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人格障碍表演型,自恋型,边缘性,回避性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亦称"癔病人格障碍""寻求注意型人格""戏剧化人格。属于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以人格不成熟,过度情绪化,行为夸张为特征的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有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以达到将“癔症人格”与“癔症”分开之目的。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自己的外表。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表演型人格障碍表现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用事。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表演型人格障碍诊断
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有些人在童年、少年时就有上述某些表现,有些人则开始于成年早期,但要到18周岁以后临床上才能做出人格障碍的诊断。表演型人格障碍一旦形成,目前的治疗方法很难将其彻底改变。但经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对改善紧张的人际关系,是有一定效果的。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订定,患者至少具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症状:
1.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表演型人格障碍成因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基因和家庭环境相关。研究显示,成长在对孩子缺乏关爱与期望、性滥交家庭背景的孩子更易发展成表演型人格障碍。此外,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美国的统计研究表明/3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达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标准。这两种心理障碍的潜在人格特质有相似的一面,只是男女的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女性更多通常以“表现型”型的人格反映出来而男性更多以“反社会”型的暴力人格表达出这种潜在人格特质。
表演型人格障碍治疗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棘手的心理障碍。即使在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临床治疗效果也很不乐观。这种心理障碍呈现出高自杀率,在国外经常采用住院治疗。心理疗法方面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对其成长史进行涉入分析。但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集中在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上并且教会她们如何表达她们的渴望与需要。目前尚无较好的具体治疗方法,但应持积态度进行矫治。
药物、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并非无益。焦虑表现明显者可选用苯二氮类抗焦虑药,伴有脑电图改变的暴发型人格障碍可予抗癫痫药,碳酸锂对有冲动或攻击行为者有效。
精神外科治疗:颞叶切除或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一些人格障碍的表现,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精神治疗
在精神支持性治疗基础上的行为治疗,或通过参加治疗性团体(又称治疗性社会)组织的活动以控制和改善其偏离的行为。
1.提高认识,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情绪自我调整法。表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问目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前面讲过,表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沈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患者夸张地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优越的。他们表现的并不是强有力的自信,而是对自我过分地热衷。患者明显的信念是自己具有优越感的补偿心理:“我是一个珍贵的而且特别的人”,或者“我比其他人优秀”。如果其他人没有认可患者的特殊地位,患者即认为遭受了忍无可忍的的虐待,变得气愤不已,充满戒备,情绪低落。如果未能成为优胜者或未被当做特殊人物,就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微不足道、弱小,从而寻求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补救措施。
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4.坚信他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自恋型人格障碍判断标准
自恋性人格多形成于成年的早期,在临床上符合下列五条就可诊断为自恋性人格。
1,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他们作了一点成绩后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优秀的。
,他们沉迷在无穷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
3,他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自己有高贵的血统,他们认为自己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4,对赞美成瘾,听不进反面的话。
5,有特权者的感觉。他们无缘故地期待着他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的照顾。他们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只要我快乐”,是人际关系的冒险者。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在人群里稍有一些“冷落”就会敌视他人。
6,缺乏共情的能力。这似乎是几乎所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共性。他们看起来有些时候挺理解人,但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他们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实际的表现就是“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一)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总是渴望父母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二)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自恋人格障碍在最新的研究中多采用自体和客体精神分析去研究和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性格评价
