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一词,现在几乎已人尽皆知。看着这个词在使用中被泛化,成为许多人的自我标签,看到它的盗版定义比正版传播得更广,我想借这篇文章,好好说道说道我所理解的「拖延症」。

「拖延症」不是病

常会听到人说:「我强迫症犯了」,有时还顺便黑一下自己是处女座。但这种「强迫症」,多数还未达到诊断标准,最多算是个强迫现象。

同样,多数人说自己有「拖延症」的时候,也并没有到生病的程度。

不同的是,强迫症至少还是个医学名词,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拖延症」却完全是个发源于网络的生活用语。

可以说,「拖延症」从一开始就是个网络名词。在最新的《中国精神疾病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当中遍寻,你也找不到「拖延症」这一提法。

有人会说,英文「procrastination」就是「拖延症」的意思。其实那个英文单词只表示拖延的现象,并不含有「症」的意思。

某些所谓的「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将这个词条归入「医疗名词」的行为,一点也不「权威」,反而造成了很大误导。

要强调的是,一些真正的精神疾患,如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焦虑症等,很容易存在拖延。对于这类由精神疾患导致的拖延,「治本」才是关键,即及时干预精神疾病本身。

所以,假如你有不可自拔的拖延症状,有必要先请精神科医生诊断一下,你是否存在更严重的问题。而不是开玩笑似的说声「嗐,拖延症而已」,就忽视了它们。

至于「拖延症」,以后会不会纳入标准、成为一个新的诊断名词?估计难。不过,假如有一天,科学家突然发现,这种现象背后是有独特的神经通路或者结构基础的,那么,也许会吧。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谈到的「拖延症」或是「拖延现象」,都不是由于真正的精神疾患引起的,而更多是大众的误读或自我解嘲的说法。

真性拖延与假性拖延

怎样才算是拖延?研究者们对拖延现象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心理学家TimothyPychl强调:

所有的procrastination(拖延)都是dlay(推迟),但dlay(推迟)并不一定是procrastinaiton(拖延)。

而《教育心理学杂志》指出,限定拖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降低效率

无必要

推迟

在这里,我给「真性拖延」下的定义是:只有后果有害,且本可以避免的推迟,才能算是真性拖延。

如果一项推迟没有造成有害后果,或者无法避免,即使它被当事人看成是拖延,也只是假性拖延。这样定义,可以帮很多人澄清误解、减少自责。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次推迟是真性/假性拖延」,而一般不说「我是真性拖延/他是假性拖延」。我们区分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人。

「全民拖延症」是怎么回事?

那么没有精神方面问题的普通人中,怎么也有那么多人「自我诊断」出拖延症呢?

这个问题,既涉及拖延问题的成因,也涉及大众对「拖延症」的理解。

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遍布着拖延的温床:

细分工让我们难以看到整体,难以从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吸引力;

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与淘汰机制,让我们为成果患得患失,压力重重;

许多任务需要漫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

网络更是带来致命一击,当我们有逃避眼前任务的冲动时,它提供了最具吸引力的庇难所:微博、







































闈欒剦鏇插紶娌荤枟澶ф澶氬皯閽?
灏戝勾鍗婂铔嬬柤nbsp绔熺劧鏄澗涓告壄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187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