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护理 >> 孩子到底要不要吃药大象案例讨论
医学之光
第期
1月23日大象药物学校家长互动实录作者:船夫案例自述女,22周岁。16岁初诊。成长环境:父母是教师。1-11岁反复离开父母,转学,随外公外婆生活,两个老人天天争吵。妈妈也暴躁,低落,和爸爸吵,孩子常因作业挨骂,6岁的日记写道“真想到天堂去,天堂应该很美丽”。一个姨妈三十多岁诊断强迫症,吃少量药。所有人身体生活工作都还好。本人性格:外向,好动,单纯,聪慧,能干,有组织和领导能力;做事虎头蛇尾,易激惹,但总有几天很乖,(可能与妈妈也有关,妈妈对孩子处于冷漠粗暴与愧疚溺爱之间几天一摇摆),学习成绩差(也有过一学期新学校新老师进步很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软硬不吃,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下半年高二提出不住校,并说“如果不答应出了事别怪她”,同时发觉一向外向有气场的孩子畏惧室友、同学;有约2个月周末在家躺床上,不注重形象,了无兴趣,更易激惹,话少。两次自己提出看心理医生,第一次是知道电影《催眠大师》后,想去催眠,看自己是什么人格。第二次是语文老师在旁边讲课,声音不难听,但控制不住想发毛。放寒假去初诊前后状态其实不错,也关心父母长辈,脾气好,不乱用钱。初诊.2.9:检查结果中度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吃舍曲林早中各50奥氮平1.25阿普唑仑中午睡前各0.2;半个月后复诊,加德巴金,处方上写双相情感障碍。吃这些药,班主任说孩子自律学习认真,自己说和同学关系好转。.3换医生,说是双向混合,吃德喹舍,再也没有前段时间的懂事自律,去学校也少。一直到年,其间德-1变动,喹(或者阿立哌唑5-10或者再换成奥氮平2.5-5),舍50都不好不坏拖着,不如初诊前的状态。.8去读高职一学期(吃德0阿立哌唑5舍50)手机转走姨妈六万多网上买衣服等,很少回家,高高兴兴的,不知道是轻躁。为此寒假(.2月)强行去住院4天(这六年只住这一次院),没有做其他治疗,做些检查就让出院,医生说她没有精神病性症状。住院检查卵巢囊肿,停掉吃了两年的德巴金。换成锂0阿立5状态不好,加上舍25情绪有点高,不加又郁。不理性,不去上课。又怕与同学相处。休学两年,在家晚睡晚起,看手机,有同学约就出去玩,出去打工的时间很少。看过几个医生,都觉症状轻,几年基本都是下午晚上有心情有活力,基本丧失社会功能,感觉最好的组合还是德奎,阿立吃后一直害怕恐惧。这几年里,买猫狗、分期付款买手机、纹身、少量抽烟、不去心理咨询,吃药不够自觉。我们觉得药没让她更好,而是影响了认知,吃药后发现她分不清一个人长得美丑高矮等。年网上咨询医生,说是双相混合带人格特征,建议服药同时心理治疗。提议拉莫喹,足量足疗程至少一年。但本地医生没照此开药,年下半年在拉莫-喹-之间动态服药,孩子服药不规律有漏服。不过最好的变化是决定年下期复学,因怕与同学相处在外租房。她说喹吃比清醒,再减更清晰,所以喹那段时间没吃到.一个人带着狗狗住在校外,生活各方面能自理。(家长感觉喹硫平对她效果较好)喹是国产舒思。.1.13拉莫早晚各喹缓(舒思换成思瑞康缓释片)晚自觉规律服用至今。一个人不太愿意出门。第二天不上学不上班,就一两点睡,第二天中午醒。与父母关系良好,吃得少,脸色不好,精力欠佳。即便晚上提前12点以前睡觉,早上可起床上班,白天也困。.8月换成思瑞康平片效果更好,更理性。