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格障碍病例

曾经在门诊遇到过一个大四的男生,是家中独子,母亲脾气暴躁,父亲性情比较温和。母亲对其期望很高,从小按“神童”培养,因此要求非常严格。

自诉母亲对其学习非常苛责,经常打骂,青春期中甚至因此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这位男生说自己曾经被妈妈打到骨折。

这位来访者自幼聪颖,性格偏向女性,学习好,喜欢历史和文学。少年时期即经常出现情绪波动,也经常感觉不到开心愉悦。一天之内都可以有很大的情绪变化,有过自杀想法。

高中时期曾经因为和老师及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而出现严重的情绪反应,并因此而转学。

大学时期学习和科研都很优秀,但是出现了焦虑、情绪变差,有时会有呕吐胸闷等躯体症状。

在和别人交往时感觉恐惧,和大学同宿舍的舍友关系不好,经常会有一些自伤和伤人的情况,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同时也缺乏客观恒常性。

也就是说,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缺乏一些对事情的客观评价,但没有被害妄想和担心负性评价。

经常喜欢一个人呆着,几乎没有朋友,也因此休学。休学后仍能够翻译著作,并且也顺利的通过了学校的考试。

小甘年幼时,父亲从事电网工作,经常出差在外。每次小甘表达希望父亲陪伴时,其父亲总是一口答应,而且描述得非常美好,称自己很快就回家了,会陪着小甘到处游玩。

小甘当然非常期待,可父亲其实是“画大饼”,只是口头上安慰小甘,实际上他仍然长期不在家。即使在家,他也很少陪伴女儿,把曾经的承诺抛到脑后。

长此以往,小甘形成了非常牢固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被父亲抛弃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当时因一些客观因素,我们还没来得及修复这部分心理创伤。

在她的人际关系中,小甘经常出现恐惧被别人抛弃的心理。她曾有一名信任的心理老师,但后来这名心理老师因工作调动,把她转介给了别人。她很快就精神崩溃了,认为这名心理老师抛弃了她。

高一时,其语文老师对她很好;但高三时换老师,她又觉得被抛弃了,怨恨原来的语文老师,一上语文课就愤怒、悲伤。

经过系统化高效心理干预后,小甘的学习障碍大幅度缓解,自杀念头也消失,还考上了大学。可这时因主客观多种原因,我们暂停了对其的心理干预。

她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失落,问:“何医生,你们是不是也不要我了?不管我了?”

我解释说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她当时有很多症状已经大幅度缓解,学习能力也恢复了,还考上了大学。我们和她妈妈都建议她先上大学,在学习环境中逐渐调整,也有利于心理干预效果的沉淀和呈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会不断地自我成长,这样她会更有成就感。

她开学后状态不错,但后来遇到一些事情绪又波动了,其母亲赶紧找我。我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85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