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随着热播剧《以家人之名》的更新,剧中抛弃了凌霄的妈妈陈婷从新加坡回国了,并且成功替代了《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成为目前最气人的角色。

陈婷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广大观众认为“陈婷比林有有坏多了”,“林有有跟她比就是圣女”?

我们来听一听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师心理培训工作的似曾相识燕的解析。

《以家人之名》中的陈婷肯定是有病的,这一点毫无疑义。

我这里说的“有病”,就是字面意义,不带有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贬义。

那具体是什么病呢?

先说结论,第一,是抑郁症的问题;第二,是人格障碍的问题。

关于抑郁症

在凌霄的亲妹妹云云意外去世之后,陈婷比较明显的就是有抑郁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比如不能看到云云的照片,

但总体表现是抑郁。

比如,她自己持续情绪低落,而且没有办法完成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比如给儿子做饭。

凌霄没饭吃,她自己也未必吃了,就是抑郁状态下能量和行动力极低的状态。

不是重度抑郁。重度抑郁就没力气吵架了,估计属于轻中程度的抑郁。

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抑郁的人会吵架,其实轻中度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有“易激惹”的症状。

陈婷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吵架,这主要体现在和凌爸的关系中。

她这个阶段,如果要治疗,需要在精神科进行抗抑郁的药物治疗,

在药物有效控制情绪后,可以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尤其是哀伤辅导。

凌爸采取的是“我们能不提这事儿好好过日子吗?”的策略,

但这对受到创伤的人是不好使的,压抑是压抑不了的,需要处理和解决。

假设这时候丈夫比较善解人意,这时先让其他亲属帮忙带凌霄,能够接纳理解她的情绪失常,让她把失去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可能会逐渐好一些。

可惜,这对凌爸来说实在强人所难。

周围的邻居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者指责她不负责,或者劝她做个贤妻良母,这些并不能帮到这个家庭。

我看到有朋友说陈婷是躁狂抑郁症,这我觉得值得商椎。

陈婷并没有肉眼可见的躁狂状态,或者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状态的交替。

医院实习时见过躁狂抑郁症患者,他们在躁狂状态的那种情绪高涨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虽然躁狂时也可能会伴有易激惹的症状,但不会是陈婷这种让你觉得很恐惧的易激惹。

再说人格障碍

这些年,公众对抑郁症的了解比较多了,但对人格障碍的了解还比较少。这里先普及一下。

在我们区分人精神和心理状态的“病”与“非病”,粗粗分类,能纳入“病”的范畴的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神经症,典型的比如焦虑症,强迫症,就是那种有病也自知有病(有自知力)的状态;

第二类是精神病性疾病,典型的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就是有病却认为自己没病(无自知力)的状态;

而第三类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有病,但病局限在一定范围的,

在这个范围之外,他们可能社会适应良好,可能很成功甚至很有个人魅力,

他们有部分的自知力,但更大可能性是他们让周围的人痛苦,但自己并不想改变。

我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障碍患者出问题的这个“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本性,这通常是很难改变的。

我们看到当陈婷抛夫弃子多年后再次回来时,由于多年的优越生活和小橙子的替代作用,她并不抑郁,

但我们还是觉得她不对劲:自私,控制欲,偏执,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这是她人格的底色,就是即使在没有明显负面生活事件和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她人格也不算健全。

然后,当母亲和丈夫都突然去世、自己也受伤瘫痪之后,这再度的刺激显然激发出了她人格的不健康部分。

镜头没有过多表现她在那九年是怎么折磨凌霄的,但仅以表现出来的就很恐怖。

这些长期性的问题我认为属于人格障碍范畴,但具体是哪种人格障碍我不能非常肯定。

比如,从她在云云去世之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她很容易把别人中性甚至善意的表现解读为负面的,这很像偏执型人格障碍。

她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比如她去凌霄诊所时会给人一个特别可亲知性的好妈妈的感觉,这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喜欢在聚光灯下做主角。

