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拖延症么?“

“拖延症”虽不是学术名词,但“真性拖延”是有正版定义和限定标准的:后果有害且本可以避免的推迟。但很不幸,在广泛流传过程中,盗版定义比正版定义流传更广。很多人接受的定义,并非来源于一手信息,于是被严重误导了。再加上人类大脑天然偷懒的属性(“认知吝啬”),使得我们很容易把一些合理的推迟,也错当成拖延,既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又产生一种被忽悠的错觉。作为一种民间戏称,这个词的社交话题功能很强,许多人会将其用于非正式语境下,产生自黑的戏谑效果,这时听者如果无心玩笑,反而会觉得对方有找借口、逃避责任的嫌疑。久而久之,有人甚至会觉得这个词背后有人在炒作,产生阴谋论的想法。问主产生这样的疑问,也就不足为奇。

认知吝啬:有智商就一定得用吗?就不能低调点么?我们先做一道题。

小明喜欢小红,小红喜欢小强。小明没结婚,小强结过婚。那么,有没有一个没结婚的人,在喜欢一个结过婚的人?

A.有B.没有C.不能确定

为防止你偷看答案,请回复小编“认知吝啬答案”来查看本题答案。

心理学家把有理性而不使用的现象,称为“认知吝啬”。很多场景下,理性思考能帮我们获得正确的答案,而且是有意义的答案。但这种思考比较缓慢,耗费的认知资源多。而我们默认的选择,则是省电模式。所以,选错了的同学们不要灰心,至少你证明了自己是人类。证明了你足够低调,在智商的角落里,选择了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不过后边,我们正式讨论“拖延症”时,需要你从角落里走出来,需要你暂时耗点儿电,别当认知吝啬者

“拖延症”:不是诊断名词,而是网络名词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拖延症”。跟很多人的理解相反,“拖延症”并不是一个医学或心理学当中正式定义的疾病。根据我们查阅,国外的DSM标准,和国内的CCMD标准,目前都还没有把它列为一种有明确诊断标准的疾病。的确会有一些精神类或心理疾患,可能会引发拖延行为,比如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等。但绝大多数自认“拖延症患者”的人,都还没到这种程度。而实际上,引发拖延的具体原因不下一百种,彼此相差甚远,而拖延只是个共同的表现。所以以后也很难有一种专门的诊断标准,来界定“拖延症”。那,这么“不科学”的词,为什么还能流行起来呢?因为这是个让无数人中枪的比喻。谁是第一个使用“拖延症”说法的人,已无从考证。但在网络上,根据Google的按日期搜索功能,最早出现这个词是在年5月15日,豆瓣网“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建立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小组都默默无闻。直到年底到年初,组员“完美是个梦”的连载长帖《攻克拖延症—经验记录与心得分享》爆红,被许多网友自发转到各大网站,科学松鼠会也对此现象做了一个报道,这个词汇才逐渐为人所熟知。而那之后,这个词的传播与流行,就已经不受控制了。太多人听到这个词之后,第一反应是恍然大悟状:“还有个拖延症?我一定是患者!”说这话的人,未必很把“病”当回事,更多是出于一种奇特而戏谑的自黑效果。“拖延症”其实从来都是一种民间戏称。甚至说国外没有“拖延症”也是可以的。因为很多人以为代表了“拖延症”的英文单词“procrastination”,其实只有“拖延”的意思,不包含“症”的意思。把“拖延”和“症”连用,其实是中国网友,更具体地说是中国大陆网友的自发创举。根据台湾的时间管理讲师张永锡观察,在年初,海峡对岸使用“拖延症”说法的网友仍然不多,而那时这个词在大陆已经广为流传了。跟“细思恐极”、“不明觉厉”和“十动然拒”一样,“拖延症”其实从来就是个网络语言现象。“战拖会”是国内最早从事拖延症互助的民间组织,由包括我在内的豆瓣小组热心成员自发组建于年,代表了这个小组的官方态度。我长期在小组里担任管理员,并一直在推动“战拖”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小组是“拖延症”一词的主要发源地,所以战拖会也承担着为该词正本清源的任务。从成立之初,我们就在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08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