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理治疗流派对移情的理解与应用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建的一个概念,也是该学派理论的核心内容。认知行动、人本主义等其他的心理治疗流派最初其实不承认移情的存在,认为那是分析性医治的特有现象。但是,随着医治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边沿人格障碍的临床医治实践,这些心理治疗流派也开始逐渐承认并运用移情,使得移情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移情的涵义

移情是来访者把父母等对自己有显著影响的人的情感与关系,转移到医治师身上的现象。移情的实质是关系,一种转移过来的关系。这类关系象一面镜子----来访者的“自体之镜”,反映出其人际关系模式和人格特点。

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正移情是来访者把对父母等人的喜欢、崇拜、依赖等好的情感转移到医治师身上,而负移情是来访者将敌意、不满、怀疑等不好的情感转移到医治师身上。实际上医治中常常产生的是混合移情,即来访者对医治师既有正的移情,也有负的移情,两者常常混合在一起,使医治情境变得复杂化。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心理治疗产生作用,就一定要产生正移情。由于来访者只有在正移情的体验中才能改良和成熟。医治师要善于把负移情和混合移情转变为正移情。

由于翻译等缘由,国内一些学者仿佛对移情概念有一种误解,常常认为移情是在医治中来访者对医治师产生的爱情,因此,对移情现象持畏惧及躲避的态度。实际上,移情的英文为transference,本义为移动、转送、转让等义,在精神分析医治情境下,其真正涵义是指转移过来的关系模式,即来访者把过去的人际关系模式转移到医治师身上,虽然关系模式中必定带着情感,但主要的依然是关系。所以将移情翻译成“转移关系”仿佛更准确易懂,还可避免误解产生。另外,既然移情的实质是来访者将初期的关系模式转移到医治师身上,因此,在医治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移情,无论是在长时间医治还是短时间医治中(长时间医治中移情会表现的更明显)。而且,来访者的移情不但在医治情境中产生,在日常生活与朋友、领导、同事等交往中也一样会产生,比如,在一个过分宠爱的家庭中长大的来访者,不但对医治师表现出依赖,一样会对其朋友、同事和领导等人表现出依赖,这些也都是移情。移情并不是医治师的专利。

2 精神分析流派与移情

移情的概念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年,年仅27岁的弗洛伊德首次接触到移情现象,当时他的同事布洛伊尔正在给一名名叫安娜的年轻聪明的女性做医治。安娜·O很崇拜父亲,在护理临终的父亲的6个月中,她出现了神经性的咳嗽和集聚性斜视等症状。布洛伊尔利用催眠技术暂时减缓了她的症状。但有一天安娜·O说她怀上了布洛伊尔的孩子,这使布洛伊尔感到震惊和恐惧,并“发誓不再受这样的折磨了”,他结束对安娜的医治并退出了心理治疗领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安娜的一种癔病表现,是她把对父亲的关系和情感转移到布洛伊尔身上。通过这个事件,弗洛伊德开始重视医患关系,发现患者常常会把对初期重要人物的关系和情感,转移到医治师身上,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移情。最初,弗洛伊德认为移情会干扰医治,是一种阻抗,就如布洛伊尔遇到的情况一样。但是,在后来的临床医治中发现,积极的移情可以使来访者做深度的自由联想,与医治师充分合作,从而揭露出潜意识中的“情结”。而消极的移情可以通过“解释”,让来访者明白移情的实质而变成积极移情,从而增进医治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移情不但不是甚么障碍,反而是完成艰苦分析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最核心的内容。不过,弗洛伊德最初认为来访者移情给医治师的,是其初期的俄狄蒲斯式的性关系和情感,而新近的精神分析流派(如客体关系等)则认为,来访者移情给医治师的是其初期的全部人际关系,而不但仅是性关系,从而扩大了移情的内涵和外延。

移情的表现有4种情势。1是直接表达。如来访者对医治师说:我觉得你很象我的父亲----来访者把医治师移情为自己的父亲。2是通过梦、空想等方式间接表达。如来访者对医治师说:我头几天做了个梦,梦里我在和你亲热----来访者通过梦间接对医治师表达了色情移情。3是通过生活中的事来间接表达。如来访者对医治师说他的一个老师一直真诚地帮助他成长,他很感激这位老师----来访者通过生活中的事来间接把医治师移情为自己的那位老师。4是通过“扮演”来表达。来访者迫使医治师扮演其初期的某个重要人物,重现其早年的人际模式。如来访者初期处于过于依赖父母的关系模式中,那末,在医治中其就会非常依赖医治师,好象离开医治师就没法活下去,迫使医治师和其再次构成初期的依赖关系。这类移情也称为投射认同,是较为隐蔽和复杂的移情方式。