他们是完全生活在“自己”里的人,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身边人,他们眼里的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外在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系。
a,潜意识里将外在的客体当做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做自己身份的一部分。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b,无所不能、他们把很多事情过分理想化,并自认为无所不能。
c,对赞美的无限需求是就是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d,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自恋型人格障碍注意事项
障碍患者情绪变得“忽冷忽热”。身边人不太好理解他们的热从何来他们的冷又是从何来。这些都是他们与外在事物(客体)没有界限的表现,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们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除了自己。所以他们敌视外界,但他们的自我认可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所以他们的行动很有破坏性作用。
一个客观事实是:所有的正常爱的关系中都有自恋的因素。这里有一些程度问题。正常人的爱的关系与自恋人爱的关系的区别就是:正常人在爱的时候虽也有把自己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与需要。正常人在投射的同时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
自恋人的内心似乎在说:我不爱自己谁爱我。
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解读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得感觉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学习方向、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
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病患本身还是他周围的人。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疯狂而外部平静的状态下。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治疗难度大,因为患者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
边缘性人格障碍具有某些其余人格障碍的(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的边缘特征,而又不同于这些人格障碍。比如,与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比起来,他们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并且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他们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边缘性人格障碍人群特点在最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正帮助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和了解。同时,它仍然处在一个倍受争议的情况下,尤其当女性病患远远多于男性病患时,质疑了性别偏见。尽管缺乏确切的数据,但是在美国有1~%的成人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病患(BPD)。此项数据来自于一项统计:每33个妇女中有一个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病患,而男性是每个中有一个此种病患,并且通常是在刚成年阶段。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病征在成年早期即已显露,但随年龄增长趋于缓和或稳定。患者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有权要求抚爱。因此他们无休止地寻求关爱。在精神科和其他各类卫生保健机构中,此类人格障碍最为多见。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感到他人的关心时,他们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为抑郁,物质滥用,饮食障碍和过去遭受的虐待寻求帮助。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反之亦然。他们的观念永无折中之时。当他们感觉被抛弃时(亦即彻底孤独),他们会自我隔离或极度冲动。有时因为对现实观念的贫乏,他们会表现出精神病样思维的短暂片段,例如偏执性想法和幻觉。他们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他们与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相比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并且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他们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常用的应对机制是分裂,显露,疑病与投射。
相反对于挥之不去的印象,新的证据表明一部分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们在接受治疗以及周围人的帮助之下,过一段时间往往可以好转并且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边缘性人格障碍成因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仍然在调查中,并且还没有知道阻止的方法。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遗传学。一些研究双胞胎和家庭的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会遗传。
·环境因素。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虐待。很多患有这种障碍的人都表明在童年时期受到过性或身体虐待。
·忽视。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在童年时期严重缺乏关爱,被忽略甚至被遗弃。
·多数病人的童年与家人分离,被忽视,双亲有冲动和忧郁的特质
·幼年时就被迫担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换
·人格成熟的过程受到阻挠,与父母分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受到破坏