胃口更差人越瘦。今年10月底开始主动规律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更理性,但对自己没信心,找不到目标,也缺动力。心理医生说孩子内心精神干瘪,让咨询师有种无力感,妈妈的团体治疗师说家族有人格特征和沟通模式问题,说孩子缺动力,有些东西藏得很深。1.二诊吃舍早中各50奥1.25阿普中午睡前各0.2德巴金,自律学习认真,自己说和同学关系好转。后面这几年都没有这种效果。是不是有抗焦虑药?2.这几年吃药感觉药物让她的认知更糟糕,认知等都没有初诊前那样好,自我认同感偏低,性格像变了一个人,是不是不该吃药?3.拉莫喹平片是除二诊外最好的组合,量不足不够好,疲乏和气色差(身高体重90斤),已足量足疗程服药一年,可以减停一种或两种一起减停吗?遇到什么问题要吃回来?互动实录hudongshilu家长:
现在补充几点:1.一次医生听说吃过各位组合药,量小量大等都没啥区别,不好不坏拖着。医生说那就看心理医生,精神科好像……孩子一听很高兴说:我就说我没病嘛。后几天明显感觉孩子状态一下正常了。2.试着只吃拉莫,勤快了,能收拾自己房间衣服,情绪整天平和,理性,与年龄较吻合,但慢慢发现她笑起来很难。3.尝试只晚上吃思瑞康,白天睡或看手机,傍晚出去吃饭玩到半夜才回来,又要吃东西,再吃药睡觉。白天不耐烦。4.最新情况.12.26通过网上咨询把思瑞康减了。减药后比较开心,没感觉情绪高的迹象。只是烟抽得稍多一点(妈妈在一起几天几乎不抽),有点小不耐烦。但思维要成熟、灵活一点。但在公司也动不起来。但视频心理咨询能每周主动坚持。现在父母也在学习,亲子关系较好。5.怎么减药停药?可否尝试停药只做心理咨询(她没有过严重的症状)?
船夫:
“几年基本都是下午晚上有心情有活力,基本丧失社会功能,”能具体说说吗?
家长:
大多数时候不上学不上班。
家长:
六年虚度。
船夫:
原因呢?
家长:
去学校不想与同学一起。
家长:
上班找不到合适的,不累的。白天要睡觉。
家长:
晚上半夜过后睡。
船夫:
有过轻生的念头吗?
家长:
除了小时候的日记,长大后没有出现过。
船夫:
有说过活着没意思吗?
家长:
前不久去上班我说年轻人刚上班都辛苦,她说这么艰难活着干什么。
家长:
是在要我帮她辞职,我没答应时。
船夫:
噢,这个不算。
家长:
其他没说过。
船夫:
家族中有类似情况的吗?
家长:
家族除了脾气不好,一个姨妈强迫,其他没有。
家长:
生活工作都正常。
船夫:
好,每天情绪有起伏吗?
船夫:
早上差一点,晚上好一些?
家长:
晚上精力情绪好些。
家长:
上午没睡够就不好。
船夫:
有没有几天一个循环?
家长:
没有。
家长:
现在上班能早起,提前睡。
船夫:
你觉得她最大的困扰和问题是什么?
家长:
没有好好学习、上班。
家长:
吃药六年不学习不上班我觉得就没有意义。
船夫:
那在做什么呢?
家长:
基本宅在家,平常养猫狗,养狗每天出去一下。
家长:
只要有同学约就出去玩一天。
船夫:
有朋友吗?
家长:
有两个固定的同学一直交往。
船夫:
有没有人生目标?或计划、打算?
家长:
没听她说。
家长:
问她准备干什么,说不知道。
家长:
咨询师让她去学什么,她找不到究竟学什么。
船夫:
对爱情呢?
家长:
挺漂亮的姑娘,交的两个男朋友都不行。
家长:
现在与一个外地的大学的男生交往了三年,她自己说长的丑。
船夫:
你提问,我回答。
家长:
我想她是不是可以不吃药?
船夫:
可以少吃一点。
家长:
症状不严重没得危险。
家长:
我觉得药物影响了她的认知。
家长:
老师觉得我可以如何尝试减药?