精神分析的医治进程是一个发现移情―增进移情―修通移情的进程。首先,分析师会采取各种方式促使移情的产生。经典的精神分析采取中立、控制及医治师不能自我暴露等方式,使医治师成为一方“白屏”,以增进和完全地反应出来访者的移情。这里的中立是指医治师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不回应来访者,控制是指医治师不能满足来访者的早年幼稚需要等。当代精神分析医治已抛弃了这类做法,更强调双方互为主体性的互动,要求医治师洞察来访者的任何与医治情境不相匹配的反应,分析这些反应中的移情暗示,以不断促使移情发展。

明确来访者的移情后,医治师开始处理移情。处理移情的方法之一,是对来访者的空想、梦、生活中的事件、与医治师的关系等进行解释,让其“领悟”现在的人际模式是其初期人际模式的强迫性重复。解释常常要反复进行,才能让来访者领悟其潜意识中的“情结”。解释的情势主要有三种,1是对此时此地的解释,如我感到你和我在一起仿佛有些不安。2是对当前生活的解释,如你和尊长或领导在一起时是否是也有这些不安?3是对起源的解释,如你小时候惧怕父亲,长大后和领导或尊长在一起时,犹如和父亲在一起,也感到不安了。这三种解释常常组成一个完全的解释链条。解释要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否则对方可能听而不闻。科恩伯格认为,有效的解释应针对的是此时此地的含义,并且只能渐渐地将此时此地的含义与过去体验联系起来。沙弗认为最好的解释应当简短,且以可被理解的方式出现。如果解释更加复杂的事情,最好在不同时间里分成几小段来讲。

精神分析学派处理移情的方法之2,是建立医治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新的关系体验。医治师对来访者始终保持理解、接纳、一致的态度,特别面对来访者的不满、攻击等负移情,不抛弃、不报复、不躲避,而是象一个够好的母亲,提供一种包容的、增进性的环境。这样他们之间逐步建立了一种新关系,这类关系与来访者小时的关系不一样,是一种适应性的关系模式,由此增进来访者改变。如来访者小时候惧怕严厉的父亲,那末,长大后会惧怕尊长或权威,在医治中也会惧怕医治师。但医治师却一直保持同等、温和的态度,使其逐步可以大胆地与医治师交往,从而构成一种新的适应性人际关系模式,进而能够在真实生活中进行正常交往。

3 认知行动流派与移情

认知行动流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认知与行动学派的结合。这个流派强调个体“想法”的重要性。虽然它也承认影响个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认为“想法”是最重要的。这里,“想法”包括信心、自我概念、价值观等,可以统称为“图式”,图式是在早年的生活中通过人际互动构成的,它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图式决定了个体对当前事件的认知、情感和行动。认知行动学派认为,通过“认知重建”,将功能不良的图式变成功能良好的图式,就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初期的认知行动医治师重视意识层次的图式,但近期仿佛对潜意识层次的图式给予了足够的

认知行动疗法最初其实不重视移情,也很少谈及移情。但在近十几年中,由于医治边沿人格者时遇到了意外的困难,认知行动学派改变了这种情况。传统的认知行动医治师倾向于和患者保持直接了当、公事公办的医治关系,这类关系遭到了持有敌意和无常情绪的边沿人格患者的强烈排挤,导致没法建立牢固的医治同盟。实际上,这是来访者把其初期的人际关系模式转移到医治场所中的移情表现。这个移情样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进行下一步的“认知重建”。因而,新近的认知行动学派开始探索潜意识、领悟、初期经历和医治关系。古德弗雷德指出:“…认知行动医治师也开始认识到,揭露当前正运作的消极图式的历史起源并将它们与当前的症状相联系有可能会促进认知技能与重构…”,贝克认为要利用医治关系,这样“…虽然使医治变得非常复杂,但它为医治师提供了一个视察人际问题而不是只听来访者描写的机会,和利用这类关系挑战来访者的人际偏见并使其构成更加适应的人际行动的机会。”赛弗兰等应用沙利文和鲍尔比的心理动力学思想来解释来访者的人际模式并以此作为医治的方向…。这些都显示出认知行动学派开始承认和运用移情进行医治。

