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41202/n7upey2.html
昨天的文章分享了晓杰的复杂问题:他无心上学,抽烟喝酒,打架泡妞,只要父母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情绪爆发,行为失控,对父母动粗,有一次差点把妈妈掐死;送到加拿大留学后,他连续与3个寄宿家庭发生激烈矛盾,被拒绝入住;最后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国调整。回到家后,他终日浑浑噩噩、日夜颠倒,不学习、不锻炼,唯一能让他提起精神来的就是谈恋爱和打游戏,对人生态度消极、萎靡,动不动就说活着没意思。而且离不开女朋友和哥们,一旦被抛弃,就歇斯底里发作,情绪波动很大。再这样下去,晓杰不但会一事无成,而且可能会因为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而继发重度抑郁发作,甚至被诊断双相障碍,且人格可能发生扭曲,导致偏执型人格障碍。晓杰的妈妈和姐姐多次劝他积极面对问题,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早日回到学习轨道,但他就是不愿意。无奈之下,晓杰妈妈决定对儿子采取强制措施,将他“押送”到广州接受心理干预!01、在妈妈执行行动的当晚,晓杰正好约了几个铁哥们喝酒、吃烧烤,还约定不久后一起去旅游,一伙人玩得非常尽兴。晓杰当时有点酒意了,回到家后,一个表哥又说要带他去酒吧喝酒。晓杰兴高采烈跟着去了。到了酒吧后,表哥一个劲地夸他长得帅、聪明、能干,一杯接一杯地灌他喝酒。晓杰被夸得飘飘然,自然毫无防备之心。很快,他就醉得不省人事了,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辆车上,身上被五花大绑,周边有几个大汉守着他。他一看这些人里有爸爸的司机,还有妈妈的助理,又听说要把他绑去广州,他心里马上就明白了:这都是爸妈指使的!晓杰气坏了,马上要求他们放了自己,还口出狂言实施恐吓:“你们再不放我走,我以后弄死你们!”但陪护人员不为所动。他继续不停地叫嚣、飚脏话、辱骂,说只要松开他立马就打他们一个屁滚尿流。那些大汉终于忍不住了,停下车把修理了晓杰一顿,他怂了,老老实实地坐着,被直接押送到了广州的住处。到了房间,陪护人员给他松绑。后来,妈妈进来了,他气红了眼,对妈妈骂了很难听的脏话,准备抽出皮带打妈妈。结果又遭陪护人员修理了几下,他才服软。其实,哪个母亲愿意看到孩子挨打?但晓杰的行为、态度实在是太恶劣了,如果不给他点颜色瞧瞧,不镇压其气焰,他根本不愿意面对问题。而且,晓杰妈妈其实非常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总以为自己在家里能靠武力取胜,所以肆无忌惮,“窝里横”。可一旦他发现还有别人比自己更厉害,他会马上识时务、改变态度,即使只是表面上的态度。这为后续干预争取了机会。当然,这次强制过程确实对晓杰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创伤,以至于后续催眠治疗师Lucy专门针对这次事件进行了创伤修复。图片来源于网络接着,晓杰被收走了手机,暂时被断绝了与外界的物理接触和信息接触。他还尝试过逃跑,当然无法成功。他又开始跟陪护人员套近乎,讨好他们,还承诺如果他们偷偷给他手机,甚至放他走,将来一定会重金酬谢。总之,这个孩子当时想尽了所有办法希望“逃出生天”,但都失败了。他只好与妈妈谈判:“到底要怎样才能放我走?”妈妈也表明态度:“你必须好好接受何叔叔的干预,改掉你的坏毛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观念之后,才可以回家”。晓杰马上就答应了,又跟妈妈谈条件:能不能把手机还给他?能不能允许他抽烟?妈妈一句话把问题抛给了我:“你有什么要求就跟何叔叔说,何叔叔同意了我才同意,否则免谈”。我可没意料都妈妈把“皮球”踢给了我!但她这么做也有明显的好处,以晓杰的性格,一旦他意识到其“命门”都拿捏在我的手上,他对我的干预会配合很多,虽然有些时候实际上是迎合。对于这种个案的心理干预过程,尤其是早期,其实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我们就曾经接诊过几个患者,她们在国内医院被强制治疗时,很快就发现了如何伪装才能让医生和护士认为她们好转了,达到出院的标准。