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快乐、有成就感的高三老师

美国心理学专家:张道龙

编辑:姚立华

一、高三老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国内很多高三的老师在职业中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和压力,非常痛苦。其中有这么几件事与系统设置有关,作为一名教师,想要快乐不能总是想着挑战系统,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就像系统设置不合理,培养的咨询师不会咨询是一个道理。个人的问题容易解决,而系统的问题不容易解决。那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老师们的压力源主要在哪里呢?

1.升学率:高中的老师主要以分数挂帅,老师的晋级、晋升,从业的成就感,收入,都跟学生的升学率有关,这一件事就给老师们很大的压力。

2.来自学生的压力:在中国,高三老师是接触心理障碍最多的一个群体之一,因为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是高三和大学(15-25岁)。这个时期诸如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抑郁、焦虑等都开始发病了,不管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还是有行为问题的学生,都是高三老师要面临的,这让很多高三老师需要昼夜加班、学习。

3.家长的压力: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一个孩子的成功,关系着全家的成功,一个孩子的失败,关系着全家的失败。这种情况下,家长给老师的压力特别大。甚至对于一些有精神障碍的孩子,父母也认为是老师的问题,让老师们苦不堪言。

二、如何提高高三老师的成就感

硬性的升学率的压力,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甚至是各种不同的精神障碍的问题,高压的、甚至是“胡搅蛮缠”的家长,老师们面临这么多的压力和挑战,该怎么提高成就感呢?应试教育的事情毫无疑问得做,这是系统设置,个人无力改变。在什么方面下功夫容易有成就感呢?

第一,学生择业的时候,名校是一方面的因素,但不能总是给学生灌输考名校,越是名校越好的思想,天天灌输考北大清华,最后孩子们考不上就认为人生失败了,而且认为这种失败是老师造成的。现实中有成就的人也不是就清华、北大的多。中国的大学跟是不是清华、北大关系不大,只是这类学校毕业后未来的人脉不一样。应试教育不变的情况下给孩子灌输什么思想呢?假如同样一个专业,如果成绩够的话当然选北大比较好,但北大的一个专业只录取固定的人数,这时专业比学校重要,将此作为一个理念宣传给学生和家长们,有录取分比较低的学校,也有录取分数高的,选择好的专业后,不进名校也可以有好的未来,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好的专业是指就业比较容易的专业,毕了业能找到工作。尤其家庭背景不好的,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更要考虑就业率的问题。

第二,个人的爱好。这个学生到底爱好什么呢?一个不喜欢数学的人,读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出来以后不也没有用吗?用了最好的成绩,进了最好的学校,毕业后却不想从事这个专业,这不是浪费吗?经常有这种学生。

第三,小孩适合做这个吗?不能是老师和家长觉得学医非常好,如果这个小孩儿不想助人,也不想与别人说话,怎么能当好大夫呢?家长认为这个孩子应该学工程师,结果学生说最不喜欢理工科,喜欢文科,那就有问题了。

学生高考选专业时,学校是一个因素,专业比学校重要,同时孩子的兴趣、性格、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该如何平衡,如何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高三老师能把这些作为你宣传手段的诉求,孩子的积极性会提高,你的成就感就多了。多做这方面的辅导,不强调分数,在高三努不努力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别了,因为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把学生的兴趣搞清楚,搞清楚专业,每个人学什么专业,为什么学这个专业,是否适合家里的经济状况,这个专业为什么就业率高等,了解这些信息,在没有额外付出的前提下,家长、孩子对你的满意度都高。

三、具体操作方法

我举一个例子,美国高中老师常做的一件事儿,他们把学生家长背景都调查出来,每年都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给学生们讲讲这些职业是怎么回事儿,即便都是医生,也会有不同科室的医生,给学生们讲医生这个职业哪里好,哪里不好,经济收入如何,就业情况如何等。下周再请搞财会的家长,每次都有很多学生参加,相当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用的是家长的力量。这个老师除了教孩子考试,这些事儿也做了,所以家长和学生的满意度也高了。最后学生考得好坏都不会找他的麻烦,这样自己的成就感也高。

