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孩子为什么需要心理导师一什么是人格
:孩子为什么需要心理导师?
因为不管你有多么优秀,家长很难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
如果你和孩子感知和解释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情感、冲动控制、欲望满足、与人相处的方式等领域中有任何困惑与不满意的地方,都可能是人格需要完善。
人格对人的影响仅次于生命!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实现人格完善。
一什么是人格障碍人格也称为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密切关系。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人格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型人格的表现,偏执型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不同。
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始于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续终生。人格改变的参照物是病前人格;而人格障碍主要的评判标准来自于社会、心理的一般准则。
对于人格障碍和疾病的区分并不总是容易做到,区别的关键是不正常行为持续的时间、对自身社会功能影响的程度、对心理功能的影响等等。如果一个人原来行为正常,后来在生活的某一阶段出现异常,就可以认为是疾病,如果其行为由幼年起一直不正常,则说明是人格障碍,如果行为隐渐发生改变(如偏执性精神障碍)则不容易区分。
关于人格障碍的概念,过去曾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精神病的轻症表现,与神经症是同一反应过程。但近年有的研究认为“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发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
二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年和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这个结果笔者认为偏低,可能的原因是对于诊断标准的掌握与理解的差异所致。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部分在2%~10%。从得到的有限的资料来看,中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是中西方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的不一致及文化差异造成的。
三人格障碍的表现几乎所有的人格障碍均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一般容易被误认为是脾气秉性。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在医学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的疾病表现。
3、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这一点往往被当事人认为是“我就这样”,或者“我很特别”。实际上容易被社会公众认为“怪异”。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往往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经常把自己的不满意的状态认为是他人造成的。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7、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医疗措施难以奏效。
四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明显偏离了患者所在文化所应有的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类型,表现为下列两个方面以上:
①认知的异常偏离,问题是当事人并不这样认为。这种偏离是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异于恰当水平。
②情感的异常偏离,即在情绪反应的范围、强度、脆弱性、和适合性的存在问题,并给自己造成痛苦,同时导致亲密人员尤其是家庭成员的痛苦;
③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容易导致矛盾冲突。
④冲动控制问题,尤其是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比较弱,明明知道发脾气不好,但事到临头却控制不住。
2、这种持久的类型是不可变的,并且涉及个人和社交场合的很多方面。
仅限于个人生活一个领域的不适应行为模式,不可能是由于人格障碍所致。人格障碍涉及到大多数社会情境中特征性的日常行为方式。
3、这种持久的类型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这里既可以是内心痛苦也可为功能损害,某些不适应的人格特质仅涉及到轻微损害,但有严重内心痛苦,而另一些则表现为本人不在乎,但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
4、这种类型在长时间内是相当稳定不变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换言之,笔者不承认成年开始的人格障碍,至少必须始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人格障碍行为模式具有稳定性,而不是发作性,对于年轻人如果他们不适应的行为开始于18岁,则应谨慎使用人格障碍的诊断,在短时期内的不适应行为模式可能是反映情境性或不久会消失的发育期反应。
5、这种行为类型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这种行为类型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一般躯体情况(例如脑外伤)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正是因此,人格障碍不适用于心理咨询,而是心理治疗师的工作领域。
五人格障碍病因1、生物学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多项研究均得出类似的结论。有人对同卵双生子犯罪问题的研究,发现共犯罪率为55%;双卵双生子共犯罪率为17%。提示生物遗传因素在罪犯(其中一部分系人格障碍患者)违法行为的作用,但笔者认为有成长环境的影响因素。内倾或外倾性格可能与遗传有关,同卵双生儿的一致率较高。
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大脑皮层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
2、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
3、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
六人格障碍常见种类1、偏执性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6、强迫性人格障碍
7、焦虑性人格障碍
8、依赖性人格障碍
9、边缘型人格障碍
10、回避型人格障碍
11、自恋型人格障碍
12、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心理导师李少成团队,协助您给孩子一个完美人格!
爱孩子,就给孩子请一位心理导师。
人格完善-;(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2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