船夫:
不吃也行,她有环性性格特征。
家长:
其实我也有一点。
船夫:
情绪波动会有点大。
船夫:
减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我就不给具体建议了。
家长:
老师觉得环性性格怎么做不至于影响生活?
船夫:
自我察觉,自我调整,自我接纳。
船夫:
做到这三点就好。不要太跟自己过不去。
家长:
心理咨询才能帮到她吗?
船夫:
可以帮助一点,但不大。
家长:
那怎么办呀?
船夫:
自我察觉,自我调整,自我接纳。
船夫:
接纳,很重要。
家长:
她自己做不到这三点的情况下怎么办?
船夫:
那就你接纳。
船夫:
没什么不好。
家长:
我努力学习吧。
船夫:
别把孩子当病人。
船夫:
别让她以为自己是病人。
家长:
就是就是。
家长:
老师还是说个维持的药物治疗方法吧。
家长:
她就是对自己没得觉察。
船夫:
锂,或镁-,或喹
船夫:
只吃一样。
家长:
好的。
家长:
我一种一种的来试着那种好可以吗?
船夫:
可以。
家长:
现在的药物先怎么试?
家长:
医院。
家长:
我在当地没找医生了。也是网上的医生。
船夫:
用药,一定要经过医生同意。这是我讨论的底线。
家长:
明白。
船夫:
你最开始用药效果好,是因为刚开始使用药物。
家长:
好像锂她不喜欢吃。
船夫:
一粒,还好的。
案例讨论
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平时的表现跟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有时情绪失控,有些行为异常;或者不能像其孩子那样有一个人生的目标,有一个一直努力的方向。以本案孩子为例,她就不像一般的患有抑郁症的孩子那样有自杀轻生的想法,也没觉得活着没意思。但在妈妈眼里,她“六年虚度”,因为她“多数时间不上学、不上班”,“去学校不想与同学一起”,“上班找不到合适的,不累的”。年初诊,检查结果中度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处方上写双相情感障碍。吃了些药,“班主任说孩子自律学习认真,自己说和同学关系好转”。后来,诊断为混合双相,按混合双相用药,一年多下来,“都不好不坏拖着,不如初诊前的状态”。年住院,没有做其他治疗,做些检查就让出院,医生说她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没几天就让出院了。在这以后看过几个医生,都觉症状轻,几年基本都是下午晚上有心情有活力,基本丧失社会功能。妈妈觉得吃药没让她更好,而是影响了认知”。几年下来,孩子吃过各种组合药,量小量大等都没啥区别,不好不坏拖着,医生说那就看心理医生。去年开始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说孩子内心精神干瘪,让他有种无力感。面对今天这个局面,妈妈非常困惑,孩子到底还应不应该吃药?其实,应不应该吃药,是一个非常普遍和共性的问题。几乎所有有精神困扰的人都会遇到,只不过对于其中一部分人而言,只是阶段性存在而已。人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多彩,人与人之间如此迥然不同,以至于它的病态和常态之间既没有一个显著的分水岭可以识别,也没有一个可靠的生物指标加以界定。再加上很多问题可以通过非药物的方式去解决,比如心理咨询、自我成长等等,应不应该吃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病而异,还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临床上有一些本应该吃药的情形,但使用药物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最后,“应不应该吃药”成为一个问题。比如:1、环性性格2、恶劣心境3、轻度混合4、空心病5、残余症状6、人格障碍等等。到底应不应该吃药?本案的观点是:第一、状态决定一切;第二、能吃药,尽量吃药;第三、能少吃,尽量少吃。少吃药,或不吃药,需要更多的接纳和更友好的精神生态环境;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能量;同时也意味着,为心理留出更大的成长空间。因此,本案建议妈妈要接纳孩子的状态:“别把孩子当病人”;更要让孩子接纳自己:“别让她以为自己是病人”。药物方面,毕竟药物或多或少能改善孩子的症状一些,建议用极少量的药物维持,“锂,或镁-,或喹”。—END—说明:本案经权益人同意入案例库并刊发,未经大象平台授权,请勿引用或转载。
:走进大象动图设计
KesanN
叶片插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2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