这个过程中有些高级的老师,非常有名的并且大家都喜欢的老师,因为长期这样做,了解了很多这个时期孩子的精神障碍。如果有学生总是坐不住,动来动去,注意力也不集中,在中国可能被罚站,这样的老师不会惩罚孩子,会告诉家长孩子有哪些问题,看起来像ADHD,他会跟你说认识几个儿童精神科医生,上一届也有这样的孩子就是去找的某个医生。还有的小孩学什么都困难,语言方面也差,其他方面很好,是不是有学习障碍?她发现某个小孩最近总是发烧、感冒,记得是第四次感冒了,告诉一下家长,提醒家长注意一下。试想家长接到这样的电话会是什么感觉,怎么会不满意?这就是教书育人,作为老师的成就感也都好起来了,实际上只不过是组织形式不一样,将除了成绩以外的东西做好,让大家永远都会记住这个老师不仅仅教好数学、语文,还能帮我们介绍这些资源,还能了解我们的爱好和性格,为我们考虑就业的投入产出比。我女儿就是这样,高三的时候去问了老师,说“我爸爸希望我学医,但我不太喜欢做医生,所以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她告诉老师自己的长处都有哪些,老师分析后说你可以选择做律师,也可以做记者。这么多年以后终于选律师去读了,一个高中老师至少十年前给她的建议,十年以后读博士选专业她还记得住。在我看来这样才能在不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增加自己的成就感,也能变得快乐起来,有一天孩子们会加倍的感谢你。而不是天天抱怨家长如何不讲理,小孩为什么非要上名校,我们班只有多少个升入名校,天天宣传这些东西,早晚都有问题。在美国这样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用这样的方式了解到什么样的小孩适合做什么,他们辅导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对每个孩子还需要写推荐信,一个老师如果能对孩子了解得这么详细,推荐信就会写得非常具体,不是所有的推荐信都一样,能说出这个孩子为什么报这个学校,为什么适合这个专业,经过我高中三年的观察,这个孩子怎么样等。看到这样的推荐信,学校就愿意收这些学生。

问题一:你刚才所说的其实是帮助我们高中老师换一个思路,有些老师已经陷入特别绝望的感觉,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挫败感特别强,您刚才教大家在无望中找到希望,改变能改变的,找到成就感,提升技能、扩大眼界,而且积累定向经验,像美国的高中老师一样能做一些学生的职业规划。这些非常好,那您对于系统方面有些什么建议呢?

张道龙医生:系统很难改变。更重要的是小孩怎么在未来几十年过程中成才,一般成才都是靠特长,读北大、清华靠死背硬记也是可以考上的。但孩子要成才,要有特长。在我看来,小孩在中学阶段有三件事儿是必须要做的,这样小孩的成才概率才能增加,老师哪有动力做这些东西,最后把小孩培养成才了,没考上好的大学,不算我成功,就像我们体制不奖励大家当好医生,假如奖励机制是这样,就不容易出好医生,道理是一样的。

第一,在中小学加进辩论这类的训练,辩论是非常重要的事儿,否则小孩没有思辨能力,一生中有很多事儿都做不了。辩论时怎么罗列正方、反方,查找资料,这是小孩最重要的技能,必须要训练的,我认为全体的学生都要加入这样的训练。

第二,得有一项运动是你最适合的,因为我们未来的拼搏最后都是搏身体,春雨医生的创始人44岁刚去世了,未来这些事儿对身体的压力是非常高的。还要看你做哪个行业,IT行业很多都是20多岁就成功了,过的生活几乎是黑白颠倒。像我们医生最好的年龄是45—55岁,假如你的身体都支持不到44—55岁就完了,谈何成功。一定给小孩教一种体育运动巩固自己的身体,小孩至少有一样是喜爱的运动,必须保持每天半小时运动。我们拼的是40年,凡是想在知识领域里,在智慧领域里,在学术领域里有成绩都至少得连续拼30年,三十年的时间如果是普通身体肯定不行了,坚持不了这么长。年纪轻轻身体就垮了,后面怎么办?所以目标不是考上大学,大学仅仅是第一步,所以必须要有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每天必须保证时间坚持,这是聪明的家长会做的。

第三,就是外语。得诺贝尔奖的都跟美国有关系,不管美国自己本土的科学家还是英国的科学家在美国,都跟这个有关系。在未来可预见的有生之年,如果想做好学术,不会外语肯定不行,外语肯定得会英文了。越早学越容易学,不是等到上大学之前为了高考去学,得每天拿出一定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学外语,不是集中上课,现在外语课那么重还加课,不是这意思,给小孩创造这么一个环境,这些都是对长久的成功非常有用。

最后,就是心理健康。小孩不能太阴暗,老师得找出时间做这个,经过系统的改革,教积极心理学。如果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学校让你设计,这些都必须都加进去,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给大家讲为什么有人高兴、有人不高兴,为什么有的人会谈恋爱、有人不会谈恋爱,有的人会演讲、有人不会演讲,告诉他们怎么做,高三也可以讲这东西。在美国高中就开心理学课了,在大学基本上大部分都知道了。如果设计项目教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我们教的一些东西基本上都是没用的,对你的一生中没啥营养,却占用我们绝大部分时间。一般课堂上讨论的都跟高考有关系,不跟未来的成长和做人有关系,成批的培养出有问题的人,都是系统设置的问题,这不是我们一个老师能改的,一个学校能改的。我们一般有时间让小孩学画画,学钢琴,参加奥数班,目的性非常强,这能是素质教育嘛?!把小孩的课余时间都占满了。不如做我刚才说的这些事情,真正保证孩子长久的成功。