脑病理学: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脑)结构功能不良。MRI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有4个方面的特征,即“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突出表现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性,持久的空虚、孤独感及一些短暂的精神症状,这种所有的“不稳定表现”的“稳定不变”的模式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基本特点。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
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具体表现举例: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对自我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个性稳定性的特征,我们知道一个人最稳定的部分就是个性,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态度不是那么轻易就转变的,所以有的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自己的认知也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认知,如果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一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上有一些障碍了,个性上面相对来说就不是很稳定。对自我的形象也是,一会觉得自己长的好,一会觉得不好,反复之间,没有了客观的评估,这是这个类型的人比较显著的表现。
他一直习惯于怀疑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们一般的个性不会因一点小事情而改变自己对生活的价值观,人生的认知。除非是遇到大的突发的事件,有新的感悟,重新领悟人生,再去排列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再去认知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在这次大的地震灾害中失去了亲人的人,他会去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时候你会发现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生活确实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才说,经历了重大事件的人们,在经历这些事情以后会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一个新的理解,重新去排列自己对人的理解。如果他的生活中没有这么大的应激的状态,但还总是怀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话,我们就要考虑他人人格是否不稳定,是否有问题。
难以控制的情绪
边缘性人格患者感受的情感是比其他人更深且长的。举例来说,当一种典型的情感一般人1秒,他们的情感时间可能会延长0%。此外,情绪可能会再三重复、快速变化,并持续一段长时间。因此边缘人格患者在强烈的情感经验之后,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到平稳的情绪基准。
在MarshaLinehan的观点中,边缘人格患者对情绪的敏感度、高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好也有坏。边缘人格患者常常格外的理想主义、充满快乐、令人喜爱。然而当他们感觉被负面情绪征服时,会感到强烈的悲痛而非难过,羞耻和丢脸而非轻微的难堪,愤怒而非烦恼,恐慌而非焦躁。尤其当感受到被拒绝、孤立和感到失败时特别容易受伤。在学到其他的应对机制前,他们处理或逃离强烈负面情绪的努力可能引起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他们往往知道他们的负面情绪反应的强度,因为不能调节,只好完全封锁情绪。这行为可能对边缘人格患者有害,因为负面情绪也有其作用,警惕人们问题情境的存在并促使人们远离。
虽然边缘人格患者也容易感到强烈的喜悦,他们特别容易感到烦躁不安(dysphoria)或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Zanarinietal.认定在此有四种典型的烦躁不安状况:极端的情绪、破坏或自我毁灭、感到不完整或缺乏自我、感到被害。在这些分类中,边缘人格与三个特定状况的组合强烈相关:1)感觉被背叛)想要伤害自己3)感觉完全失去控制。由于边缘性人格所体验的烦躁不安差异很大,感觉困扰的程度是有效的边缘人格指标之一
除了激烈的情绪,边缘人格患者还会经历情感的不稳和易变性,不仅仅是在忧郁沮丧和情绪高昂的快速改变,在愤怒和焦虑、沮丧和焦虑中的转换情况发生更频繁。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状态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显著特点。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方面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向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很容易在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在遭遇到应急性事件时或在较强的情感压力下,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情绪不稳、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感到忧心忡忡、悲观厌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的目标。为了解除内心的空虚,患者不断的找事干,做事有始无终,一事无成。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在深深的孤独,这种表现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部分由于以上的原因,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往往低于其实际能力。
具体表现特征:难以控制情绪
这一类的人情绪是一会开心,一会烦恼,心境的长期不稳定。我们一般人的情绪情感空间里的情绪是3:7的,就是说3分是负面的,7分是正面的,不开心只是一个时间。这一类人的心境的情绪反应极度不稳定,容易被激惹,一会焦虑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脾气暴躁又持续了几个小时,一会又开心得不得了几个小时,他的情绪反应不是持续几天的反应,而是一会时一会的,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情绪根本无法控制,属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这也是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标准之一。
空虚的感觉持很长时间无法解决,长期的空虚和孤独感不以时间为转移,不以所在的环境为转移,内心里总是充满了空虚。这一类的人我们多见于性瘾者,性瘾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理极度的空虚,而这种极度的空虚和孤独转化为一种身体上的亢奋,亢奋聚焦到生殖系统上,一天手淫很多次,经常去找应召女郎进行性行为,去缓解自己心理的空虚,或是通过一夜情,用性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而没有用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方式来缓解。既便他是处在人群中,他内心里始终会有长期的空虚感,所以,这些症状多会转化为性瘾者。