认知行动学派主要利用现场处理的方式处理移情。其进程是把医治关系放到核心,希望通过医治关系的改变来纠正不合理图式。医治师和来访者此时此地的关系,像镜子一样反应出来访者的心理结构和不良图式等潜伏问题。此时此地的关系看得见,摸得着,立体鲜活,来访者很难躲避和谢绝。现场探索和处理这些关系,可以最有力地解决移情问题,增进来访者的改变,逐渐构成一种新的适应性的关系和图式。如在医治自恋人格和边沿人格障碍时,医治师以回应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使其自恋性图式在医治关系中得以展开,继而被表达、理解及重新加工。这样,来访者在医治室里得到了和平常不一样的对待,构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和功能良好性图式。这个进程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处理移情的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认知行动学派中也有一些人提倡整合疗法,他们试图将其他流派的部份理论和技术融会进来。这些融会强调潜意识进程、初期发展重要性和医治关系的利用。如认知行动的建构主义流派就非常

可是,也有一些学者反对将精神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引入认知行动学派,拉德和乔伊纳曾强烈地指出,移情或反移情这些概念的引入使医治进程重新被神秘化,违背了认知医治的原则。他们提出了“医治信心系统”的概念,这个系统包括一系列当前活动的信心、假定、行动、补偿策略和来访者和医治师的情绪反应,其焦点是“将内隐外显化”。但仔细视察不难发现,这类说法好象与“将潜意识意识化”很是类似,似乎是用行动术语表达了移情及其处理进程。

4 人本主义学派与移情

人本主义学派非常重视医治关系,认为医治关系是获得医治效果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但是,人本主义学派眼里的医治关系是一种真实的关系,而不是移情关系。这类真实的关系是通过共情、无条件积极

人本主义医治师通过解释和建立新医治关系来处理移情,这和精神分析学派处理移情的方式大体相同。通过解释,来访者能够将现在的问题与初期的经历联系到一起,领悟到问题的本源;通过

卡尔·罗杰斯非常强调共情的作用。他认为共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斟酌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医治师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力,很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并能体会到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与来访者的同调,引导出其自我调剂、自我愈合的巨大潜能,到达自我实现的境地。

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兹·科胡特也一样重视共情的作用,他认为医治师要“浸泡”在来访者的感受中,不断逼近来访者的经验,以此来觉察和处理来访者的3种移情: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孪生移情。共情是发现、理解和修通移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不过,与罗杰斯相比,科胡特的共情更具有明确性和结构性。

人本主义医治师强调要与来访者建立温暖接纳的关系,认为这类关系在医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医治中使用自我暴露,以引发来访者的共鸣。这和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的。传统的精神分析要求医治师中立、控制、不能自我暴露和不回应来访者,不满足来访者的早年幼稚需要。当代精神分析医治已改变了这类做法,自体心理学提倡医治师应提供一种更人性更温情的医治关系。要求医治师通过共情,体察到来访者需要医治师提供什么样的功能,医治师就要开放地给予这类功能,包括爱、

人本主义学派还认为医治师应当富有同情心肠接纳来访者,只有医治师接纳了来访者,来访者才能自我接纳,医治师接纳来访者是其自我接纳的先决条件。这个观点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心理学很类似。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医治师要接纳来访者的一切,促使其将医治师内化,以构建其内部世界好的客体,从而构成真实的适应性的人际关系。医治师要具有“容器”(container)的功能。当来访者把本身没法处理的原始冲动和焦虑的“贝塔元素”投射给医治师时,医治师要象一个具有解毒功能的容器一样,容纳、保存、吸收并净化这些被投射进来的带毒“贝塔元素”,然后将已净化为无毒的“贝塔元素”返回给来访者,来访者内化这些自己当初投射出去、并被医治师加工过了的元素,构筑了自己内部的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这样屡次重复后构成了自己的心理结构。同时,心理治疗师的“容器”就内化到来访者的心理功能中,而使之能够有能力净化那些毒性情感,取得精神健康的生活。反之,医治师不能接纳来访者投射来的原始冲动和焦虑时,就被来访者的投射认同击中,与来访者的潜意识合谋,表现出攻击、畏缩、突破设置等行动,构成投射性反认同,阻碍了来访者的成长。

5讨论

精神分析、认知疗法与、行动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共称为现今心理治疗体系的四大流派。精神分析疗法是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心理治疗体系,也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它的理论和技术为各种心理疗法的成长提供了丰富营养。