问题二:结合之前所作的一些工作,我感觉首先是对于所有原生态的孩子,不管是在大的群体里,老师或者这个系统要学会评估,在评估之后有一些需要干预,这是一个对于那些特别需要独特帮助的孩子的方法。第二,在整体的环境里头需要有些正向积极的促进,包括您说的积极心理学,各个方面心理素质的提升。第三,在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方面不要偏向于那些没用的,偏向于能够让孩子未来拥有一个比较正常的、完整的人生,有一些能力像辩论、运动、外语,对于这些孩子是有好处的,从这个角度系统能做的。因为有一些小的系统是能做的,大的系统不一定能做到,系统能做的系统做,系统做不了的话,老师有这样一个认识尽量的帮助孩子,如果是系统、老师这些都帮助不了的,家长就需要懂这些东西,对孩子的情况要大概的知道哪些是有问题的,家长自己要有一些积极的心理,而且要在能力素质上训练他有用的,也许不是说纯粹为了钢琴考级、画画考级,而是让孩子真正全面的发展辩论、外语、运动,适应未来的社会变化。对吗?

张道龙医生:不一定是全面,挑这些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比如人口素质,教育素质,中国人居住的地区,我们自己来讲,不与外国人比,与我们自己比,毫无疑问,大家认为台湾的整体人口素质比咱们大陆强,为什么呢?你再看台湾教的东西很明显比我们更实用一些,我说的不是政治其他方面的东西,就是教育本身。如果说中西合璧比较好的就是新加坡,去过的人知道,那里人口素质确实高,为什么高?肯定跟教育,跟学的东西有关,不能说新加坡人种好,那里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台湾百分之百是中国人,很明显跟教的东西有关,这些可以启发大家,孩子怎么做人口素质的差别。我们的人口平均素质在联合国统计在名以外,一共才多个国家,我们是名以外,日本是前10名以内,能差多位,差三五名不一定说明好坏,还可以讨论,差名总得有原因了,为什么人家这么定义中国人呢?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没有用的东西,最后就麻烦了,这些在网上都可以查得到的。

所以教育为什么不是分数考多高,台湾人肯定没有大陆人用功。日本的人口也不少,比美国素质还高,肯定有原因的,不仅是经济原因,人家重视教育,中小学老师的收入也高。好的国家基本上能做到这一点。有一天咱们国家的医生、中小学老师等这类职业的收入增高的时候我们国家就进步了。现在是倒过来了,让他们承担不可忍受之重,再给他们最低的薪水。美国芝加哥的高中老师年薪平均是美金,是人群中基本工资的4倍,医生是美金,是人群中基本工资的8倍了,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机制才能够让更多优秀的人来做这些职业。这是一个公共产品,怎么才能做好,精英导向才对。现在是做游戏的收入高,大家都玩游戏成瘾了,为什么要调控,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你要知道这就是现实,别总沉浸在那些幻想之中。

问题三:现在的教育走向,感觉是有点问题,在中小学,特别是初中、高中的时候特别注重孩子的分数不太训练孩子的创新和突破性的能力,到后面又是诺贝尔奖,好像有点明星效应,这两个没法对接,这个教育和未来全球性的需要没法对接,这块能回答一下吗?

张道龙医生:诺贝尔奖是鼓励创造性,不能够重复别人的工作,都是原创。培养创新文化,思辨能力就是创新的一种,他得自己琢磨。评分数的意思就是死背硬记,我们说的分数是死背硬记的分数,老师教你的事儿能背的多准,能够多严密的重复出来,你的分数就越高,这样长期训练出来当然就没有创新文化了,最后诺贝尔奖就很麻烦了。日本是亚洲得诺奖最多的国家,他们向美国学习。我们基本上还是重复的越多越好,文章发表的数量越多越好,中小学看学生的成绩,当教授是发表的文章越多,这里没提原创和质量,所有的人又是全面发展,医生不好好看病让他发文章,发表文章的又去看病,不能写书的人必须写书,否则不能提级,我们通过写书变成专家,所以这些就会跟你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我来美国26年,发诺奖的时候没有任何一次没有美国人,有美国人不是新闻,没有美国人才是新闻。

当老师就是要特别热爱教育,帮助别人成才,这就是你唯一的目的,培养成才越多,功劳越大,不是看你发表多少文章。作为医生95%的医生就是看病,传承医学上的经验,5%的人去创造,这样系统才能对,术业有专攻。不是每个人都去发表文章和搞研究,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那些资源不如拿来给医生和老师涨工资,这样更实在。

主办单位:

北京美利华医学应用技术研究院

美中心理文化学会(美)

+86-

邮箱:

zaixiandaxue

.







































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25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