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从小崔批评中国心理治疗的水平问题说起2
公众输入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有[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下载地址。
文章一:崔永元与中国心理治疗的水平问题作者:许金声
(前言:中国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水平如何?这个水平如何衡量?衡量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我发起的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也把这些问题作为一部分主要的论题。在已经举办了两届的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对这些题目也有初步的讨论。在网上看见曾奇峰先生和向程先生的文章,特转载,以期引起更多的
烦恼,若细分起来,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源自过于「认真」,而且是对不值得「认真」的人、事、物过于「认真」。对不值得「认真」的东西太「认真」是种愚蠢,而每个太「认真」事件的背后多半都包含着对理念的太「认真」。
有名的精神分析师曾奇峰曾写过一篇有名的《从小崔的批评说起》。大意是:因为崔永元在一次心理治疗大会上批评国内治疗界水平低,曾奇峰看不贯,认为崔永元的举动是「边界不清」,认为正是“小崔”抑郁的症结所在。不少治疗师在会后向崔永元要签名,也被他痛心疾首地定义为「边界不清」。并在最后强调不是为了反击,而是助“小崔”走出来。
首先我的看法是,崔永元并无「边界不清」。翻看其抑郁史,发现他在实话实说热播期间,曾经踌躇满志,春风得意。说是「自我实现」的状态也无不可。不过不过,在自述的“实话没法实说”之后收视走低并且出现抑郁,直至重度抑郁。我想追问此事的「边界」是什么,又是谁划定了「边界」,阉割了「边界」外的话语?崔永元如果「生活在别处」,是否也要在无形的「边界」线上承受「边界不清」的痛苦?
「边界不清」本身就是个没有明确「边界」的概念。什么算「边界」,什么有算「边界不清」?这没有确切的答案,下判断的资格在划「边界」的人手里,如果划的“不那么大”,那「边界不清」真是难免了。
曾奇峰此举恰恰是为崔永元划了又一个「边界」,且「边界」实在不大,假如国内治疗界水平不高的“实话”都不可以说,坑害了那么多人,难道要歌功颂德不成?你治疗师是心理不痛快了,可来访者的痛苦不幸有谁惦记?崔永元不为来访者说话为谁说话?「边界不清」?“小崔”已经丢了大名变成“小崔”,已经被「边界」给卡到抑郁,你还想要他再“小”一点吗?
我不讳言站在崔永元一边。我真心赞许他说实话,赞许他在两会期间“放炮”的「认真」,赞许他成为为国民实话者的表率。是什么样的理论,竟给这行为贴上病态的标签?说这话的人对他的理论该有多么「认真」?以为精神分析那一些个理论那么“值钱”,竟可以强横地越界并插手价值判断?
以我之见分析崔永元抑郁的“病理”,就是因为他太过「认真」了,把什么都太当真,对什么都太过「认真」。当然,做为处在特殊位置的公众人物,崔永元绝对有该「认真」的道理,也值得抑郁地坚持下去,虽然这会被很多另一种人认为是有病。
至于曾奇峰,我听说他对学员、对咨客够狠。像“小崔”这样对庞然大物放炮当然是太二,太「边界不清」。想过嘴瘾的话,对手下的杂鱼放炮、对“小崔”放炮倒真是“明智之选”。在我看,「边界」正是为这种人预备的。
文章五:无题作者:某网友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对方没有求助的情况下,是不应该随便去分析别人的。而且,不能够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去给人标签化。这样做,也确实不怎么样。记得荣伟玲有篇文章,写的是心理咨询师的三种境界,写的很不错。荣伟玲写出了一个好的心师心灵成长的本质性的客观事实。
小崔的“实话实说”,激起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居高临下姿态的分析,这何尝不是一种攻击性呢!