有个别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强迫症”的患者,甚至还主动做其他小患者的思想工作,让他们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最后,该患者赢得了医务人员的认可和好感,提前出院了。但她事后说,其实她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心里还暗暗笑话医务人员是傻瓜。总之,在强制晓杰到广州来的过程中波折不断,冲突不停。他的妈妈真的是雷霆手段、菩萨心肠,为了儿子操碎了心。在刚到广州头几天,晓杰的情绪非常暴躁,总想着出去,动不动就骂骂咧咧,说一些对父母非常不尊重的话。陪伴人员都看不下去了,尤其是爸爸的司机和妈妈的助理。他们呵责晓杰,又语重心长地对说了很多父母对他的付出,晓杰才有所收敛,逐渐接受了现实。02、晓杰到了广州约1周后,情绪逐渐恢复平静,我开始与对他进行前期的认知干预,目的是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的问题,以及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入与他沟通。我首先问他,初中跟某任女友分手时,他竟声称要跳楼,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晓杰承认,当时说跳楼是有威胁成分,但情绪确实很糟糕。“我一听到要分手,大脑就一片混乱,好像持续了2、3个小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我说:“那这里面的问题就大了,如果当时没有人阻止,你又遇到了更大的打击,一下子行为失控,真的跳了下去,或者去伤害别人,那后果不堪设想!”晓杰点点头,说他现在意识到了,确实有点后怕。他知道自己非常容易冲动。在国外时明知道不能一再闯祸,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闹出了很多幺蛾子。接下来,我又跟他谈了几个妈妈之前提及的问题。比如过分看重所谓的义气、友情,把朋友看得比家人还重,只要朋友提要求就不假思索地答应,父母不支持就发脾气。他对同伴的心理需求明显比一般人更加强烈。而且,他在恋情中也不太理智,凡事都以女孩子为重,一味地讨好,连他妈妈都忍不住用“跪舔”来形容。但另一方面,他又忍不住要求女孩必须像他付出的那样来回报自己,久而久之女孩也容易生厌,就把他甩了。每次他失恋就情绪激动,要死要活,但很快又交了新的女友。图片来源于网络又比如他对纹身的迷恋,他都还没成年,身上已经有好几处纹身,还想继续纹。他的父母对纹身行为完全无法接受,亲子间因此发生巨大的冲突。还有他对父母的厌恶和抵触。他说爸爸脾气暴躁,自以为是,大男子主义非常严重,消费观念极其保守,“从小他就经常对我说,你平时怎么不拿出时间看《上下五千年》啊,他真的太土了,脑子不好使!”最近1年来,他和爸爸经常发生很大的冲突。至于妈妈,他说“妈妈屁事多、废话多、瞎操心,固执死板,也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关于学习状态,晓杰也有很多问题。他说,只有周围的同学都在专心学习时,他才能学得进去,但整体效率也不高。如果旁边有人不专心学,或者他一个人自己学,他根本学不进去。总之,晓杰当时的问题很多。但当我希望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时,他的态度不是轻描淡写,就是不假思索地说自己肯定会改,态度好得不正常。比如,他说在广州呆着这些日子里,他从没发脾气,声称已经有很大提升,学会了控制情绪,“发火没意思,平平淡淡才是真!”听着他故意老气横秋的语气,我心里忍不住笑。而且,他说当时跟寄宿家庭闹脾气,虽然自己是没控制好,但也是因为有一个家庭把妈妈送给他们的礼物扔掉了。他觉得对方侮辱了妈妈,所以非常愤怒。他又说自己并没有把朋友看得太重,对于朋友提的要求,他会先判断是否合理再答应。“在我心目中,我爸妈是排在第一位的,我自己是第二位的,我朋友哪有那么重要!”很明显,他的描述跟他妈妈说的是相反的。对于恋爱中的关系,他说自己也长记性了,不会再一开始就对女孩子掏心掏肺,处得合适了,才投入感情,“我换女朋友虽然频繁,但关键是有没有真爱,这不是大问题!”而关于纹身,他觉得这就是父母的思想老旧。