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代替

李孟潮一见佳人便喜欢,

谁知去后又多般。

人情冷暖君休讶,

历涉应之行路难。——聾叟居士撰,

《關帝靈簽·第十四簽乙丁》

1、导言

年9月21日。伦敦。弗洛伊德,病榻。舒尔茨,他的私人医生。弗洛伊德说:“你一定记得我们的第一次谈话吧,那时你曾答应我,在我的死期来到时,你不会抛弃我,现在是时候了,我所有的只是折磨,生命再没有一点儿的意义了。一切该结束了。”舒尔茨点点头,紧紧地握了握弗洛伊德的手。舒尔茨告诉安娜,他曾经答应弗洛伊德,在生命到来之时,帮助他安乐死。两毫克吗啡——弗洛伊德最钟爱的药物。那天回家,舒尔茨在日记本中记录:“他马上感到了解脱,那似乎永恒的痛苦表情消失了。大约过了12个小时,我又给他注射了一针。弗洛伊德显然已精疲力竭,他进入了半弥留状态,从此再没有醒来过。”年9月2日凌晨三点,弗洛伊德的心脏最后跳动一下。这颗8岁的心承载过死亡记忆有——年,恩师布吕克死亡。年,父亲病故。年,次女苏菲病故。年,朋友兼老师布洛伊尔去世。同年,朋友兼同行亚伯拉罕意外去世。年,母亲去世。19年,朋友费伦茨去世年,早年密友兼仇敌阿德勒去世。年,四个妹妹被纳粹杀害。茨威格如此描述晚年的弗洛伊德——但是这里看见人类的,是一双阴沉的眼睛。由于看过太多黑暗的东西,它也变得黯淡了。五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带着他们的痛苦,困难。忧虑和困扰来找他,这些人抱怨着,询问着,激动而不安,歇斯底里而狂野,总是病人、被压抑者,被折磨者和疯子,这个人一生中只能无情地面对着人类伤感、无能的一面。他被困在他的工作的的永远的盒子里,很少看到人类的另一种轻松愉快和充满信任的面孔,以及那些乐于助人的人,无忧无虑的人,轻松的人,轻率的人,快乐的人,幸福的人和健康的人,总是只有病人,厌烦的人,受到困扰的人,总是只有灰暗的灵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了太多太久次医生,渐渐地,他已经不能不把整个人类也看成一个病人了。而他走出研究室看向世界时,得到的一个印象就已经给所有后来的研究预先设定了一个可怕的悲观的诊断:“生活对于整个人类就像对于个人一样的难于承载。”(斯蒂芬·茨威格,8)弗洛伊德死后三年,茨威格自杀。弗洛伊德这辈子最后一次引用的诗句是茨威格的伟大同行歌德写的,在《精神分析纲要》的最后一页——“把你的祖先遗传给你的东西都接受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歌德,《浮士德》第一场,第一部分)这说的便是认同。——也是所谓继承先烈的遗志。注定一辈子要失望、一辈子不被同行认同的弗洛伊德生前和死后命运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精神分析界的后生们似乎没有人对把他的东西“都”接受下来感兴趣,倒是有了不少“自己的东西”。不过究竟是沿着他的路子“变成”的,还是横空“变出”的?倒是值得考究一下。一个人不能让我们认同,我们便要寻找取而代之。这便是索绪尔(R.DeSaussure)的观点。 

