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会自立。铲除埋伏在各处的障碍,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而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首次最佳时机,竟然是父母与孩子分床睡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又常常因为许多因素而导致不断延后。

?

因不忍心而搁置的分床计划

①不忍心孩子因害怕哭得撕心裂肺

孩子已经9岁多,平时活泼勇敢,也自认为是一个小小男子汉。可是一到晚上,就特别怕黑,一定要跟爸爸妈妈一起睡。一旦提出跟父母分开睡,他就会哭得撕心裂肺,于是父母不忍心,而分床计划也就一直搁置。

②不忍心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漫长的夜

还有妈妈表示,在儿子4岁多的时候,因为听从了有经验的家长建议,于是也开始尝试和孩子分床睡。

分床睡那晚,孩子意料之中地来敲门,一会儿说自己的房间有蚂蚁;一会儿又说,自己的超人玩具落在妈妈房间里。最后父母双方都坚持不开门,让孩子回去睡觉,之后孩子也就没出声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妈妈早起打开房门,孩子蜷缩在门口睡得正酣。于是父母都不忍心了,继续允许孩子跟着大人一起睡。

③不忍心违背老一辈的意愿

分床计划无法实施的另一大原因还出在老一辈身上。在孩子三岁时,父母提出想和孩子分床睡。婆婆知道后,会说:孩子还小,等大一些再说。

到了孩子五岁,再一次准备实施分床计划。孩子却哭闹,说不要,说会害怕……于是,婆婆就跳出来,哄着孩子,说可以跟妈妈睡,不哭不哭。而且老一辈还可能教育妈妈说,孩子大了就会自己要求分床睡,这事顺其自然就好了,现在不应强求。

最后,父母不忍违背老一辈的意思,分床计划就只好等孩子越长越大自己提出来再说。

?

“不忍心”对孩子的影响

在《妈妈是超人2》中,马雅舒因为不忍心孩子出现一切负面情绪而不断妥协,结果导致她的女儿米雅完全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还曾有新闻报道,南方小城一母亲害怕孩子睡不好,陪睡19年。孩子考上大学后,因无法适应一个人睡觉,不得不休学。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时常不忍心,于是不断妥协,还宽慰自己:我爱孩子啊,怎么可以让他害怕?让他受伤?

最后,不忍心却让孩子在日后受到更深的伤害。他的独立性以及适应性都比别人差,他无法从容而自如的面对家以外的世界。

所以,当父母因为不忍心,而放弃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首次机会时,请记得,如果没能和孩子及时分床睡,也许后果是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谨慎、敏感、依赖、顽固、抗挫能力差。

美国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说: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如果父母缺乏坚定的教育理念,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妥协中逐渐失去掌控自己人生的船舵。

而孩子在适当的年龄自己睡,是每个人人生的必经阶段。分床过程和结果,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心理健康发展、独立人格的培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因为你的不忍心,影响孩子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

?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分床睡?

①孩子的年龄不能过小

其实分床睡的年龄段,父母还是要根据自己家孩子的适应能力来决定。但一般来说,在3-9岁这个阶段内完成分床就可以了。小于3岁,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超过9岁,影响他们正确性别意识的形成,造成性格缺陷。

②教会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分床睡之前,先教会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穿衣、上厕所、叠被子、关灯开灯等。让孩子分床睡以后,能学会在其他事情上也独立处理。

③提前说,一起做,具备仪式感

想要实行分床睡,就一定要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不管孩子当时接受还是拒绝,都要给他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

其次,可以在分床计划实施时,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比如,一起购置孩子的床上用品,布置房间等,最好能询问孩子喜欢哪一款台灯,想在床头放些什么东西。因为,调动一个人的热情积极性、让他充满期待和成就感,就是让他参与到事件准备工作中来。

最后,建议分床睡的时间点,可以选择在孩子生日那天,在给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份陪睡礼物,宣告并鼓励孩子独自入睡。这场仪式会给他带来极强的仪式感,他会以此作为自己成长的标志,更容易接受这件事。

?

分床睡时的小技巧

①头两周,可以陪伴

开始分床睡的头两周,父母可以在孩子房间陪伴入睡,给孩子讲讲睡前故事,或者悄悄话。这样做可以安抚孩子独自入睡的恐惧情绪,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等孩子入睡之后,家长就离开。

②在床头放一盏小台灯

在孩子床头放置一盏光线温和的小台灯,可以通宵开着,避免孩子半夜醒来,由于伸手不见五指而产生恐惧,再者,灯光的柔和也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

③尽量让孩子睡前排空小便

如果孩子可以一夜睡到天亮,这无疑可以推动分床睡成功的进度。因此,睡前尽可能让孩子排空小便,避免半夜起床。

④家长房间不要锁门

刚开始分床睡,不管孩子适应能力有多强,心里多少会有一点不安。为了让孩子放心,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自己的房门开着,如果他有需要,喊一声,爸爸妈妈就会出现。这样,孩子就会安心,知道爸爸妈妈随时都会在。

⑤适当地半夜“查房”

“查房”主要是为了避免孩子半夜踢被子着凉,再者,孩子知道爸妈会半夜查房,随时关心自己的状态和情况,会减少焦虑感。

⑥让孩子知道自己温柔而坚定的态度

如果孩子出现半夜跑回爸妈房间的情况,要把他送回自己的房间,并告知:我们都有自己的床,你应该在自己的床上。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切忌妥协,大不了就回到他房间重新陪他入睡,等他睡了再离开。

在和孩子分床睡这件事上,父母都应该有超强的执行力和坚定的教育态度:耐心、坚决。切忌由于心软而处处妥协。

一时的“狠心”,从长远来看,是你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他会明白“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也会开始自强与自立。最后你会发现,他会成长地比想象中更阳光、更强大。

公益微课报名:{心理界限-为什么你和别人关系那么紧张?}

生活中会常常听到一些抱怨:

怎么回事?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怎么不待见我?

明明自己做的还不错,为什么与别人的关系处理不好?

努力的想和他人更和谐,该如何做??!!

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不妨看一看这里面包涵的心理学原因吧!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

  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

  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时间:11月30日中午12:00-13:00

参与方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截图

发送给任珂老师

(如不方便分享,可支付课程费用47元)

如不是好友,添加时请注明:界限

电话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药物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vofks.com//mjcczl/23978.html

------分隔线----------------------------