性瘾者在国外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小组,参加者都是性瘾者,他们定期聚会,在小组导师的带领下解决内在心理动力的紊乱和不健全问题,来实现症状的改善。我们的团体心理治疗还处在心理教育与心理预防的阶段。
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
显著的分离焦虑。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由于患者严重缺失被爱的体验、他人的关怀,所以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当面对分离、被拒绝或即将失去外部支持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以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自伤等来阻止被抛弃。
当感觉到被抛弃时,有的患者会自我隔离(亦即彻底孤独)。但是他们内心害怕孤独,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手淫、滥交、饮酒、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由于人际关系的极不稳定以及有可能因此发展出来的对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而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则可能成为性瘾患者、酒鬼、吸毒者。尽管有着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以及因为恐惧而对他人忽冷忽热,但是实际上内心需要时刻有人陪伴获得感情的慰藉。一方面,童年缺乏关爱是形成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因为早前的缺失关爱而发展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导致难以获得他人的关爱。
具体表现举例:极度害怕被人抛弃
这种人会以一种疯狂努力的方式去避免真正的或是想象出来的被抛弃的可能性。他害怕被别人忽略和抛弃,他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他是不会让别人先离开的,他大都先别人之前离开,他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想象着随时可能被抛弃,所以他宁愿先放弃;还有就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去避免他想象出来的被别人抛弃,那他就会在关系中努力的去采取一些行动。
一旦有一些事件是自己不知道的,或是一些环节是他不知道的,比如一些人有几天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他就会变的很慌张,甚至是有一会不见,他的电话就会紧跟来,他要知道来龙去脉。你做的事情要很详细的讲给他听,不然他会幻想出来,自己没有参与这件事情,所以就会产生被遗弃感。
做很多的事就是为不被忽略,这后面的动机是他害怕被抛弃、被忽略。这种被抛弃、被忽略有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也可能不是现实存在的,但无论这是不是现实存在的他都会很在意,很紧张,所以他会很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来预防他担心的事情的发生。
害怕被抛弃,极度的没有安全感,这种人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混乱。
强烈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边缘人格者的人际关系不稳定,与本身无法承受离别而又害怕亲密非常相关。典型的边缘人格患者会出现依赖、黏人、理想化等的性格,但一旦伴侣或朋友开始抗拒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反弹又会成为另一种极端,像是贬抑对方、抗拒亲密的关系或一昧逃避等。患者一面期望与人紧紧相系、被照顾,但却又害怕亲密关系,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中冲突不断。当他们恋爱时,会以某些手段操控对方,像是抱怨身体不适、表现出虚弱或无助、自虐、自杀等,意在引起对方注意并获得照顾。
由于患者缺乏"客体恒常"(Objesctconstancy)的感觉,故与他人相处时,总把对方当成刚结识的人,无法以一贯的态度来面对,所以对对方的感觉总是变来变去。也因为总是专注于局部,无法感受并看到事情的全貌,所以较难从过去的错误经验中学习,也无法客观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因此不合适的感情模式总是一再循环。例如典型的女性患者会再回到施暴者的伴侣身边,再次受虐,男性患者则和不适合的对象交往,且总是一再循环。
也因此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使得患者对于自己的自信心日渐低落,产生自我认同障碍,也怀疑别人关心自己的动机,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无法培养真正的自信,以健康的方式依赖他人,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难以达到真正的亲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更在乎自己给别人的印象、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表现。
该患者对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可以很敏感,当受到善意的表达会感到强烈的喜悦和感激,受到伤害时会强烈的哀伤或愤怒。他们对其他人的感情经常因失望而产生急剧的变化。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特征为在极端理想化和过于贬低之间不断变化。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患者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围的人,当其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把对方理想成他的照顾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强烈的情绪反应,贬低、攻击或挖苦对方。因此难以维持深度而亲密的关系,经常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快速变化。要么与人极好,要么与人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由于患者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在这上面而又难以得到,所以往往导致其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不稳定,为了平复这些不稳定,又会花时间精力在这上面,所以影响其学习、生活、工作。当遇到困难时,又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而导致难以排解情绪。所以人际关系的困难导致患者很难将精力很好的用在学习、工作上,该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往往低于其实际能力。
具体表现举例:对他人印象持续不稳定