文章六:心理咨询师的三种人生境界作者:荣伟玲
今年,是我成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的第六个年头。在这一充满魅力的领域里,我有幸认识了一些辛勤探索的同行。通过个人的职业经历和对各个同行的观察中,我发现一个心理咨询(治疗)师他做的咨询是什么特点和模式的,以及他做得好还是不好,从他自身外显的气质上便能有所察觉。
处在第一种境界的心理咨询师,和他相处时,你会感觉他十分自信,性情比较张扬,很有锐气。他会非常乐意谈及他所获得的成就:职称,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书,以及经典的个案,在谈论中面有得色,同时尖锐地发表对不同观点的批评,和出现失误的同行的轻视。他的社会角色意识非常强,你能感到他确实以成为一个咨询师为荣,同时这个角色,也捆绑了他,使他对自己的着装、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别人对他的看法或批评,都表现出特别在意。这个阶段的咨询师还有一个明显的外在行为特点,就是老是忍不住要去指出别人的心理和个性问题所在,涉及的范围包括亲人、朋友、或同行。他们的意见大多时候是有见地的,你能感觉到他确实点到了问题所在,但不知为何,就是让人心里不舒服。也许,你直觉地了解到,他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帮你,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而已。常常地,此类行为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这种类型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采用的常常是探究型和控制型的咨询方式,乐于使用各种“立竿见影”的简快方法,出现“野蛮分析”的时候比较多。
心理咨询师在这一行里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个人境界也常常在不断提高。这正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全情投入于这一领域的人,最终自身也会获益良多。
到了第二种境界,心理咨询师拥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情结也解决了不少,他们成为了比一般人更健康的人,或者叫自我实现型人。他们肚子里面装了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变得沉静下来。当你靠近他时,你可以感觉到他内在很自信,但这种自信已经不再给他人以压力。他不会主动谈及自己的成就,表现出低调和稳健。他神情内敛,对人和气,接近他就想靠近春天的太阳般的温暖和舒适。他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本人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他从来没有想要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他可以坦然地谈及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白自身的弱点,已不能让他感觉到是一种威胁。
他断不会陡然指出别人的所谓的心理问题,尽管他能清楚地感觉到周围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在某个适当的时候,也许,他会通过某些委婉的方式让你明白你可能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心理情结。然而他的方式是如此隐晦和温和,以至于你不可能受到任何伤害,更不会让你在很多人面前难堪。你会感激地发现,他所说所做,基本上不是为了证明他自己,而是出于对他人真诚的关怀和爱。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崇拜,即使是同行,也要禁不住要对他表示尊敬和欣赏。他们的人际关系就要比处于第一种境界的人好多了。在咨询中,他采用的无论是哪种流派的方法,人本主义的精神都会贯穿始终。他的咨询过程表现出踏实和沉稳,追求咨询的质量胜过追求咨询的速度。
到了这一步,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我惊诧地发现,居然还有第三种境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叫我怎么来形容这样的咨询师呢?只能用我有限的文字来尝试描绘这无限的体会吧……就象小小的山丘,也羡慕着高山的风采啊!
第三种心理咨询师,他已经没有了角色的概念,整个人都和谐统一了,因而他并不会特意地装扮自己。当他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个特别朴实平凡的人。这时候的他,经过修炼和顿悟,已无所谓自信不自信,自卑不自卑,当你靠近他时,不能感觉到任何外显之气,只能感觉他的内心,就象大海般的深湛和平静。无论是直接的或委婉地,你都不会听到他对别人所下的结论或评判,他也断乎不会指出任何人的任何问题。哪怕他只是心神合一,静默少言地呆在那里,你也能感觉到从他身上发散的那种对全人类的悲悯之情。这博大的,完全没有偏见的,淡淡的无形之爱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令罪人在他面前也不觉羞惭。就象孩子绝不会因为在慈爱的父母面前露出生殖器而羞愧一样,你也绝不会因为在他面前自然地表现出弱点而羞愧。尽管他从来没有对你说过关于你的弱点和问题,但他是如此这般的深湛和平静,当你靠近他时,自然就会照出自己的影子,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还有那些丑陋。
到了这样的高度,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治疗!一切的流派一切的技术都隐退了,只有这化育万物的精神存在……
身不能至,心羡之!
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