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医院 >> 躯体化障碍与心理障碍的关联
躯体化障碍是种类繁多、反复发病、变化频繁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和器官,并且使用各种医学手段检查却无法证实有器质性病变的躯体症状,最常见的有:胃肠道感觉异常,肩背部感觉明显疼痛、频繁打嗝、时常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出现非过敏性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症状。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或心理精神疾病。本文以“SD发病及其原因”、“SD患者心理特征”、“SD患者与焦虑症关联”、“SD患者与抑郁症关联”和“SD患者中抑郁/焦虑影响因素”五大部分阐述躯体化障碍与不同心理障碍的关联。
1SD病因及病发机制
1.1SD现象
有学者认为S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个表现,SD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个亚型,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包括SD、未分化的SD、转换障碍、疼痛障碍、疑病症、身体变形性精神障碍,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新增的疾病单元,是一类障碍的总称。躯体化一部分是短暂时间内突发的症状,另一部分是患者逐渐感受到躯体异常并持续长时间不适,可以伴有或不伴有明确诊断的器质性疾病,常伴抑郁症、焦虑障碍、情感障碍等的各种心理精神障碍。于患者而言,症状常与应激性的突发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例如剧烈的打击或生活发生极大转折)密切关联,并且患者倾向于拒绝将其归因为心理原因的可能并否定本人存在心理障碍的可能。临床上,SD患者的躯体症状多用医学无法解释,所以用躯体化来定义无特异性的一类诊断,并得到有效治疗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躯体化不是疾病名称也不是诊断,而是一组具有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医学证据的患者的认知和行为特征的总称,是一种医学现象。躯体化症状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多数存在社会功能受损的情况,SD患者常导致昂贵及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1]
1.2SD病因
关于SD病因和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无法得出确定结论。但多数学者广泛共同认为是心理、生理、文化及人际与社会等因素共同使患者发生或放大躯体化症状,形成恶性认知循环。[3]目前SD主要归因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三方面。
(1)遗传因素
躯体化障碍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它是一种具有家族聚集性的障碍。在此前一些研究中,约20%的躯体化障碍女性患者其一级亲属同样伴有躯体化障碍。这种家族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两者分别或共同的影响。
(2)生物学因素
此因素多聚焦于神经生理方面,患者的双侧额叶存在对称性的功能障碍。非优势半球前部较后部有明显的功能障碍。躯体化障碍患者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比健康对照以及其他器质性病变患者更为严重。
(3)社会心理因素
躯体化障碍患者感受躯体明显不适的第一可能原因是其脑内对接收到的信息处理方法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以及患者本人对事件认知的偏差,症状无明确定位于某一确切的器官或组织,同时患者并不能向医生提供出有效的病理性阐述。有学者提出了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社交模型理论,即患者在家庭中把躯体化症状作为表达情感(如痛苦)的一种方式,期望从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寻求支持和关心。[1]
除上述三种普遍认同的因素之外,根据谢丽亚的研究[7]可以得出结论:个性特征或某些特定的人格障碍也是躯体化症状的一大因素,一些关于人格障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格障碍中,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与躯体化症状之间存在关联,但若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与戏剧性人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戏剧性人格模糊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与躯体化障碍的关系。只非戏剧性人格中,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才与躯体化障碍有密切且显著的影响。但戏剧性人格有发展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或躯体化障碍的倾向性,其结果多与性别有关。女性存在戏剧性人格较男性更易发展为躯体化障碍,而男性则易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或是伴随焦虑等障碍。并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戏剧性人格与躯体化症状三种状况可能是一种情境下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而不是三种截然不同又同时可确诊的病症。
1.3躯体症状的产生与发展
2SD患者心理特征
2.1就医行为
根据何琪的研究[4]表明,SD患者较其他患者平均每日感受到躯体症状的时间更长,次数也显著升高,并且对治疗满意度明显下降,治疗效果更差。
SD患者频繁就医的原因极为复杂,包括其躯体化症状发生的个数与之部位或器官重要性、感受其躯体不适感的严重程度、躯体化症状对社会功能和生活的干扰以及应激或突发的社会生活事件与社会心理因素等。在患者对于躯体症状的认知方面,研究显示躯体症状越多或越严重的患者就医次数大幅上升,且症状持续的时间更长;社会心理方面,患者多见坚持认为症状归因于器质性受损和病变等的患病观念、常伴有灾难化思维,与焦虑和抑郁情绪关联密切,除上述原因外患者产生共病焦虑和抑郁情绪会再度错误引导患者的思维判断和认知功能向消极方向改变,使其对躯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