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警惕孩子的这个小动作,危害性堪比安全
最近,医院的皮肤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家长带着小孩子来看“脱发”问题。这些孩子在本应浓密的头顶多了一块块斑状秃发。
不少家长在网上搜到这是“斑秃”,医院检查后,却发现,这样的脱发是非病理性脱落,那块斑秃,其实是孩子自己动手拔掉的!
更可怕的一个现象是:已被发现的患者中,以中小学女孩为主,她们追求完美,性格敏感,总是把心思放在肚子里,常控制不住地拔头发。
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已将拔毛癖归类为精神行为障碍中的“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患者在拔毛前通常有紧张感增加,拔完后有如释重负感或满足感。
医院统计的病例中,有的孩子是因为被家长逼着上自己不喜欢的课外班,反抗无效,在被迫屈服后开始拔头发;
有的是一些本身很要强也很努力的孩子,因为完不成老师、家长的要求,陷入自责与痛苦靠拔头发排解;
还有的是因为学校对成绩的过分看重,考试排名的压力过大,自己无法达到对自己的期待,并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这尤其发生在一些优等生的身上;
以及,很多孩子受困于家庭关系的破裂无法向外倾诉,情绪长久积压,行为上开始强制性自我伤害以获得轻松感和满足感……
以上这些表征汇合成同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焦虑等情绪问题的孩子数量,近几年一直在不断增多。
研究表明,“拔毛障碍”的病因可能与紧张焦虑、抑郁、不良家庭因素,以及不恰当的应对方式有关,常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人格障碍等共病。发病前多有导致情绪不稳的诱因。
所以,“拔头发”绝不止是孩子头皮表面掉了一些头发,它背后暗藏的问题,父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千万别觉得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小事,青少年时代埋下的种子,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了他未来人生的走向。
追究这些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作为教育最重要一环——家庭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父母缺少与孩子的深入沟通,是“拔毛癖”的“病根”所在。与此同时,及时的改善亲子沟通也是避免这些恶性事件的有效“良药”。
关心孩子,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及时发现他们的一些不正常情绪。
如果孩子突然从活泼变得不说话,成绩直线下降、厌学,茶饭不思、半夜辗转难眠,很可能是出现情绪问题的预兆。
很多病情如果能在初期及时发现和介入治疗,就不会发展到后期的不可挽回。对于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目前已有许多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对于能敞开心扉的患儿,可以入院做意象治疗;对那些“闷罐子”的孩子,可以通过沙盘游戏来了解和疏导内心,但难就难在:如何趁早识别、趁早治疗。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亦然。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感需求。所以,做家长的要学会因材施教,并随时懂得帮孩子做情绪疏导。以下这些小贴士,值得每一位负责人的家长认真参考——
根据孩子的性格制定培养方案。对于性格比较坦然、不求上进的孩子,父母可以严格一些;对于追求完美、容易紧张焦虑的孩子,不妨给他们做减法。
处理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时要慎重。比如,孩子考得不好,不要立马摆脸色。如果他实在无法适应所在学校的学习环境,有时候换一个学校,或许比强迫孩子跟上节奏更好。
陪孩子一起找到压力的来源。这里尤其需要家长的耐心,帮助和陪伴孩子恰当应对压力,合理安排时间与精力,解决现实问题。
教会孩子合理表达压力和情绪。父母要舍得花时间当孩子情绪疏解的出口,并引导他们适当合理的“发泄情绪”,比如通过唱歌、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缓解压力,并通过觉察念头和冲动、行为矫正、放松训练等消除症状。
总之,“拔头发”这个微小的动作,绝非小事,它很有可能暗示了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状态。父母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与孩子保持长期稳定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情绪治愈法宝。
欢迎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怎么去治癜风好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24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