这个特征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亲密关系上。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可能会将某个人看得很完美,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当有人胆敢评价他的偶像,而评价的标准和他不一致的时候,他不会考虑这个评价是否客观,是否正确,他会立刻进行反击,会做出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来保卫他的偶像,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例如,爱慕刘德华的杨雪娟就是典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她认为自己把你当神一样的看待,全都是为了你好,可你却不为我考虑,从而就会贬低你,所以就会有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做出一些自杀的行为来引起你的注意。
但是,这样人际关系的认知在不久之后就会发生转变,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的时候,就会完全推翻自己的判断,会觉得自己的偶像很不好,一无是处,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自己的咨询室里对这样的来访者,通过保安把他们赶出去;在自己的家门口遇到每天等待在这里的崇拜者。一旦确定你不像他幻想中的情景那样对他好,就会有攻击行为和举动来引起你的。我们的同行就有被他的来访者威胁自杀,导致休假一个月才缓过来的例子。也有因为遇到这样来访者,自己受到伤害,而选择“退出江湖”,结束自己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的例子。
在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反复过程中,和他相处的人是备受煎熬的,尤其是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更是在折磨中跟他相处。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可能会被他想象成完美的人,但是很快又会被否定。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极端的完美与贬低之间的过程中来回的转换。
冲动及自毁、自杀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行为,有冲动性的酗酒、挥霍、偷窃、药物滥用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没有预见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患者在行为过后往往又感到非常后悔。(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的成就低于实际能力的原因之一)
有冲动性(impulsivity)。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自我伤害是很常见的,.并可能发生有或无自杀意图。非自杀性自伤的理由不同于企图自杀的理由。非自伤性伤害的理由包括表达愤怒、自我惩罚、产生正常的情感(经常的解离反应)和从情感的痛苦或困难的情况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相反的,企图自杀通常反映一个自杀后状况会较好的念头。自杀和非自自杀性自我伤害是种感到负面情绪的反应。
具体表现举例:有自虐倾向
当一件事情因为我们自己没做好而出现了不好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内疚的情绪;然后我们会怪自己没有做好,怪自己为什么不那样做就好了,这就是自责;自己做错了事情,那就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就开始了自虐的行为。这一类的人在内心里对自己的认知是相互冲突的,他认为自己是应该受到一定惩罚的,所以他有自我毁灭的倾向,自我毁灭其实就是自虐。
自虐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我不够好,所以我要采取行动来惩罚自己,有什么方法呢,就是直接的伤害自己;二、我为了达到毁灭自己、惩罚自己的一个效果,我不自己动手对自己这样做,而是对别人动手,以达到因别人受到我的伤害而反过来伤害我的一种方式。我们说这种自虐是穿着马甲出来的,比如说我借了别人的钱不还,等着别人来找我,打我、骂我,这就是一种自虐;三、第三种是穿了更多的马甲出来,他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团乱,很没有趣,有些事情在理论上和客观现实上他完全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他就会把事情做砸,总是会发生一些事件,使这个事情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这种事件循环性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具有隐藏性的自我毁灭的倾向。
这一类的人还会具有逃避的特点,就是说我什么都不做了,出家当和尚去、当尼姑去,到山清水秀的地方,什么也不做,表面上看是一种隐居的生活和享受自然,而实际上,是以消耗自己的生命时光来毁坏和影响自己的价值,或是摧毁创造自我价值的条件而达到自我的毁灭。这些人会有这些行为,我们要理解这些行为是由情绪产生的,这种人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只要拿出来,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自虐性的人格障碍。
我在心理空间的理论里面,是这样看待自虐的。内疚、自责、自虐是三兄弟,内疚是老三,自责是老二,自虐是老大。内疚是心理空间内的情绪区域出现的情绪问题,但没有得到内化和外在帮助的解决,就可能会上升到认知的部分,就是会转移到心理空间内部的人各区域,到这个区域之后就是自责了,自责是一种认知,逻辑是,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惩罚,这个时候还在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种谴责,并不一定才去行动。但到自责之后,没有得到化解,就可能会上升为行动。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惩罚,应该受到的惩罚是…….然后才去行动去实现惩罚,以求达到自我内在心理空间的再次平衡,但这个平衡不是符合心理空间的和谐原则的。也是在潜意识里完成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我说是穿着马甲出来。
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比较轻微,历时短暂,多发生在应激情况下,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恢复。言语缺乏条理,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对周围感知不真切,出现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但现实检验能力相对完好。也有一些患者出现分离症状,或短暂的或情境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也有效。
具体表现举例:偏执、分离,但不是自我分裂
短暂的应激及有关的应激观念,遇到一些事件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这个极端的思想和很多人都不一致,这一类的人会演变成偏执性的人格障碍。或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分离性的症状,心理学上叫做解离性人格。就精神分裂症来说,精神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下,外面的一个行为的自我的表现与内在的一个空间自我是分裂的。而解离性人格是分离的,它有时候又合在一起,所以不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又不能诊断为神经症,神经症主导是两种观念不相上下,两个自我,两个观念互相冲突;精神分裂是二种力量互不来往;而这种解离性人格,他时而合并,时而分开,合并也好,分开也好,大多倾向于偏执或者解离状态。
