子死于两名德国“新纳粹分子”策划的爆炸事件,然而在追求正义的时候,制度和法律的限制,对于丈夫和女主角本身的偏见让正义无法伸张,女主角选择自己来追求正义。

这部影片里女主的演技甚至可以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完美演绎了一个面对恐怖主义,愤怒绝望的母亲及妻子形象,以恐怖主义反恐怖主义,类似于刺死辱母案中以暴制暴的情节,当法律无法伸张正义当善与恶以同样的姿态凭空而来,绝望的气息也一样满溢出来,也是比较丧的片子,推荐比较能接受负能量电影的人观看。

Sinzzz

赞赏

长按







































急性白癜风
曾任全国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45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