不过我觉得可能性最大的,是她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

BPD患者的最显著特点,用一些专业人士的话来讲就是“稳定地不稳定"。

据说在删减的部分有陈婷在云云去世之后的自杀行为,她在瘫痪之后也有过自杀、自伤的尝试,

她的情绪极其不稳定与不可预测,导致凌霄经年累月处于情绪紧张之中,

肩膀和内心也因为她的发作而留下永久的伤疤。

影视作品中,其实琼瑶剧的很多女主角都挺BPD的(这么说暴露年龄了)。

BPD患者另一个特点,就是缺乏人际的边界感,这点我们从她和凌霄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来。

儿子的情感、个人空间、人生选择,都是她不在意的。

就我从做心理治疗的朋友那里听到的说法,治疗师和BPD患者之间最常进行的斗争,就是在对咨询设置的维护上。

BPD患者会想出各种理由来突破咨询设置,从而让自己感觉很“特别”,而这也是一些心理治疗师对与BPD患者工作头疼的原因。

而且,这种治疗通常是长程的,做个两三年不稀奇。

新加坡的医疗条件是比较好的,陈婷在车祸之后真的需要精神科的药物治疗和长程的心理治疗,而不仅仅是生理的复健。

靠她自己的力量也好,靠亲人的关怀也好,对于受到身心创伤又有人格障碍的患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做。

而且,现实地估计一下,即使做了专业的治疗可能也是部分地改善。

人格障碍患者不同于精神病患者,他们是有一定程度的自知力的。

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想改变,会去求医、求助,而有些人如陈婷一样,并不想改变,只想拉着亲人一起跌进自己的黑洞。

她不想改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她一直在被纵容,她可以一直成功操控他人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让她没有自我改变的动力。

陈婷不仅和凌霄的舅舅一样善于用亲情进行道德绑架,用小橙子的话来说,她还善于“卖惨”,这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被动攻击”。

一般人很难避免这样的心理操控。凌霄很聪明,人际间细腻敏感,

而作为他妈妈的陈婷的智商恐怕也不低,某种病态的情商也挺高。

所以真的不要责备凌霄这么多年被她吃得死死的。

话说回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和BPD患者工作都有难度,何况普通人?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BPD患者是受过创伤的,

而且不是陈婷这种成年后的创伤,是人生早期的创伤,如被虐待、被抛弃等。

因此,在这里普及有关BPD的知识并不是说要污名化这个病或者歧视这些患者,

而是希望他们的亲友知道怎么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帮助。

BPD患者当然是缺爱的,也是需要爱的,

但他们需要的是有原则、有界限的爱,

是有人能温和善意但又坚定地对他们说”不",

停止他们对他人边界的侵犯和情感的伤害。

这样,也许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去寻求改变。

迫切希望后面的剧情里,凌霄能对陈婷明确、坚决、毫不动摇地说出这个“不”字,

在他自己、他所爱的李尖尖,以及从小给他爱的李凌全家人与陈婷之间,

划出清晰的界限。

本人专业为心理学,受过心理咨询培训,工作经历限于正常人群。以上为个人观剧感想,仅供参考。如有同行发现文中内容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读者如怀疑本人或亲友有文中描述医院医院心理科就诊,以专业诊断为准。另外也要说明,陈婷的问题不能完全归结到心理疾病上,她的自私就是自私,并不能代表心理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以上分析也不能免除她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自己、对子女、对他人应负之责。

似曾相识燕

心理学硕士,曾在中学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师心理培训工作。

年接触亲密之旅课程,一路见证亲密之旅发展成长,曾多次担任亲密之旅亲子营的亲子老师。

本期编辑:梁美识排版:Eva校对:雅歌

欢迎参加亲密之旅免费体验课,一起怎样智慧地爱,发展健全人格。

点击快捷报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wh/26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