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症状根据最新版的《DSM-Ⅳ-TR》的定义,BPD放在AxisⅡ。
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至少有下述5项:
⒈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抛弃。
⒉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对所交往的人的印象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易造成人际冲突。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极端思考模式,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
⒊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image)或自体感受(senseof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
⒋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⒌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
⒍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
⒎长期感到空虚。容易成为性瘾患者、酒鬼、吸毒者。
⒏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更在乎自己给别人的印象、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表现。
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得感觉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通常他们认为自己是邪恶的或者很坏,并且有时可能觉得他们根本不存在。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
关系经常处于动荡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都有过对他人的爱恨经历,他们可能在某时理想化一个人,然后突然急剧转向愤怒和仇恨,那是超过轻视甚至误解的。这是由于此类病患又难以接受的灰色地带——事情只有黑色和白色两种。举例来说,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病患的眼中,一个人要么是善要么是恶。同一人也可以一天好一天邪恶。
另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经常从事冲动和冒险行为。这种行为经常伤害到他们,无论是在感情、金钱或是身体方面。比如,他们可能鲁莽驾驶,可能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非法药物或去狂热消费或赌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为了放松情绪经常有自杀行为或者进行自我伤害。
其他症状
·强烈的情绪起伏频率
·激烈但短暂发作的焦虑或抑郁
·不适当的愤怒,有时升级到肢体冲突
·不适应孤独。当自我隔离时,容易成为性瘾患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研究进程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年,Prichard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态人格性低劣有关。-年,Pelman和Clark也分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年,Reich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都是边缘患者。年,Partridge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personality)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同年,美国人Oberndorf注意到美国很多精神病学家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治疗边缘精神病的患者,而这种倾向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主流不一样的。-年,精神分析家Stern研究治疗了很多“边缘”患者,并且开始初步描述、总结了边缘人格的症状。年,精神分析师Deutsch描述了“好像”人格(as-ifpersonality),其实便是今日所言的边缘人格。9年,HochandPolatin用“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来描述一组患者,后Schmideberg把他们命名为“边缘”者。
年,Knight结合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描述、分析、治疗边缘患者。年,Glover也提出,性格障碍是一种边缘状态。这个时期,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已经走在全世界研究边缘患者的前沿,而且他们主要是接受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研究这些案例。从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中期,对边缘状态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展开,积累了很多的案例。精神分析师Kernberg总结了精神分析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术语,并且理清了其诊断要点。Gunderson等人把精神分析界的这些描述性案例经验工作进一步整理,变成了可操作的定义。DSM-Ⅲ的诊断标准基本上就是按照他们的工作框架来进行的。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至今,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迅猛发展的时期。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成为国际精神病学界的主流研究课题之一,和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研究齐头并进。
自我检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感到被误解,觉得孤独、空虚、无望。他们常常充满了自我厌恶和自我憎恨。他们可能完全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具有破坏性并且为此很忧伤。冲动可能造成赌博、违章驾驶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你可能会发现你生活的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影响,包括关系,工作或上学。
如果你注意到你自己的这些事情,请告诉你的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正确的治疗能够帮助你感到好转并且帮助你生活的更加稳定、更加有意义。