他觉得纹身是艺术、是个性的表达,但爸妈就觉得只要纹了身就不是什么好人,这种观念冲突他不能接受。还有,他说自己虽然是认识了一些黑社会人士,但跟他们交情不深,不会被他们带偏。“我的目标是当特种兵!跟他们不是一路人,只是一起玩玩。”晓杰以上这些说法,我认为真假参半。有的确实是他的真实感受,但有的可能是刻意表现良好,摆出理性成熟、懂事的样子,目的是想证明自己其实改正了,让我们赶紧放他出去。不过,有一点应该是他的肺腑所言。他说,被守在广州这几天,陪护人员对他很好,也跟他讲其实父母在背后为了他做了很多事,付出很多。他在外面闯祸,最后都是父母赔礼道歉、帮他摆平,背后父母的很多付出他都不知道。他以前只是简单地认为父母靠人脉和花钱摆平。这些事,爸爸妈妈的助理是最清楚的,他们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晓杰。晓杰也承认,过去确实没有考虑爸妈的感受,现在心里有点愧疚。从其神情来看,我觉得这是真心话,在情绪平静的时候,他其实有一定的自我反省能力。最后,我跟他初步总结了以上问题。虽然我没有否定他的“积极改变”,但我还是一再提醒他一定要配合心理干预,千万不要虚假隐瞒,否则在深度催眠下很容易被Lucy发现,到时可能心理干预的时间更长。而且,我明显感觉晓杰有一些狂妄自大、不把人放在眼里的心态,而且很好面子,我初步引导他建立积极的观念:“当你是爷的时候,没有人会把你当孙子。当你是孙子的时候,没有人把你当爷!现在人家表面上看得起你,给你面子,那是因为你爸妈牛,而不是你自己牛,背地里可能人家根本不认可你!你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必须自己变得优秀,好好努力,你自己真有本事,那才是真正的有面子!”他连连点头,“是,是,何叔叔您说得对!”我哭笑不得,这孩子情绪平稳时非常识时务,懂得见风使舵,也不知道这些道理他听进去了多少。他的心理、行为问题背后的病理性记忆还没修复,很多错误的认知难以一下子纠正,不能期待前期的认知心理干预能起太大的作用。很快,我对他进行了催眠测试,评估结果不错,接着就进入了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阶段。03、晓杰第一次与催眠治疗师Lucy会面,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Lucy的观察比我仔细,她说这孩子小动作很多。心理干预时他总是摇头晃脑,动不动来个响指,摸摸头挠挠腮,理理衣服整整裤子,而且很容易走神。Lucy知道他以前被诊断过抽动症,且询问后得知他其实是无意识的;被指正时,他的态度也很好,所以Lucy能理解他。但如果他在日常与人交往时也这样,很容易给人一种吊儿郎当、自以为是,甚至是不尊重人的感觉。他屡屡在人际关系中碰壁,这可能是背后因素之一。Lucy与他建立了信任关系,梳理了一些问题后,开始进行第一次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所围绕的问题是“他跟父母在一块时心情懊恼,焦虑烦躁,感觉从小就讨厌父母,不爱父母”。看来在Lucy面前他终于说实话了,之前他还跟我说父母在其心目中是第一位的。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3个心理创伤。第一个、第二个创伤是在连在一块的,发生在晓杰小学3年级。当时数学老师在群里布置了一项任务,但没有明确说明是否必须完成,很多孩子都选择了忽略。晓杰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没必要做。但这些理由他都还没说出口,更来不及证明自己已经学会了,爸爸立马就不同意,认为老师布置的就应该写。晓杰也来情绪了,坚持不写,爸爸把他打了一顿,他还是不愿意写,非常倔强。爸爸气坏了,拿出一根铁棍打他。晓杰觉得好疼,心里更是委屈、难过、愤怒,也非常不解:“为什么要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打我?为什么不能给我解释的机会?”而且,他在深度催眠下“看到”爸爸打自己时,妈妈在旁边不理不睬。连姑姑都看不下去了,想拉开爸爸,但被妈妈制止了。“我被爸爸打,那么难过、痛苦,妈妈不但不帮我,居然还阻止别人帮我!我恨她,她根本就不爱我!”图片来源于网络从那次以后,他看到爸爸就恐惧,担心爸爸用各种理由责备自己,更害怕爸爸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自己。