认知疗法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动的中介,改变非理性认知就可以矫治心理障碍。这里非理性认知指非理性图式和信心。年艾利斯提出11种非理性信心。韦斯勒将其归纳概括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与糟至极3种。年贝克提出认知疗法,更加强调认知进程,并将认知分为自动思惟、中间信心与核心信心三个层次。他将非理性公道信心归为7项,分别为随便推论、选择性断章取义、过分概括化、扩大与贬低、个人化、极端化思考、乱贴标签。[13]认知疗法通过辩论、现实检验、家庭作业等方式改正非理性信心,医治进程积极主动,简洁明了,结构性强,疗程比较短。认知疗法完全地概括出人们的各种非理性信心,但却忽视这些非理性信心是如何构成、重现和保持的,这使得认知疗法显得简单化和常识化,缺少对深层心理的理解和人性的掌控,在对人格障碍等复杂症状医治时有些显得无力和苍白。虽然后来认知流派意想到仅仅重视认知是不够的,又吸收行动流派的理论和技术,构成了认知行动流派,但其忽视深层意识的顽疾仍在,缺点依然明显。临床上常常出现的情况是,来访者知道了自己的非理性信心,但通过认知调剂、行动训练等方法很难使其改变。缘由就是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心是在初期的不良人际互动中构成的,反应了其与主要抚养者的不良人际关系模式,代表了与原生家庭的联结。改变非理性信心,就失去了与家庭的联结,而这是来访者不能接受的。只有让来访者领悟到这些深层缘由,其非理性的信心才能松动。而这就要利用精神分析的移情技术。通过处理移情,让来访者明白其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模式和理性信心,其主要抚养者是允许和接纳的,非理性信心就容易改变了。

认知行动医治的另外一不足是忽视医治关系。他们认为处理医治关系是正式医治前的工作。这使他们在医治人格障碍患者时吃够了苦头。近期认知行动医治师意想到,医治关系不仅是医治的条件,更是医治的重要手段。而要利用医治关系,医治师就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移情。医治师只有明白来访者把过去的关系带到了医治室里,辨认了这个移情样现象,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一种新关系,在这类新的适应性的关系中去改良来访者的症状。现在认知行动医治师在医治人格障碍时,都已充分重视和利用移情,把医治关系放到了中心位置。

人本主义流派对人性持乐观的看法,认为人性本善,寻求自我实现,且有自我实现的巨大潜能。当自我概念不是由机体的经验来决定,而是逢迎他人而内化他人的价值而构成,机体经验与自我概念间出现了冲突,致使了心理障碍的产生。医治中就是利用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

人本主义提倡以人为本,为心理治疗指明了方向,得到了各医治流派的一致赞同。但是,其医治方法过于抽象化和哲学化,缺少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人本主义医治强调共情,并通过重复和澄清来访者的话语来处理共情,疏导其情感和认知,引导其自我发现和自我治愈。这类处理方法,使得共情进程显得抽象而不确定,表面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很难掌控。其实,共情就是要体察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但其主观感受总是和其初期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体察到来访者的初期经历和感受,并且明白现在感受与过去感受的联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共情。而这就需要了解和应用移情。通过移情,可以握明确地掌控来访者过去、现在和两者的联系,共情才会具有结构性和规则性,易于掌控和实现。

人本主义医治强调无条件积极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要求心理治疗提高疗效,缩短时间,由此促进各心理治疗流派间相互学习,强化技术和理论,不断加强融会。认知行动、人本主义等流派吸收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核心的移情的技术,是这一趋势的重要表现。固然,在融会和吸纳其他流派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各流派依然保持自己的理念和构架。认知行动医治

6 小结

综上所述,移情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已被各个心理治疗流派接纳和应用。精神分析学派对移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其的应用也到达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地步;认知行动学派愈来愈重视潜意识、领悟、初期经历和医治关系,在实际医治中也已利用移情来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图式,虽然他们更愿意使用行动术语来表达移情;人本主义学派不但重视真实的关系,也开始重视转移过来的移情关系,通过处理移情关系来展开医治,虽然他们其实不认为移情比其他技术更重要。总之,移情的理论和技术仿佛已成为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共同工具,发挥了愈来愈大的作用,不但增进了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增进了各心理治疗流派的融会。

文/孔德生博士/听心语

-----欢迎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如何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16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