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体系,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第一思潮。该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的人格的成长过程,拓展了人类自主精神的领域,加深了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一百多年来,通过无数杰出的专业人员的努力,精神分析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用于探索自己浩淼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没有任何工具可以超过它。它通过自由联想、移情、精神疏泄、梦的解析等,探索了现代人更深层的精神世界。即使仅仅出于一时喜好去学习它,我们都可以这样说,无论掌握了多少,你都能相应增加一份对人类的洞见,并为个人缔造心灵的自由空间,为群体营造轻松自在的互动关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分析理论是一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体系的基础,是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其他一切从事心理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人员的必修科目。许多其他学派的大师级人物,都有很深厚的精神分析理论背景,这当然也是他们能够自立门户的专业基石。在中国,很多优秀的行为主义治疗师、家庭治疗师以及其它学派的咨询师们,都在通过各种途径补修精神分析理论的知识,以提升心理学素养,能够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

雷正则,男,医院著名临床心理学专家(精神分析取向),性学专家,医院前院长,湖北省心理学会性心理治疗培训首席教员,接受过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并结业。

雷老师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治疗取向为精神分析,擅长领域为精神分析、行为治疗、性治疗。从事精神科及心理治疗临床工作三十多年,治疗时数达二万小时以上,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些年来,雷老师在全国各地举办精神分析临床技术、释梦、性治疗、督导团体等培训,因其理论与临床实例紧密结合的讲授风格而受到广泛好评。

雷老师的授课风趣、幽默、生动,善于将抽象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具体案例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来。他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实操训练,以实际案例和临床实践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极具感染力,深受学员的欢迎,被大家誉为“让梦可以说话的专家”。

※以下所呈现的理论请勿擅自对号入座,如怀疑有任何症状,医院进行诊断。

精神分析把人格障碍分为三种:

分裂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分裂型人格障碍

?一般情况

-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冲突的人格,一方面是冷淡与粗暴,另一面是过度敏感。

-与精神分裂症无紧密关系。

-亲属中变态者与精神病的发生率高于其它人格障碍。

?临床表现

-退缩、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交往、情绪冷漠,对人缺乏温暖,知心朋友少(没有朋友),爱好不多(没有爱好)、对表扬和批评均无动于衷,对他人不感兴趣。

-过分敏感且害羞、胆怯、怪癖。

-未丧失认知现实的能力,但常有白日梦。

-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

?类分裂性人格(分裂样)疾患之DSM-IV-TR诊断准则

(一)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所表现的一种广泛模式,对社会关系疏离,在人际往来情景下表达的范围局限,表现下列其中四项(或者四项以上)

1、不要求也无法享受与他人亲密关系,包括身为家庭中的一员。

2、几乎总是选择孤独的活动。

3、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与别人有性经验。

4、几乎没有什么活动能让他觉得快乐。

5、除一等亲外,缺少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6、对他人的赞美或指责看来漠不关心。

7、情绪表现冷漠、疏离或平板的情感。

(二)非仅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随精神病性特质的情感性疾患、其他精神病性疾患,或一种广泛性发展疾患的病程中,也不是一般性医学疾患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的。

?分裂病性人格疾患之DSM-IV-TR诊断准则

(一)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在各种环境背景下表现的一种广泛模式,社会及人际关系不足,表现出对亲近关系的剧烈不安及能力不足,并有认知或知觉的扭曲及行为偏离常态,表现下列其中五项(或者五项之上)

1、关系意念(已排除关系妄想)

2、影响行为的古怪信念或魔幻思想,且这些信念、思想与次文化常态不符合(例如迷信、相信千里眼,心电感应或“第六感”);在儿童或青少年身上,则为古怪的幻想或固着成见。

3、不寻常的知觉经验,包含身体的错觉。

4、古怪的思考方式及谈话(如语意模糊、绕圈子赘述、隐晦难解、过分详尽,或刻板形式)。

5、多疑或偏执意念。

6、不合宜或局限的情感。

7、行为或外观古怪、偏离常态或奇特。

8、除一等亲外,缺乏亲密朋友或知己。

9、过度的社交焦虑,即使熟识程度增加也不因而减少,而且并非由于对自我的负面评价所导致,而是倾向与偏执性恐惧有关。

(二)非仅发生于精神分裂症、伴随精神病性特质情感性疾患、其他精神病性疾患,或一种广泛性发展疾患的病程中。

?关于治疗

-精神动力学的治疗效果很差。

-因为冷漠和敏感,所以很难建立治疗关系。

-当治疗涉及到最初真实的、同发病有关的内容时,马上就会隐退其特点。

-治疗师的反移情以感无聊常见,因病人没有情感传递之故。

-一般不要去面质,更不要去解释。

“只有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遇到父母的不共情,才有可能造成分裂型人格障碍。”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

?临床特点

-冲动、愤怒、易成瘾、性滥交、性倒错、身心问题、恐惧、广泛性焦虑、各种解体、多疑、强迫思维。

-冲动、强烈不稳定的关系、不适切的愤怒、认同障碍、不稳定的情感、无法忍受独处、自伤行为、长期的空虚感和无聊感(DSM-IV)。

?Linehan总结的特征

-通常体验到情绪调节困难及不稳定情绪:反应激烈;应付间歇性抑郁、焦虑、易怒有困难;在愤怒及表达愤怒有问题。

-行为调节方面有困难:表现为极端有问题的冲动行为。

-认知调节方面有困难:压力情景有时会导致出现非精神病性的想法和感觉方面的困难,如人格解体、分裂及错觉,而压力改善时消失。

-自我感觉调节的困难:感觉不到自我、空虚。

-调节人际关系有困难:可能混乱不堪,充满张力和困难。

?心理学机制

-特殊的防御机制:分裂、投射性认同、理想化、贬低;