从那时起,他就有非常强烈的、与爸爸的观念划清界限的意识:“我的三观是我的,爸爸的是爸爸的,他不能把他的灌输给我!”第三个创伤是在他4、5岁时,亲戚齐聚一堂。爸爸妈妈跟大家开玩笑,说晓杰是捡来的,大人们就笑。晓杰“看到”当时年幼的自己相信了,特别、特别难过,但埋在心里,不说出来。修复以上创伤时,Lucy引导他理解爸妈的话语以及表达爱的方式。虽然方式不对,但父母确实很爱他。当天晚上结束后,妈妈反馈,晓杰觉得催眠后的感觉特别好。第二天,晓杰说Lucy的深度催眠干预很有效,他现在见到妈妈时厌恶少了很多,“至少改善了70%到80%”,还说自从妈妈接受了我们的家庭干预后,改变很大,像变了个人似的。晓杰再次表示,后续会更好地配合干预。不过这孩子又开始提要求了。他烟瘾大,到了广州那么久一根烟都没抽过,几乎憋坏了。他请求我能不能让他每天抽两根烟。我跟妈妈商量时,妈妈本来坚决反对。她的观念很传统,“未满18岁怎么能抽烟?最好趁这次强制隔离完全戒掉!出去就不抽了”我不认同她的意见。我非常熟悉成瘾的特点和心理规律,如果现在强制晓杰戒烟,他出去之后只会抽得更狠。还不如利用他想抽烟的心理,适当满足他的需求,进一步引导他积极配合干预。最后,妈妈同意了。04、上面提及过,晓杰本来与几个铁哥们相约出游,结果被表哥故意灌醉,强制到广州接受干预。过程中因为他剧烈反抗,还挨了不少揍。这次经历对他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创伤。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虽然他理智上知道爸妈是为了自己好,但突然被逮住、关起来、没收了手机,不配合干预就不能回家,换了谁都会愤怒、憋屈。所以他说,一想到自己被强制过来的过程就非常烦躁、郁闷,觉得呆不住,浑身不自在,情绪也就容易波动。为了更好地稳定他的情绪,为后续的更深层面的心理干预做好铺垫,Lucy对他的第二次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便针对“被强制到广州来接受干预”这个创伤经历进行处理。具体的强制经过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在深度催眠下,晓杰透露了更多深层次的想法:“我觉得我没有问题,只是跟父母吵架多一些,有点颓废,因为他们总是唠叨我,打击我的价值观。而且,我非常希望待在铁哥们身边,跟他们在一起,我觉得很幸福。”晓杰当时对幸福的感觉和定义是有较大偏差的,他觉得幸福就是跟铁哥们在一起,得到他们的认同,跟他们吃喝玩乐。且不说他那些所谓的“铁哥们”到底是不是良朋益友,就算是,幸福的来源和定义也不应如此狭窄,甚至可以说是走偏了。图片来源于网络而且,他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执念:“我的价值观就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尤其是父母的,他们的观念和眼光不能改变我的喜好和信念!”这句话看上去好像很有个性,但其实很容易走极端,那就是一味反对父母的观念,而不去思考大家观念不同的背后有何深层次原因,如何“和而不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折衷办法。Lucy对这个创伤和相关错误认知进行了积极引导。第二天,晓杰说,如果满分是分,那他刚来广州时的烦躁程度是分满分,接受Lucy这一次催眠治疗前大约是45分;而现在,烦躁程度降到了10到15分。“我现在一想到这个事,是还有点情绪,但很快消失了,大概就几分钟!”,晓杰说。我马上给他一个具体的认可,肯定他的进步和积极配合。我继续引导他认识到当时他的问题有多严重、复杂。他经常与父母、外界发生剧烈冲突,又曾经意图跳楼,虽然带有威胁成分,但从主流精神科医生看来,这完全可能诊断为双相障碍或者边缘性人格障碍,而且需要强制送院治疗,打针、吃药、保护性约束,甚至予以电休克治疗。如果父母无知愚昧,说不定早就把他送到电击网瘾青少年的“杨叫兽”那里或者类似的机构。晓杰吓了一跳,“原来这么严重啊!”我又跟他细细分析为何他与父母三观有如此大的冲突。他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冲突,然后一味排斥、愤怒,还要看到两代人三观形成的不同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用意,然后理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才能更好地与父母达成一致或者妥协。