如果你发现在你的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中有这些情况,请告诉他们就医或者找心理咨询师。但是切记你不能强迫任何人去寻求帮助。如果你为此关系忧伤过度,你会发现它有助于帮助治疗自己。
由于研究和确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工具有很多,除了上述的DIB外,还有DIPDⅣ(DiagnosticInterviewforDSM-ⅣPersonalityDisorders),IPDE(theInternationalPersonalityDisorderExamination),SIDP-Ⅳ(theStructuredInterviewforDSM-ⅣPersonality),PDI-Ⅳ(thePersonalityDisorderInterview–Ⅳ),SCID-Ⅱ(StructuredClinicalInterviewforDSM-ⅣAxisⅡPersonalityDisorders)等。其中临床研究运用最广泛的自然是SCID-Ⅱ和DIB-R,这两个工具度已经有中文译本。而且前者作了信、效度检验。
诊断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可以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也可以有“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表现为前者,就常常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恐惧症”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表现为后者,会被一些粗心的医生诊断为“精神病”。最典型的是不同的医生,做出不同的诊断,因而,患者会带着一大堆诊断来就诊。诊断的混乱一方面是医生粗心的结果,更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情感和表现的不稳定,一时一个样。我参加过一个德国专家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会诊,三个医生就有三个诊断、三种看法。
治疗上,幻觉妄想明显的,需要少量药物配合治疗;自我功能较差的,可以进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一部分自我功能比较强、承受力较好的,可以考虑进行长程精神分析治疗,但是,治疗将是非常艰难的。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Unsteableperpersonalitydisorder),在年的DSM-Ⅱ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0年DSM-Ⅲ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Ⅳ-TR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按照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边缘性人格障碍一般有6个表现症状,如果有三个符合就可以被确诊为边缘性人格障碍。为什么我的标题是“被忽视的心理疾病”呢?因为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咨询中,我们的来访者并不是以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问题的主线来找心理医生的,他们会以情绪问题、亲密关系问题、职业发展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来进行心理咨询。但最终发现,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是伴随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而且,存在这一方面问题的当事人,已经占全部来访者的百分之二十。这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发现。
有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有可能会从诊断到咨询都被忽视掉,这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一是由于没有诊断准确,所以咨询就会从情绪或是关系上面去进行,使咨询没有针对性,这样就会影响到咨询效果。第二个是,如果咨询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没有一个清晰的理念,这个问题还会不经意间伤害到咨询师。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本身对关系不确定,没有一个稳定的关系模式和认知。他要是极度的崇拜你,就会盲目地幻想,把你幻想成一个很完美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移情很严重的人,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生移情的机会很高。但是他有可能从一个移情状态到另一个移情状态,就是他有可能把你贬得一文不值,他会说你不好,你不是一个好人,从而攻击你,但攻击的同时他又离不开你,他可能天天说你不好,但是天天又在找你。
诊断标准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DSM-Ⅳ(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这个诊断标准首先是起源于年时,在精神分析师Stern和Knight的工作基础上,Kernberg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BPO)的概念。边缘人格结构包括了多种的严重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共有特点是:1)身份认同弥散(identitydiffusion);)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3)现实检验能力一般来说是好的,但是很难承受变动和失败。
在这个基础上,年,GundersonSinger回顾了以往有关边缘人格的临床观察的研究,并提出了几个描述性的标准,包括情绪烦躁,冲动行为,人际关系不佳,精神病样的认知,社会不适应。并发展了一个半结构性的研究工具DIB(theDiagnosticInterviewforBorderlines)。年,GundersonKolb等利用DIB对33例边缘人格患者进行统计研究,确定了7条诊断标准。年,Spitzer,Kernberg,Grinker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确定了BPD的八条诊断标准,供0年的DSM-Ⅲ使用。到了年,对DSM-Ⅲ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多项研究,终于确定了现在的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的九条诊断标准。
诊断条件诊断人格障碍立足于体征和症状和完全的心理测评。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必须符合精神失常的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中阐述的特征(DSM)。这本手册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发行,被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用来诊断心理状况和被保险公司用来报销治疗。