-分裂的内在客体。

-自我功能差:无法调节焦虑和情感、缺乏控制冲动的能力、升华能力差。

-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受挫,所以需要通过分裂和过度投射坏的客体以保护内在的好客体,如此则不能整合以形成完整的客体关系。

-全好与全坏的客体关系。

-从发展时间主要是2-3岁时出了问题。

-界限模糊的全好的自体-客体经验因缺乏客体恒定性而可以迅速变成全坏的自体-客体怨恨。

-当感到孤单或不被喜爱时,会试图操纵客体以改变自己的感觉,即所谓的投射认同。

-认同障碍来自于不良的客体恒定性及全好全坏的分裂机制。

-情感相当依赖外界环境。

-在独处时缺乏恒定的令人满意的内在客体来陪伴,因此曾经有过好的经验就会被忘掉。

-没有幻想和回忆内在资源的能力,总是在外部世界寻找共生母亲来排除空虚和无聊。

-很多的时候自伤并不是要自杀,而是为了克服孤独感,如疼痛让自己感到真实存在,看见流血有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治疗

-几乎从治疗一开始就会陷入与病人的纠缠,因为治疗师是外在客体。

-治疗师最常见的反移情是愤怒,因为坏的自体被投射,被控制与攻击,界限被模糊。

-从治疗开始就要进行面质,目的不是让病人领悟,而是尽快建立界限,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治疗一段时间后,病人经常想到治疗师,尤其是做决定或控制情绪时,是治疗有效的标志。

?治疗三要素

-解释:投射性认同

-技术性中立的维持:本我、自我、超我等距离,不带道德性的评价

-移情分析

?治疗目标(有机地排列顺序)

-改善对冲动的控制

-增强对焦虑的容忍

-完善调整的能力

-发展出稳定的人际关系

严重者的支持性心理治疗

-强调治疗中人际关系(移情)的重要性,但在治疗早期很少可能会出现解释,只是在探究对治疗师和治疗的负性反应(负性移情)时才用到解释。

三、自恋型人格障碍

-由于一定程度的和适当地爱自己(self-love),是正常并且必需的,所以在健康自恋与病态自恋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同一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出现,有的人是正常的,有的人是病态的。

-在社会上,在心理界,自恋一词总是带有贬义的,每个人都挣扎于自恋这个难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很警觉,不要轻易的给他人贴上自恋标签的虚矫当中。

-倾向于将维持自信的自我功能归于周围的人,并且与他们理想化的人进入部分合并的状态。

-从整体的角度看,很难讲自体的自大和贬低放在一起,不是被当做同一种东西的不同部分。

-当自恋人格障碍的人维持着自满的感受时,感觉自己重要而独特(自大的自体占优势),此时对实际可能拥有的受伤、忧愁、贬低的自体形象几乎没有察觉,一旦挫折或攻击穿透自恋的盔甲,便会感觉被击败、渺小、不足和无能,也会忘掉曾经有过的好的体验。

-自恋型人格障碍会在客体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摆动。

-父母在孩子出现合乎发展阶段的展示行为时,并未适当地给予认同和赞美的反应,他们没有提供孪生体(twinship)经验,也未能供孩子一个值得理想化的模式。这些早年发展的失败,可以从患者倾向去形成一种镜映、孪生体或者是理想化移情关系当中呈现出来。(Kohut)

?Kernberg

-自恋性人格的防御结构与边缘性人格非常相似。

-自恋者所拥有的整合但病态夸大的自体来区分边缘性人格与自恋性人格;这个病态夸大的自体结构来自于理想自体、理想客体以及真实自体的融合,这个融合导致了对客体形象的破坏性贬抑。

-自恋性患者为了否认其外在客体(其他人)以及这些客体之内在形象的依赖,转而认同被理想化的自体形象,在此同时,他们也否认自体形象中难以接受的特征,并将之投射于他人身上。

-病态夸大的自体,解释了自恋性患者的矛盾——在拥有相对完好的自我功能时,却存在边缘性患者特有的原始防御(分裂、投射性认同、全能、贬抑、理想化以及否认)。

?自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DSM-IV-TR)

-定义:一种始于成人早期之前,出现于多种情境当中的广泛的夸大模式(幻想或行为),对赞美的需求以及欠缺同理心。下列表现中须具备五条以上:

1、夸大地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例如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优越性期待被认可,却没有相应的成就)。

2、幻想着无止境的成功、权力、耀眼、美貌或理想的爱。

3、深信自己是特别及独一无二的,唯有其他特别或高地位的人或机构才能了解自己或与自己产生关联。

4、要求过度的赞誉。

5、自觉拥有特殊的权利,例如不合理地期待自己享有特殊的待遇和他人的顺从。

6、人际关系中的剥削,即利用他人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7、欠缺同理,不愿确认或辨识他人的需求和感觉。

8、经常嫉妒他人或是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9、表现傲慢无礼的行为或态度。

两类自恋人格障碍

1、傲慢无感型(obvious)

-无法察觉他人的反应

-傲慢且具有侵略性

-只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175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