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煦心理丨从自体心理学谈自恋自恋人格
一.弗洛伊德的自恋定义
自恋在弗洛伊德的定义中,是作为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的状态,这一过于内倾向自我投注力比多的个体,则无法和人际关系建立有益的关系,也就是他或她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客体对象的力比多兴奋,反向投注在自我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在此同时,弗洛伊德因此认为这一心理障碍是不可能被治疗的,因为他认为这将导致病人无法和分析家建立有效的移情关系,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完成对于病人心理的分析。
在此之后,精神分析学又发展了近五十年,几乎之前所有的精神分析家或者是其它疗法的咨询师都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是无法被治疗的。不过这一情况到了年到年后得到改善,其贡献是来自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前主席海因兹科胡特的杰出研究——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彻底颠覆了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理论,而使原来精神分析的神秘性渐渐消逝,并和当代心理学一些主流的发展观点相一致。虽然在此观点提出的当初,自体心理学受到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攻击,而科胡特本人及其弟子则受到经典派的鄙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后来这一形势则因为实际和研究的发展而获得扭转,自体心理学影响了全世界八十年代之后直到至今的美国临床心理治疗。
二.海因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之有关自恋概念
海因兹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的关键观点,是结束了本我、自我、超我、俄底浦斯情结等等精神分析概念(这些概念之前因为无法实证而经常受到质疑),而以“自恋”作为人格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一般人的自恋并不是不正常的,而只有自恋过分时候才是不正常的。
科胡特在之前的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流派的发展上,特别是英国的温尼科特、美国的马勒等研究的贡献上,结合当代认知心理学、脑神经学、系统论、信息加工论、临床观察和经验等的优势,对于人类自恋和个体烦恼之间给出了一个合理清晰且可以广泛实证的理论。
首先,科胡特根据对于自恋性人格和婴儿心理发展等研究结果,否定了之前弗洛伊德的自恋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兴奋的状态的观点,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力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然后科胡特及其杰出的弟子巴史克等提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获得,而这一获得的回路首先是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我们只要去仔细观察几乎是任何个体的事件(人际关系或者是单一个体事件等),都可以发现这一仿佛魔咒般无法摆脱的自然规律。
至于为什么同样有人遭遇失败可以成功修正,有的人则没有力量成功调整。则据研究其中原因,可能除了个性差异性外,大部分是和婴儿的养育者与婴儿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之间有关。养育者的情绪直接会内化到无辜的婴儿人格中,或一些不合理的养育互动模式等内化在婴儿人格中,这些构成婴儿将来人格的基础模型。
目前,弗洛伊德的自恋定义一般被作为一种已经淘汰的理论范式,而科胡特的自恋理论在广泛的临床心理治疗,特别是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中取得成功。这也佐证了新自恋的有效性和真理性。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您原创投稿!我们的邮箱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