以前我一跟他说这些他就烦,一口咬定就是父母老土、保守、顽固。但这次他听得很认真,他开始对父母的想法和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我反省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思维开始逐步理性。05、大约一周后,Lucy对晓杰进行第三次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当时他的情绪基本稳定,与妈妈的交流也平和了很多。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处理其行动、心态上的问题。Lucy与他商量后,决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他明明有目标,但他又几乎不付诸行动,总是得过且过。为什么他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在深度催眠下,Lucy找到了3个创伤。第一个心理创伤大约在晓杰14岁。当时他在公立初中待不下去了,爸妈就给他找了一家国际学校,计划读完就出国。他对这家国际学校充满期待,以为肯定是一个校风自由而积极,人人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特别希望自己从此好好学习。但入学之后他非常失望。“学校氛围太垃圾了,周围的同学都在玩、在炫耀,几乎没有人认真学习。我觉得我在以前学校的学习成绩已经够渣了,没想到还有人比我更渣!”他说,当时的同学家里都很有钱,平时不是讨论潮牌、奢侈品,就是商量去哪玩、追什么电视剧。而且,以前晓杰觉得自己家很有钱、很牛,但到了国际学校后,发现还有同学的家比自己更牛的,他非常羡慕。在这种环境下,晓杰的三观开始被带偏了,他也变得更加追求物质,好面子、爱炫耀,根本没有动力学习。父母指责他颓废,他就辩驳其他同学比他还颓废,他已经属于正能量满满的。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令晓杰有所触动。他的一名室友长期抽烟、打架,品行非常恶劣,最终被开除了。晓杰觉得有点可怕,“我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我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交好的朋友,积极阳光,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在那个环境下,我好像控制不了自己。”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二个和第三个心理创伤是先后发生的校园事件,时间点都在晓杰就读公立初中时。他说,自己上了初中后本来是个“渣男”,花心、颓废。但自从交了一名“学霸”女友之后,他也铆足了劲努力学习,动力满满,因为他想配得上女友。而且他对女孩很好,千依百顺,有求必应。但后来,因女方父母强烈反对,对学校和女孩都施加了很大压力,甚至把女孩关在家里不让她上学。女孩迫于无奈,只好提出分手。那次晓杰投入了真感情,得知结果后非常痛苦。“我钱也花了,也努力学习了,付出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她还是把我甩了!”她对女孩及其父母都非常愤怒,但又毫无办法。他本来就对公立学校没多少好感,觉得死板、教条、单调、压抑,失恋后他更加不愿意上学了。他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披头散发,烟灰缸里都是烟头,“我彻底失去了斗志,觉得整个世界都没有希望,觉得自己很可怜,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这次恋爱失败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尤其令他丧失了上进心和动力。Lucy修复创伤后,进一步引导他明白这只是人生中的一次挫折,不应全盘否定未来。自从这件事以后,他更加抗拒上学,最后彻底不去上初中了。