精神失常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说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不稳定的关系情况、自我印象和情绪,也有冲动的行为。这些往往产生于刚成年的阶段。
对于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至少有下列体征和症状的五条必须要具备:
·强烈的害怕被抛弃
·不稳定的关系情况
·自我印象的不稳定
·冲动行为和自我毁灭行为
·自杀行为或者自我伤害
·情绪起伏大
·长时间的感情空虚
·强烈的愤怒
·时段性的偏执,与现实失去联络
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出现的体征和症状是和成熟相联系的,所以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通常是面向成人的。然而,有些人说这些症状也有可能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发现,只要他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特征与正常的同龄人相比远为突出。如果不进行治疗,症状可能会恶化导致自杀。
心理并发症
边缘型人格障碍会破坏一个人生活得很多方面。关系、工作、学习、社会活动、自我印象—所有的都会被消极影响。频繁的失业和婚姻的破裂是很平常的。自我伤害,比如割脉或者焚烧,可导致结疤和频繁就医。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群中自杀的比率很高,达到了10%。
另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有其他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
·其他人格障碍
·抑郁症
·滥用药物
·焦虑症
·饮食失调
·躁郁症
·其他人格障碍
由于他们的冒险、冲动行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也较容易意外怀孕,感染性病,发生机动车事故和打架。他们可能也被卷入虐待关系,成为施虐者或受虐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方法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近几年通过针对有这个障碍的病人的专门技术已经得到提高。治疗包括:
心理治疗
这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治疗。辩证行为疗法(DBT)是专为治疗障碍疾病的。通常进行个人,集体和电话咨询,辩证行为疗法以教人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忍受痛苦和改善关系为基础。
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治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抑郁,冲动和焦虑。药物可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物。
住院治疗
有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可医院或诊所进行更强烈的治疗。住院治疗还可以使他们免于自我伤害。
由于治疗可以加强和长期,当人们找到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有经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时,他们面临着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自我保健
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一起生活会很困难。你可能会意识到你的行为和思想也都是自我毁灭或者损坏,感觉无法控制它们。治疗可以帮助你学会处理和管理自我情况的技巧。
帮助你管理你的情况并且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其它事情包括:
·严格坚持你的治疗计划
·如期出席治疗会议
·实践健康的方式来减轻痛苦的情绪,而不是进行自我伤害
·不要责怪自己有障碍,但明确你的责任以获得治疗
·知道哪些事物可能会引发愤怒或冲动行为
·不要因为有这种障碍而感到尴尬
·获得相关问题的治疗,例如对滥用药物进行治疗
·教导你了解这种障碍,所以你能明白产生的原因和更好的治疗方法
·和其他有这种障碍的人分享见解和经验
回避性人格障碍
回避性人格障碍或译畏避型人格障碍、逃避型人格障碍、畏惧型人格违常,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
回避性人格障碍的症状
因为害怕在别人面前丢脸,此类患者经常选择可独立完成工作的职业,以降低与人社交的机会。有些患者会幻想与他人拥有完美、被爱和被别人接受的关系,不过因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关系,所以并不主动去追求。他们只有在确信不会被拒绝的情况下才愿意与人建立关系,并只自己的缺点,经常贬低自我。
ICD‐10指出APD的特征包括:
·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
·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没有吸引力或不如别人
·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人指责或拒绝
·除非肯定受人欢迎否则不肯与他人打交道
·出于维护躯体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
·由于担心批评、指责或拒绝,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性人格障碍的病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自卑感被心理学家认为起源于人在幼年期的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感、痛苦感,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据精神分析,主要表现是不愿意与人接触,事实上,并不是由于自卑,一部分甚至非常自信,然而仍然会出现接触障碍,根本原因是,在自我形成以前,受到监护人或者亲近的人的精神或者躯体伤害,然而这种伤害虽然通常来源于孩子的父母或者教师以及一小部分是来自于同学和朋友,但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家庭阶层和经济状态或者其父母孩童时期的缺乏关爱导致的意识形态遗传。这部分人试图自己搞定大部分的事情,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潜意识里避免使自己受到儿时类似的痛苦经历。然而一部分人成年后同样会出现接触恐惧类似症状,成因可能是与异性性接触时受到挫折。
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治疗方面,通常使用社交技能训练、认知疗法,以及逐渐增加社会接触的曝露疗法,参与社会实践及提高其技能的团体治疗疗法。有时,也使用如药物治疗等各种技术。如果患者已经怀有拒绝的恐惧,APD患者可能变得无法相信治疗师,患者会很频繁地在许多情况下的治疗会话[需要解释]。因此,这个时候,为了获得患者的信赖与持续治疗,是治疗最大的关键。
个人面接型的治疗,虽然它的真正的社交技巧团体治疗疗法[需要解释],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患者自己本身的“以夸张的地步,否定的自我形象”(关于自我夸大消极的信念),因此可以说,这是获得适于工作在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改变不良习惯依赖诸如吸烟、酗酒、非正常的性发泄方式,改变自己的状态并尝试改善与异性的关系。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