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 其他人格障碍常识 >> 登天的感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内容庞杂,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理论、性欲理论及精神防御理论等方面。理论要点: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三部分。其中意识指人能够觉知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指人平时感觉不到却可以经过努力回忆和集中精力而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指人平时感觉不到却没有清除而是被压抑了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是由于那些被压抑在个人潜意识当中的本能欲望或意念没有得到释放。
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1)其中“本我”是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冲动,如食欲、性欲、攻击欲、自我保护欲等,它依照“快乐原则”行事。
2)“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它依照“现实原则”行事,并调节“本我”的冲动,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形式。
3)“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则”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层次,也是良知与负疚感形成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人要维持心理健康,必须要协调好三者关系。
人在维持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时,常对生活中的烦恼和精神痛苦采取某种自圆其说或自欺欺人等认知方法,以求心灵的自慰。弗洛伊德讲这些认知方法称为“心理防卫机制”,通常包括解脱、补偿、合理化、投射、转移、升华及理想化等方式。弗罗伊德认为这些心理防卫活动多是无意识的,他们对人体的心理健康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
为使人们领悟其心理障碍根源,人们需要接受精神分析治疗,通过移情关系的建立来重塑人格。在这当中,心理分析师通常使用解析,自由联想,催眠,释梦等技巧来疏解患者“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减轻“自我”的压力,从而更好的面对现实。
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创始人
理性情绪疗法,要点如下:
人即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其思维中的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与合理的信念时,其焦虑与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即对人或事都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事作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
ABC理论。理性疗法目的在于看到思想中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理性的信念,以减少个人的自我挫败感,对自己和他人不在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
伯恩(-),交互分析法创始人
主要观点:
人格由自我状态组成:父母式自我(Parentself),成人式自我(Audultself),儿童式自我(ChildSefl)。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其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的部分,偏向情绪化。这三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命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正面的“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脚本。反之,则会导致不良的人格表现,使人在交往中充满焦虑和自卑。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操作技巧上,“交互分析疗法”十分强调倾听分析的作用。它旨在推动来询者深刻反省其人格中“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冲突,以“成人式自我”眼光来审视个人的生活脚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增强信心。
佩尔斯(-),格式塔疗法创始人
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己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心理咨询不求为来访者的困难做解释和指导,而是鼓励来询者主动承担责任,支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
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实生活与感受上,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人的健康成长。
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那些“未完成情结”,这通常指个人因为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它犹如人的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息的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的干扰。
在咨询手法上,强调帮助来询者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以使来访者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挖掘个人潜能去解决问题。
威廉.格拉瑟(-),现实疗法创始人
现实疗法的要点:
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反应,并可能逃离现实,不负责任。心理咨询师的目标在于消除来询者不负责任与自我毁灭的倾向。
人都有自主自立能力,也有成长动力。区分“成功的认同”和“失败的认同”,增加对成功的认同,减少对失败的体验,才能充分感受到个人爱与被爱的需求,感受到个人价值。
现实疗法,重视现在超过重视过去。强调过去无法更改,放眼未来。帮助客户面对个人痛苦,失败时,帮他们看到潜能,以往成功经历,认识到生活还有很多美好存在,可供自己选择和享用。
现实疗法注重承担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作为心理咨询核心。强调人只有积极面对现实,才能承担责任,获得”成功的认同“。
霍姆(Homme),认知领悟疗法
要点包括:
它十分强调认知过程对人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机的支配作用。它主张通过改变来询者的认知模式,并辅之以行为疗法的技术,来矫正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这样,随着来访者认知方式的改变,他的情绪和人格障碍也会随之得到缓释。
虽然“认知领悟疗法”很重视人的认知方式对他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的影响,但它不像精神分析疗法那样,一味追求来询者早年生活经历(三岁前后)对当前行为的潜意识作用,它主要探讨来访者当前的认知方式对其行为表现的影响。
认知领悟疗法很强调来询者对自己问题症结的非理性、非逻辑观念的深刻领悟,并以此来帮助来询者重新认识,评价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认知模式,摆脱非理性概念对自我的干扰。
行为疗法,源于行为主义理论
强调通过环境的控制来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其理论基础包括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等,主要观点: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其中强化对该行为的巩固和消退起决定性作用。强化可采取嘉奖或鼓励(正强化)方式,也可以采取批评或惩罚(负强化)方式。由此,学习与强化是改变个人不良行为的关键。
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利用强化使来访者模仿或消除某一特定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特定的学习环境促使来询者改变自我,摒弃不良行为。由此,它很注重心理治疗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主张对来询者的问题采取就事论事的处理方式,不必追究个人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偏差行为的作用。
行为疗法的常用疗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松弛疗法”,“模仿学习”,“自勇训练”、“厌恶疗法”、“泛滥疗法”等,其核心在于通过环境和实施强化使来询者习得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重塑个人形象。
慢慢积累,亦无须弯道超车。
在路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