他心里还有一种错误认知:“以前那些学校的同学都只能读国内高中,只有参加高考这一条路。但我家里条件好,人脉广,可以出国,出路比他们多得多!”他还自以为从小跟着爸妈出席大场面,自己见多识广,比那些同学都有能力、都优秀。这种优越感其实是非常不理性的。Lucy在深度催眠下初步纠正了他的认知,引导他意识到家里的财富和人脉只是外在资源,如果他自己不努力和付出,不积极提升,将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优秀和外界的认可,也无法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第二天,妈妈反馈晓杰的动力有所提升。晓杰也说,那次催眠是感觉最好的一次,“我好像能感到开心了,整个状态变了”。当然,这可能也与一些积极的现实因素有关,当时他的留学签证再一次通过了。通过这次催眠,我们发现晓杰在恋爱中有一种扭曲的态度:如果付出了但没有得到回报,他会非常愤怒、失落,因爱生恨。我担心他的这种观念再发展下去,不但可能难以保持稳定的恋爱关系,而且一再失恋、受挫后,还有可能泛化为对大部分女性的愤怒和偏执,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所以我引导他明白,如果真心喜欢一个人,想要获得对方的欢心和回报,必然是要付出的;但女孩最终是否选择你,这是她的权利。简而言之,在恋爱中,想要回报就必须付出,但并不是付出了就一定有所回报,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女孩拒绝了自己,我们更应该自我反省,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再接再厉,说不定女孩会改变主意。又或者,我们可以在下一次遇到心仪女性时,表现得更好,成功率更高!这一轮深度催眠+认知强化干预后,晓杰认为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充实,称开始意识到自己堕落的原因,状态恢复了75%。可这时,晓杰父亲又提出儿子必须把纹身洗掉,惹得晓杰非常反感。对于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好处理。我跟他说,他还是未成年人,花的还是父母的钱,如果想纹身,应要尊重父母的意见;等到他真正独立了,是否纹身那是他的权利。晓杰知道我说的有道理,但还是接受不了。他说,在国外纹身的人比比皆是,很多名人、成功人士也纹身。他想当特种兵,但不是国内的,而是国外的,对纹身没有限制,那有何不可?这父子俩剑拔弩张,随时可能因为这个矛盾大吵起来!此时,我从晓杰的陪护人员口中得到一个关键消息。他们与晓杰交流中得知,他很享受纹身时的疼痛感,而且对所纹的图案喜新厌旧,兴致勃勃地纹了一个,但很快厌恶,又想纹新的图案,似乎总是不满足。我意识到,晓杰痴迷纹身的行为中有成瘾的影子,不排除背后有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如果单纯通过认知心理干预,很难令他改变态度和看法,无法理性地与父母谈论这个问题。其实在当今社会,无论国内国外,纹身已经成为了一种亚文化,很多年轻一代对纹身的态度很开放。纹身本身并不是一个大问题,甚至在很多人看来都算不上一个问题。可是,我们觉得晓杰固执于纹身的背后有心理问题的隐患。第一,他对纹身的追求有不理智、冲动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是“纹身成瘾”。如果这背后有病理性记忆,最好修复掉,然后再更理性地作出选择。第二,父母目前无法接受他纹身,亲子之间一再发生剧烈冲突。一冲突,他的情绪就容易剧烈波动,随之影响其它社会功能,这是个大问题。所以,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与晓杰好好谈一谈,说服他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寻找纹身背后的心理根源,并予以修复。可是,晓杰那么喜欢纹身,态度坚决,他愿意配合这么做吗?怎么才能说服他?明天的文章继续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ys/305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