2、认同与替代

此索绪尔非拉康找到的那个替代弗洛伊德的索绪尔。而是个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驾鹤西游的年,此索绪尔写了篇文章《认同与替代(IdentificationandSubstitution)》(Saussure,)substitution也可以翻译成代替、替换、取代、置换、更替、置替、互换等等。文章开头便说要区分两种认同,向心性(centripetal)认同和离心性(centrifugal)认同,这其实是解决了精神分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便是外化和认同的关系,但是索绪尔接着嘎然而止。开始引用起弗洛伊德来。弗洛伊德开始说认同和替代的关系是在《GroupPsychologyandtheAnalysisoftheEgo》中,有言:“第一,认同作用是与客体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第二,以一种退行的方式,认同成为对力比多客体联系的一种替代,就像是把客体内投到自我那样;第三,认同作用可能随着对与某些个别人(他不是性本能的客体)分享的共同性质产生任何新感觉而出现的。”而孩子对父亲认同中同时具有上述三种机制。在《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首先论述了一个主要的观点,自我和超我的形成独离不开认同,“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认同作用中形成的,认同作用取代了已被放弃的本我的贯注,这些最早的认同作用总是完成自我的一个特殊职能,且以超我的形式和其它自我相分离……”。弗洛伊德接着说,“Sincetheenmitycannotbegratifiedtheredevelopsanidentificationwiththeformerrival.Thestudyofmildcasesofhomosexualityconfirmsthesuspicionthatinthisinstance,too,theidentificationisasubstituteforanaffectionateobject-choicewhichhassucceededthehostile,aggressiveattitude.”。此句颇有意思,我看到了三个版本的中文翻译——版本1翻译为“由于敌意不能令人满意,使发展了一种以从前对手的认同作用。研究同性恋的温和情况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怀疑,即在这个例子中,认同作用也替代了继敌意、攻击性态度之后的深情对象一选择。”版本2,“因为敌意得不到满足,与以前的竞争者的认同作用便发展起来了。对同性恋的适当案例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猜想:在这个情况中对于一个深情爱的对象经过替代与认同作用而转变成攻击与敌视的态度。……”版本,“因为敌意得不到满足,与以前的竞争者的自居作用便发展着。对同性恋的适当案例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猜想:在这个情况中对于一个深情爱的对象经过替代与自居作用而转变成攻击与敌视的态度。”遵循替尊者讳的学术传统,就不提着几位译者的名字。据我推测,喜欢引用德语文献的索绪尔大概是会同意版本1的翻译的。他提出,替代(substitution)这个术语便是指那种目的在于中和攻击性的认同。在这里,索绪尔明确的指出,替代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认同形式。接着他却把认同和替代分开了。他说认同起源于孩子对客体的爱慕和模仿,如果这种模仿成人姿态的行为得到鼓励,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对等感(feelingofequality),让他能够认同成人。一系列认同的结果让孩子的自我具有了自主性(autonomy)。哈特曼所谓没有冲突的自我,便是来自于认同后的整合。认同的结果是让两个成年人能够合作、沟通,这种成年人间的合作有个前提,便是对等感。其中年轻的一方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们的争论。从此,我们不难明白,从一个具有自主性的自我产生出成年人的自信,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对成人的认同;第二,随着更加有利的体验出现,逐渐的抛弃这些认同。很多单位都有抱怨者,特别是青年人容易抱怨,抱怨单位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其实青年抱怨的“缺乏”,其潜意识意义在于感到认同的缺乏,对等感的缺乏,从而领导-下级间的交流变成了嗷嗷待哺的婴儿和无计可施的母亲之间的抱怨和自责。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当这些青年度过从业初期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动荡期后,他们就开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比如说学习那些早就放在手边的专业书籍了。而当他们抱怨的时候,这些专业书籍的主要功能却是供人焦虑,而不是供人阅读。一个完成了各种认同的人,尤其是俄狄浦斯认同的人,就成为了一个所谓“自动自发”的人。他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人生的目标,并且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但是认同也不是维生素,越多越好。认同过度,便是成为一个孝顺、服从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人生目标便是获得“超我”的表扬,就如有些咨询者所言,他们的生活目标便是要“有面子”,“过得好”。这些人其实缺乏“恨”的勇气和动力,也就是说,他们缺乏俄狄浦斯期的对父亲的嫉妒,从而无法让自己离开“父亲”,有自己的生活方向。我观察过几家单位的情况,毫无例外发现的情况便是——抱怨最少的职工往往有两类,一类是那些吊儿郎当的职工,他们往往对单位没有什么认同感,不过是来混口饭吃的,一类是自我认同较强的职工,他们认同的是自己的自我理想,是自己的事业方向,单位不过是他们完成事业的一个平台而已。遇到和单位的冲突,要么就忍气吞声,要么就炒掉单位,另谋高就。而抱怨最多的职工,往往是热爱“单位”的职工,此类职工往往没有什么职业定位,却有“表扬定位”,他们工作的全部动力便是来自“领导”的承认、







































专业治白癜风
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36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